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便利店就像当年蒸汽机的出现、内燃机的出现包括电话的出现,虽然一开始很多人无法相信,觉得不靠谱,但在今天新的技术和人类不断的发展,就是我们生产力不断被解放。"
"我们坚信有一天无人便利店也可以卖茶叶蛋,我们连蛋都可以卖了,我们又怎么会扯淡呢?"
8月1日本周二晚上
“
撕辩者”组织了一场关于无人便利店的厮杀
这次的辩题为
“无人便利店现在就搞,扯不扯?”
这次辩论赛金句频,听得小编血脉喷张
现以上言论
这是哪位的金句呢?视频如下
下一期,撕辩者将辩题定为
“陌生人社交,是不是约Pao驱动?”
时间待定,想参战的朋友可以后台留言
欢迎观战
嘉宾简介
谁是你心目中的最佳辩手
快投票给你喜欢的辩手
(投票在文末)
正方:
向桐Harry-
小村资本,
毛嘉璇Mary-
线性资本,
金滚滚-
“幸邸”创始人,
张牧野-
全线开播创始人
反方:
周加宁-
启明创投,
刘牧-
Plug&Play,
韦臻Aaron-
摩拜单车创始团队成员,
舒
四
-
以太资本
我们同时对辩论内容作了不完全整理
以下为整理内容
正方论点:
-
金滚滚:
无人售货机和无人便利店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售货机涵盖相对单一品类,便利店涵盖品类会更多,所以首先把这个区分开后,所以类似F5这种不能称作是无人便利店了——它大概可以叫做无人售货机小角落。像售货机概念的东西,品类非常有限制,比如需要看成色的货品,大妈需要在市场上挑挑拣拣,那类售货机让大妈怎么挑。如果无人售货机无法销售像生鲜类这样看成色或者是看新鲜度的产品,那就永远只能是售货机,他不可能是便利店。
-
张牧野:
无人便利店,不是无人售货机,售货机几百年前就有人做了,日本都做了几十万台那不是无人便利店业态,所以无人售货机在这个问题中间不应该涉及。他在日本已经是非常成熟了,但是他不是无人便利店。
正方论点:
-
向桐:
便利店的毛利率能做到20%以上已经非常优秀了,单店的净利润达到2%以上的便利店寥寥无几。目前便利店主流地应对这种情况大概的做法是引用生鲜供应链来售卖大幅度的,比如说关东煮、包子以及各种速食之类的高毛利率的产品。而无人便利店的特性使它完全杜绝了这方面的销售。
-
毛嘉璇Mary:
每日
营
业额三四百就盈利,没有涵盖背后研发成本,搭建整个供应链的成本,包括它的运营、PR技术成本,那三四百只能说在毛利上盈利的。
反方论点:
-
周加宁:
我们有做过实际调研,便利店的毛利率是所有零售业态里面最高的,以全家、7-11为例,它在中国的毛利率是可以超过35%-40%,只有20%左右的这个数据是值得商榷的。以“缤果盒子”为例,像关东煮这种流食现在比较难做。但是像饭团、盒饭这些鲜食,只要供应链OK它是完全可以做的。
-
韦臻:
像“缤果盒子”这样的店,其实他的营业额每天达到三四百就可以盈利了,这已经经过验证,没必要再加一些难以处理的生鲜之类的东西。
正方论点:
-
毛嘉璇Mary:
作为一个技术出身的人,就这个技术到底是不是成熟的还是有话语权的。CV技术到底成不成熟呢?刚刚周加宁说大约半年就可以成熟了,因为他根本不知道这个后面为了支撑一个CV技术到底需要多大的数据量、计算能力和工夫去做这个模型。比如捕捉偷东西行为,它的鲁棒性有多少,模型能捕捉多少种偷东西的行为,我可以塞到包里面偷,我可以装到衣服里面偷,我可以咬在嘴里,撕开把东西吃了,有无限种可能的偷东西的行为。当去识别的这个场景不能够以很少的几种去定义的时候,我们是没有办法保证有一个高鲁棒性的模型出现的。那么为了提高这个模型的鲁棒性,我们势必要不断的去收集更多的数据,收集偷东西的行为怎么收集呢?找一堆人不断的重复偷东西然后去录。从各个角度,用各种各样不同的摄像头,配合各种不同的SKU数据,那这背后的成本是非常巨大的。
-
毛嘉璇Mary:
CV的这个人脸识别的技术,各大人脸识别公司的技术低成本其实目前仅限于1:1的人证比对的情况下,当1:10、1:20的时候,它是否还能做到这样的低成本、高鲁棒性,目前也并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
-
毛嘉璇Mary:
商品识别,每一家便利店每个月甚至是每个礼拜都会有新的SKU出现,便利店卖的东西多有一万、两万个SKU的时候,就需要去训练一个能够cover两万个SKU的模型,它鲁棒性低并且成本高。除非每个礼拜都为这家便利店去训练一个只有两百个SKU的模型,成本依然很高,因为你要每个星期都重新找一帮人把一个食物放在一个很恰当光照的背景环境下360度的去拍它。
-
毛嘉璇Mary:
另外就是做视觉的工程问题,为了让这个视觉的鲁棒性高,必须要把这家店整个工程的系统解决的非常完美,比如说每个货之间的空隙要留多少,每一个货的光照是不是可以稳定,货在摆放时是不是完全不能遮挡,是不是只能够有一排货架,这样像摆玩具一样的一个接着一个的摆,这就造成了货架利用率很低,导致营销还是很低。
-
张牧野:
技术现在完全还不过关,我们今天的辩题是:无人便利店今天开展合不合适,“今天”就只有90%-95%,损失率就是10%-5%,10%-5%的损失率你让一个店怎么过呀?
反方论点:
-
周加宁:
安防技术,技术很大程度上会规避偷盗问题。首先,人脸识别的技术已经越来越成熟了。摄像可以捕捉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偷了东西,当他下次再进我的店的时候,我马上可以reject这个人拉进我的黑名单。摄像头可以自动报警,比如RFID,如果你的东西没有付钱门会叫,且不会开。从缤果大半年的运营数据来看,偷盗率是极低极低的。
-
韦臻:
CV识别上并不代表所有的监测都要做,图像识别是可以覆盖到90%或者95%以上的情况后就可以上线。Mary提到可能会存在两千多个偷盗的姿势,我们其实做好最常见的一两百个就可以了,没必要全部都做。
-
舒四:
技术问题可以应用综合解决方案,完全用CV或者完全用RFID他的成本是很高。但综合解决方案的成本是可以非常可控的,比如用RFID成本是3角钱,如果客单价在10元的话RFID成本只占了3%不到,买这个东西的沉淀成本会在10-20%,这样中间还有10%的毛利率。像CV如果我们在小范围使用的话成本并不是很高,但是现在用综合解决方案是可以吧毛利率给提上去的。
正方论点:
-
向桐:
无人便利店的创业在选址方面和有人便利店相比并没有太大的优势。但事实上,无人便利店面临
和传统便利店来抢人流比较好的位置的竞争现状。
-
张牧野:
因为无人便利店没有服务,那对于用户的吸引度,就会是地点,那这时候议价权并不在无人便利店的创业者的手上,而是在地产商的手上,到最后谁能拿到低租金才是你的核心竞争力。
-
张牧野:
扩张快也要看的是到底有没有那么大的空间,传统便利店本身他们现在占着大多数渠道,容易挣钱都占上了,那么你们占的是什么,你们站的是边角料,要不然就是没人,要不然就是空的没有什么商业价值。有没有足够的空间去支撑这个,我是带疑问的。
反方论点:
-
周加宁:
中国现在零售便利店的渗透率相比于日本包括台湾是非常低的。比如像北京,在北京找个便利店是非常难的。那这个时候,像“缤果”这样无人的业态它有很多位置可以选。甚至我都不用去和别人竞争,我就可以去进一些封闭的社区和一些园区。那这些点位在全国就有几万个甚至几十万个可以供我们扑的。
-
刘牧:
关于地点拓展,我们现在正在帮他和很多的地产商去谈,这些地产商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些地产,包括一些偏远的和繁茂地区的商业地产都可以给他使用,所以关于地点拓展的问题不单单是可以通过C端来解决还可以通过B端来解决。
-
周加宁:
无人便利店整个实体是可以在后端供应链厂商进行生产,生产完后,只要BD谈妥,就可以在一个月里面批量开店。传统便利店一是选址很难,找店要谈+装修,没有两三个月搞不定,甚至有可能到半年。二个是开一千家7-11,就要找一千个优秀的店长,还得培养,成本很高。但是对于无人便利店来说,所有的管理在后台都能够实现,所以两个瓶颈是可以被打破的。
正方论点:
-
向桐:
有人便利店的摆货以及清扫是有店内员工时时刻刻不断在做的,而无人便利店它这方面的工作只能通过在一定时间内、高峰时间来统一解决。它的供应链会有非常高的高峰据点、并行时间,所以这方面的投入反而会更重。
-
毛嘉璇:
淘咖啡为例,一次只能进去三四十个人。来算一下早上高峰7-11每十分钟有多少个人进去。那么一次进去三四十个人,这些人在里面慢慢做,慢慢逛,还要在扫码磨蹭半天,手机没有打开,脸又刷不对,半个小时都过去了。那一个小时进去的人到底有没有那么多?有大把的人站在店外排队体验好不好?也就是说这店最后也只能在一个偏僻的地方做一个租金虽然不高,但评效很低的一家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