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张大爷患上了糖尿病,血糖一直很高。饭吃了不少,身体却瘦了很多。
看病、检查、吃药……折腾了好久,血糖终于渐渐平稳了。他买了个家用血糖仪,现在只要定期监测、定期随访就好,生活也逐渐恢复了井然有序。
但最近这大半年,张大爷却很郁闷:上半年的某天,他腰上突然长出红色的疱疹,一串串越来越多,还伴随着剧烈的疼痛。
去医院看,他被诊断为“带状疱疹”。医生告诉他,这是一种老年人十分容易得的皮肤病,一定要规范治疗。
张大爷也一直觉得奇怪:疱疹明明已经消失好久了,为什么身上却还是这么痛呢?
与此同时,得带状疱疹的这段日子,他的血糖又开始波动了,忽上忽下的,这让他烦躁不已。
提起“糖尿病”,可能大多数人都不会陌生。身边的亲戚朋友里,可能就有一些人患了这个病,甚至本人也可能患病。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的
内分泌代谢功能紊乱
,血糖升高,典型的症状是“三多一少”——
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
,但
体重逐渐减少
[1]
。
此外,糖尿病还可能导致失明、肾衰竭、截肢、心脏病和中风等并发症,是造成老年患者残疾和死亡的重要原因
[1]
。
每年的11月14日是
世界糖尿病日
(World Diabetes Day)
。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比例将超过30%,而其中20%以上可能都患有糖尿病
[2]
。
可能有的老年人会像张大爷一样会觉得奇怪——自己有糖尿病,怎么就突然又得了带状疱疹,真是“双重打击”!
其实,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带状疱疹是常见的合并疾病之一
[2]
。
带状疱疹是一种由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引起的感染性皮肤病
[3]
。由于发病后,患者往往会在
身体的一侧
(多数是胸部、背部、腰部、颈部和头面部)
出现呈带状分布的皮疹,所以带状疱疹又被人称为“缠腰龙”、“蛇缠腰”。
人第一次感染这个病毒时,并不会直接得带状疱疹,而是通常表现为一种孩子们比较熟悉的疾病——
水痘
[3]
。
当水痘痊愈后,病毒并不会彻底消失,而是在体内“潜伏”下来。当
年龄增大
、
免疫功能下降
时,病毒可能重新激活,诱发
带状疱疹
[3]
。
而糖尿病可以引起机体代谢紊乱、诱发微血管病变、降低免疫水平,增加了带状疱疹的发生风险
[2]
。
研究表明,与一般人相比,糖尿病患者带状疱疹风险增加26%
[4]
。
与此同时,糖尿病患者患上带状疱疹后,也会更加痛苦。
糖尿病患者一般需要长期监测血糖,长期治疗。但一旦患了带状疱疹,他们的血糖可能会波动加剧,忽上忽下,血糖控制变得更加困难
[5]
。
我们知道,除了长疱疹以外,带状疱疹最典型的症状是“疼痛”。
就算疱疹痊愈,大约5-30%的带状疱疹患者可能会经历灼烧、电击、针刺一般的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疼痛可能持续超过1年甚至10 年
[3]
!
不幸的是,糖尿病患者一旦患了带状疱疹,
出现“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风险也会升高
[6]
。
此外,原本可能只需要定期监测血糖、随访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在患了带状疱疹以后,
住院率、再住院率和并发症风险也都会显著增加
[7]
。
超过50岁的中老年人既是糖尿病的高发人群,也是带状疱疹高风险人群。而且年龄越大,越容易患带状疱疹,症状也更加严重
[3]
。
所以,中老年人一定要提早预防,想远离糖尿病和带状疱疹这一对“难兄难弟”!尤其是已经确诊的糖尿病患者,更要积极行动起来,预防带状疱疹。
首先,糖尿病患者要听医生的话,定期监测和控制血糖,定期随访,规范治疗,控制好自己的病情。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度锻炼,保持良好心态,
提高自身免疫功能
[3]
。
最后,
接种带状疱疹疫苗
,也是预防带状疱疹的一种有效方式
[8]
。
希望所有的中老年人、特别是糖尿病患者,正视自己患带状疱疹的风险,远离带状疱疹,避免“双重打击”!
"带疱健康守护"
是一个致力于聚焦带状疱疹的健康科普和疾病教育的公众号。
帮助大家深入了解、及早识别、科学预防带状疱疹。为大众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与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