提示
:
点击上方
"
行业研究报告
"订阅本号
,以便随时来访。
当中式教育的重压袭来,父母们削减了脑袋买学区房,中国的富豪们都费尽心思把孩子送到国际小学时,美国的富豪们却把孩子送到了最原始的学校,让他们自由发展,或许,我们真的应该认真思考一下到底什么才是最适合的教育方式。
PS:免费索取报告,请关注“行业研究报告”下方菜单栏“我要报告”项;投资、理财、研修,请关注下方菜单栏“我要投资”项;IPO咨询、BP报告定制,请关注下方菜单栏“我要合作”项。
来源:
海外留学政策
(ID:fgzhwlx)
最近几年,各种真人秀节目里,我们惊讶的发现:黄磊女儿黄多多一口纯正的英文,华谊兄弟老总王中磊儿子威廉弟弟的英语水平被称为专八。
黄磊女儿上的是北京私立汇佳学校,王中磊儿子上的是北京德威国际英语学校,据说,王菲的两个女儿都在这所学校上过。
还有马伊琍文章的女儿,陆毅的女儿,邓超的儿子,读的都是上海宋庆龄国际幼儿园。
到底应该送自己的孩子去国内重点的公立学校,还是去国际学校?
这是大多数人都很纠结或者困惑得问题,
一般人这样认为:
在公立重点学校:
孩子的功课重,所以学的知识多;学校规矩严格,培养出的孩子守纪律,懂规矩,容易被群体接纳;学习的深度难,所以孩子的思维能力强;中国式的教育会帮助孩子更理解中国文化,以后在中国发展会容易些。
在国际学校:
孩子的功课轻松,所以可以有很多时间做课外活动;学校尊重学生的自由人格,培养出的孩子很自信,具有创造力和想像力;英文国际性环境,孩子的英文变成第二母语;国外的教育体制能够帮助孩子将来考取以及适应国外的名牌大学。
这些都对。但是,
核心区别呢?
到底国内重点学校和国际学校分别在教什么?在培养什么样(或者不一样)的学生?
其实,中式的传统教育,基本上可以称为是脑力的挑战,体力的挑战,还是人性的挑战(老师不断地否认和侮辱不听话,不够聪明,不够合群的孩子)。而这十几年的摧残,折磨,不是为了灌输你一堆考完试就忘记了的“知识”,
而是为了培养一个特别重要的生存能力——“能吃苦”。
希望大家同意我的观点:
我认为“能吃苦”的人,在逆境里面是最能够生存的。“能吃苦”的人,为了生存,可以忍受脑力,体力和人性的煎熬,折磨和摧残。
在逆境中生存,需要逆来顺受,模糊的人格,羊群精神,忍辱负重。而生存,难道不是成功的最基本因素吗?不能生存,谈何成功?
终于明白了,我现在的成功(虽然非常有限),和我经历的重点学校传统教育的磨练是不可分的。就是因为我的小学,中学给我的煎熬培训,才让我成为一个特别能吃苦的女生。所有认识我的人都认可我一点——特别坚强。因为内心强大,在我遇到几次很大的逆境的时候,我都可以用很坚定的毅力,去忍受,不倒下,勇敢地爬起来继续。
那么,为什么最成功的顶尖富豪们都把孩子们送去了国际学校呢?
马云,虞峰,王中军等不都是在国内传统教育体制下,辛辛苦苦读书出来的吗?为什么他们要送孩子去国际学校读书呢?难道他们不想复制他们的成功吗?
答案是,
他们的孩子已经不需要“能吃苦”这个能力。
他们大多已经给孩子们准备了足够的财富,甚至为孩子们和孙子们做了长远的安排(例如做了海外家族信托,购买了海外保单之类),确保孩子们不会需要为了“生存”而奋斗。既然没有“生存”的问题了,那么“能吃苦”也就不再是一个必要的能力了。
那天我问我朋友,一个富豪的太太,为什么要送孩子去国际学校?
她说:
我希望我的儿子快乐。
大部分富豪希望他们的孩子们:
快乐,有独立的人格,充满创造力,自信心,生活在一个上层的圈子里面,将家族的财富和地位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王朔谈到自己的女儿时,说过一句话:我不想让她成功,成功是什么?不就是挣了一笔钱然后让傻逼知道么?优质教育的终极核心,也许并不是教你如何成功,攀升到顶峰,而是如何忠于自己的兴趣,在这个领域成为实现个人理想并同时对他人有价值的人。当然,基本能做到这份上的人,也都成功了。
个人认为,如果你可以保证你的孩子将来一生都不用经历“生存”的挑战的话,国际学校是最好的选择。当然我说的国际学校指的是正牌的,真正的名牌国际学校(也就是教委对入学孩子和家长的身份有要求的那些),而不是那些民办的“所谓”的打着国际学校旗号的滥竽充数之流。
例如北京,有很多非常好的国际学校,很多成功的顶尖富豪的孩子都在里面读书。例如:德威国际学校 ,北京顺义国际学校,哈罗国际学校,京西国际学校。等等。想进这些学校,竞争特别的激烈。
首先,孩子必须是外国国籍。
当然现在的顶尖富豪的孩子们基本都拿了外国国籍了。
第二,你得提前申请。
因为国际学校都是小班制,每年招生人数有限,师生比例定死不能改变。所以有些富豪的太太们过分到,刚怀孕,就已经去最顶尖的国际学校报名排队了。
第三,你的孩子必须是符合国际学校的要求:
阳光,友善,自信,情商高。
国际学校招生必须面试,就算你5岁会背唐诗三百首,算数会函数都没用。你如果不会玩,不会交朋友,没教养,不自信,家长不在就不知所措的,人家不要。
第四,拼家长。
国际学校虽然学费杂费一年几十万,但是家长光有钱的,不要。他们严格要求面试家长,希望家长也是有知识,有地位,有品味,有教养的人。
我的一个富豪朋友的孩子在北京哈罗读了小学初中,高中考去了英国一所寄宿学校。我问他:孩子在哈罗国际学校读书好吗?
他说:“非常好!!因为国际学校的功课比较轻松,所以孩子们可以用更多的时间一起玩,交朋友。高中我的孩子去了英国,班上还有很多孩子去了美国,香港,澳洲。我女儿现在15岁,已经全世界都有人互相接待了。关键是上哈罗的家庭非富即贵,那是不得了的一个人脉网络。她爹我都40多岁了,上了国内最牛逼的EMBA商学院,两年下来花了200多万的费用,也只不过全国各地有朋友罢了。层次还比不上我女儿学校的家长们。”
所以,国内的顶级富豪或成功人士,例如:马云,虞峰,王中军,李宁,王菲,毛阿敏,田亮,丁健,潘石屹……等,都是经历了国内传统教养出来的,而他们的孩子全部选择了在国内或香港的国际学校读书。香港的富豪们,李嘉诚的孙子们,东亚银行李国宝的儿子孙子们,恒基集团李兆基的孙子们,李嘉欣,陈慧琳的孩子……也都没有选择公立传统教育,将孩子们送去了香港最顶尖的国际学校。
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努力已经给孩子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最起码,他们的后代已经不会面对“生存”的挑战了。他们需要的是生存以上的技能。
当然,如果你认为你的孩子在他的一生中很有可能要经历“生存”的挑战的话,你最好送他去公立学校锻炼出“能吃苦”的能力。
万一遇到逆境,生存毕竟是最重要的。
美国富豪、富二代的教育成长环境都是怎样的?
从明星和富豪们的天价幼儿园和各地的天价学区房,我想到在美国遇到的一些90后们。
一定有人说:美国孩子比中国孩子幸福多了吧?美国学生应该不会这么拼吧?
其实不是。
优质资源的稀缺是同一个世界的同一种无奈,事实上,在美国,选择就读私立学校的家长也在经历着类似的焦虑。
“美国公立学校实行按居住地免费入学的形式——免费并非分文不交,书本和课外活动是需要缴纳费用的,而学费则是以房产税的形式交纳,而且在好的地段,这笔费用相当不菲。每所小学都有对接的初中(有的学校是从幼儿园到八年级一贯制),每所初中也有对接的高中;各小区对应什么小学,初中和高中,包括师生基本情况,学生总体成绩水平等信息的学校报告都是公开的,要“择校”的话可以参考这些数据信息。美国没有户口制度,而有任意迁徙流动的自由,人们常常根据自己的工作机会选择定居的城市,而有孩子的家庭,考虑学区教育质量而选择定居的区域是很自然的。”
如果不能上个好的幼儿园就不能上个好的小学,那就没法考个好中学,继而就无法考个名牌大学的链式压力一样折磨着纽约的家长们。战争从幼儿园便打响。
在纽约,顶尖私立幼儿园的录取率比最挑剔的常春藤学校还要低。
以拥有300多年历史的圣三一学院(Trinity School)为例。2011年,这所纽约最难进的幼儿园有62个学位。其中,33个留给在校学生的弟弟妹妹,11个给校友子女,1个给学校员工子女,剩下的17个才是留给没有任何家庭或组织关系的申请者。而对这些人来说,录取率也就是2.4%。
而美国顶尖大学录取率,你知道是多少吗?常青藤联盟最低的哈佛6.2%、斯坦福4.7%、麻省理工7.9%(注:2016级本科生入学率)。
这般低的录取率,通过对孩子进行考试,划分入取在即使已经猛增了考试难度的情况也不大凑效了,学校自然也要对家长、家庭进行一个筛选。
纽约的顶尖私立学校
Horace Mann School
的招生简章中就显示会对学生家长进行面试,希望通过面试了解孩子的家庭环境、养育价值观是否符合学校的教育理念。此外,纽约纽约市教育局的规定,如果申请人有哥哥或姐姐就读于申请学校,则拥有第一优先权。
尽管美国也有学区房之分,只不过没那么虚高。
我住的区域附近,就有很多华人在那里买房,因为学区好。而美国孩子的课业不像中国孩子那种抄N遍的繁重,他们从小被培养了一种自我规划的习惯。学
校讲究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学期开始,你这一学期需要看的书,做的实验,都要一一规划好。
很多中国孩子到了美国大学,开始不适应“散养”,躲在房间玩游戏,一学期下来,口语也没练好,什么也学不到。
美国富二代的孩子和普通家庭的孩子,在学校课堂上看起来并么有太多区别,但是区别却在课堂之外,富裕家庭的孩子课外可有私教,可以出去跟家人出国旅行,可以有各种兴趣爱好等等,这种见识,也是同样宝贵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