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沙梨熊286
知识的良心 效法的源泉 文盲的导师 萝莉的救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哔哩哔哩  ·  五毛特效拍哪吒,我的笑点和泪点在打架 ·  3 天前  
哔哩哔哩  ·  30岁母单和25岁早婚,婚恋观差别有多大? ·  3 天前  
哔哩哔哩  ·  被章子怡轰下台,他犯了哪些面试大忌 ·  3 天前  
哔哩哔哩  ·  B站2024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来啦!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沙梨熊286

小国崛起——近代捷克的复兴之路

沙梨熊286  · 公众号  ·  · 2019-02-20 09:09

正文

第一章


有关捷克的中古史,小熊就不啰嗦了。


作为西斯拉夫人的一支,大摩拉维亚帝国曾经的辉煌,是生活在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的捷克人以及东部的斯洛伐克人共同的历史记忆。不过,自从遭到更强悍的德意志人和马扎尔人从东西两面围攻之后,他们的黑暗时代就开始了。


捷克长期受制于西方的日耳曼诸王朝,而斯洛伐克则更是受尽了匈牙利人的凌虐。进入近代,由于某些历史因素的综合作用,这对分别多年的难兄难弟又相继进入哈布斯堡王朝的治下,不同之处只在于捷克是直属辖地,斯洛伐克是更低级的二级藩属。


十九世纪的捷克由于长期与西欧主流文明接触,事实上已然是个欧化国家,有发达的工商业,成熟的城镇文化。


与此对应,捷克人的民族复兴之路,自然是由本土文化知识界的先进分子所引领。


帕拉茨基,一个历史学家,是他们的精神领袖。1848年革命袭来,布拉格也不出意料地卷入风暴之中,但与那些动辄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波兰、匈牙利等邻国不同,捷克人始终把运动控制在以街头斗争促成议会谈判的范畴之内。


这倒不是捷克人天生比较温和,而是源于捷克特殊的历史原因。自从几百年前的白山之役后,捷克本土贵族几乎全在那一战中升仙去了,而贵族阶层、封建采邑、征召农军是当年所有中东欧民族独立运动战争化的基本三要素,捷克天生不具备这个条件,他只有发达的城镇中产阶级和文化知识分子。


运动一起,走的是从大学区发轫,冲击到商业区、居住区,最后到市镇厅汇合的经典西欧模式。


这边大学生兵团、民族近卫军在布拉格上演怒火街头的好戏,那边帕拉茨基在和维也纳议会的谈判中稳坐钓鱼台,静等已然被各种边疆问题闹得焦头烂额的哈布斯堡王室上钩。双方的谈判一直围绕是实质独立还是高度自治展开。


僵持不下之际,一份来自法兰克福德意志联邦议会的邀约,促成双方尽快达成了妥协。


联邦议会表态支持波希米亚脱奥自治,而且热情欢迎捷克以自由身加入法兰克福议会,成为德意志大家庭中的一员。面对这种明目张胆干涉奥地利内政的企图,哈布斯堡家族当然不干。


捷克人也不是傻子,原本只是员工想离开公司,而部门经理不放的简单问题,现在更高一级的董事局出面,表面上是提携人才与原部门脱钩,进入股东大会,但事实上,将来这个员工若还是想走,那就要看一大堆强势股东们的脸色,跳槽反而更难。


奥捷双方协议达成之后的半个多世纪,捷克人在奥匈帝国内部的政治待遇,套用日本艺术电影圈的一句行话来说,那就是自治以上,独立未满。布拉格与维也纳关系的冷热程度,大多数情况下取决于哈布斯堡王室所任用的首相。如果首相来自于日耳曼或是马扎尔人,那因为苏台德或是斯洛伐克问题,关系就趋于紧张。


反之,在几个波兰裔、爱尔兰裔的首相任内,双方的关系则会回暖。至于经济、文化,则可称是真正的黄金年代,捷克是中东欧的工业心脏,奥匈帝国七成以上的工商业中心密布在这里。同时捷克还是整个西、南部斯拉夫民族文艺复兴的重镇,通过国民献金运动建立起来的民族剧院矗立在金色的布拉格,借助斯美塔那、德沃夏克等优秀艺术家的音乐作品,捷克民族的凝聚力也在暗中累积,等待春天的来临。


在帕拉茨基以及他的女婿里克尔的带领下,捷克民族党、地方议会、国民大众走过了相对繁荣平静的六十年时光,进入了新世纪。随着一战来临,新的历史机遇大门轰然为捷克人打开。


国内地方议会内部分为两派,一方主张以参加德奥集团为筹码,谋求在战后成立一个奥匈捷三元制的大帝国。


另一方则希望接受俄国抛来的泛斯拉夫主义橄榄枝,催生一个庞大的斯拉夫帝国。


但这两拨人其实都已经落伍,真正独立运动的核心出现在了海外,马萨里克、贝奈斯、什特凡尼克,三位长期活跃于英、法的大学教授,被并称为复兴三杰。


这三位各有分工不同,老马是民族复兴委员会的主席,长期负责英美这条线,在伦敦、华盛顿都有广泛的人脉基础。秘书长小贝则长期活动在巴黎,与法兰西政府和议会亲密无间。


至于副主席阿什,由天文学教授而投笔从戎,参加协约国空军,负责招抚法、意、俄三国境内的捷克以及斯洛伐克侨民武装,组成了捷克斯洛伐克海外军团。


一战情势越来越明晰,加之这三位的努力,所有事都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即便是最棘手的捷克与斯洛伐克的战后合并问题,也在美国总统的斡旋下迎刃而解,双方约定按美国当年的联邦州模式建立新的共和国。


一战的结局毫不出人意料,但等到了真正面临肢解奥匈帝国的和会上,西方大国却又纷纷犹豫起来。幸好,从遥远的海参崴传来消息,被苏俄流放的捷克斯洛伐克海外军团战士为了回到自己的新祖国,毅然跋涉五千英里,横穿整个欧亚大陆腹地,上演了一出万里西归的英雄传奇。


此举不仅感动了世界,更重要是感动了美国,威尔逊总统率先承认了新建的捷克斯洛伐克为一个独立的共和国。


此例一开,欧陆各国纷纷跟进,捷克人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建国理想。


由于建国之初没有旧贵族的历史包袱,独立之路也不靠军头领导,所以捷克不像别的中东欧国家那样,在独立后还要走一段本土君主制复辟或是军阀寡头独裁的歧路,而是直奔美式道路而去,一步到位,成为当时中欧民主制度最完善的国家。


至于三巨头,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新共和国的核心。长于外交的捷克人贝奈斯出任外长,一手打造新军的斯洛伐克人什特凡尼克担任军事部长,而父斯母捷的混血儿马萨里克成为总统的不二人选。


这个班子搭配可谓是最理想不过,再加上本就发达的工商业基础,捷克在短短二十年内就成为了当时世界上的十强之一。


俗话说,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捷克国运也不可能一直这么顺风顺水下去。三十年代中后期,各种问题开始显现。


最突出的,一是捷克自身的民主体制问题,正因为太自由,太宽容,结果导致苏俄的代理人捷共与斯共可以在议会里搞风搞雨,破坏国家。二是边疆民族问题,当年一战结束,捷克正走上坡路时,强行兼并了苏台德的日耳曼人区和外喀尔巴阡山的乌克兰人区,并且和波兰、匈牙利都有领土争端。


此刻在复兴后的德国操纵下,所有问题一并爆发。再有就是斯洛伐克,想当初,布拉格和布拉迪斯拉发是在美国签订的联邦条约,约好是走美式联邦的双布并列模式,但建国后,由于各自起点不同,一直以来都是由布拉格扮演火车头的角色。


当三杰尚在的时候,也许这没什么,等到与斯洛伐克有特殊因缘关系的什特凡尼克死于空难、马萨里克病逝,政权由捷克裔的贝奈斯单独执掌以后,布拉迪斯拉发和布拉格的关系开始渐行渐远。


根据婚姻法、财产法,无论是异姓的夫妻,还是同宗的兄弟,都有和平分手分家单过的基本权力。


推而广之,所有的民族也都有建立自己独立民族国家的权力。而且所谓再见仍然是朋友,就像现如今的捷克和斯洛伐克等国,依然都有着自己的生活,国民的日常生活品质与地图上领土面积的大小也没有什么本质上的联系。


因此边疆民族的真独立并不可恼,可怕的是假独立。当年各分离地区在相继脱离布拉格之后,立刻进入了轴心国体系,而柏林的真实目标直指布拉格,这就给贝奈斯总统出了大难题。


在经过一系列分手事件之后,捷克本土被德国势力三面环绕,好像一个黄花闺女赤裸的行走在民工群里。捷克的传统盟友法国也已自身难保,而英国更是鞭长莫及。


苏俄倒是愿意提供武装保障,但是前门驱虎后门进狼的道理,捷克人也不是不明白。外援既然无望,那是否拿出血本,做赔本赚吆喝式的无谓抗战?捷克有句古老的谚语:别人是为保护荣誉和富强而死,而捷克人是为这些而生的。


西方文明的主流价值,是先算清利害得失,有条件抵抗的时候,政府军队利用山川之险、丰富物资储备在前线作战,国民在后方积极生产,全力支援,这就是英式全民抗战。


还有就是在综合评估,或是失去战争能力之后,政府出面做最大的努力,争取为沦陷区的国民谋求最少的损失,也就是法式和平。


不管哪种方式,目的都是一个,政府永远是国民的防火墙,在强大的外敌面前尽力守护自己的国民。无论是长期抗战,还是曲线救国,都是负责任、有担当的政府。


最怕的就是那种用美丽的词藻把民众推到风口浪尖的大忽悠了,平时游而不击在山上逍遥,可到了秋收时节,乡亲们打上来的粮食,那就必须是要交够炮楼的,留足山里的,剩下能有多少是乡亲们自己的?难得偶尔一击,出来放放冷枪吧,可事后又不知闪到哪里去了,结果鬼子报复,倒霉的还是村里的父老乡亲们。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