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一手调研纪要和研报数据,点击上面的图片小程序
特斯拉
Robotaxi
,充电无人化-无线充电- Robotaxi发布会
事件:北京时间10月11日上午,特斯拉即将在位于加州洛杉矶的华纳兄弟探索电影制片厂举行名为“Robotaxi Day”(无人驾驶出租车)的演示活动。
配置:
完全依赖特斯拉的全自动驾驶(FSD)软件、不排除是摄像头甚至是激光雷达的可能、交互通过可能主要通过Robotaxi APP。在特斯拉今年4月的一季报财报电话会议上,就展示了其Robotaxi APP的设计。
行业加速:
今年以来,中美企业都加快了Robotaxi的落地节奏,无论是百度的“萝卜快跑”,Uber和Avride达成战略合作,抑或是不久前谷歌的
Waymo
宣布其在美国德州奥斯汀的无人驾驶出租服务即将向公众开放,Robotaxi的竞争还在加速。10-15文远知行也要发布新一代Robotaxi。
简评:
特斯拉的Robotaxi可能会加速对于传统网约车的替代,无人驾驶真的到来。价值增量最大的环节预计为无线充电。Robotaxi没有司机,无线充电可以实现无人化,特斯拉今年做了很多这块布局。
特斯拉在今年收购了无线充电公司wiferion,今年特斯拉也新增了4项无线充电专利,可在
WIPO
网站上查看。国内A公司也与他在无线充电有较快进展,特斯拉也留了相关接口。无线充电以无人、便捷等特性有望高速爆发,无线充电千亿市场值得期待。
特斯拉Robotaxi发布会要点
CyberCab相关:
1)无方向盘、踏板,有感应充电,可搭载两人
2)车辆成本:低于3W美元
3)出行成本:未来可降低到0.2美元/英里,交通成本可能0.1美元/英里,当前成本1美元/英里;预计2026年或2027年之前开始大规模生产
3)产品规划:未来还会推出CyberCab 2,所有车用上FSD
4)硬件规格:AI5
5)每周使用时间相较有人驾驶汽车提升5-10倍,达到160+小时/周,安全性较有人驾驶10倍提升
FSD进展和路线图-有人监督到无人监督
1)明年在德州与加州推出完全无人驾驶FSD,未来考虑在美国以外其他地区跟进监管动态
2)当前在model 3 x y都可在无监督的情况下实现FSD
3)当前有数百万辆车在接受FSD训练,以进行数据收集
Robotaxi
Robotaxi取消踏板和方向盘,乘客将更充分享受车内空间。无人监督的自动驾驶有望将单周使用率突破100H,实现车辆价值5-6倍的提升。自动驾驶的成本将随着规模拓展,降低到0.2美元/英里(目前1美元/英里),车辆成本将低于3万美元。Cybercab(Robotaxi)会快速投产,2026-2027之前,会大规模生产。数百万车在实时训练、收集数据,显然超越了人类寿命所能积累的经验,FSD将会比人类驾驶安全10倍左右。基于AI和视觉,无需昂贵的设备。同时推出无人驾驶厢式货车Robovan,可承载20人。新型充电方式:感应充电(无线)
人形机器人
Optimus取得较大进展
成本/量产方面:制造汽车所用的零部件电池、电机、变速箱、软件、AI推理技术等都可用于机器人,体系整体通用,机器人规模生产的时间或与Cybercab类似,26年量产;按规模生产的Optimus机器人成本将低于Cybercab成本,在3万美元之下。
现场5台人形机器人行走,演示跳舞(行走及行动灵活性超预期)
特斯拉无线充电专家线上交流
1、
无线充电技术
在汽车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如何?无线充电产品的成本结构和价值量是多少?
无线充电技术目前正处于行业的爆发期,行业头部公司已投入十年时间进行布局和研发。从接收端到发射端的整体解决方案正逐步成熟,解决了诸多技术难题,目前可以供应完整的产品系统。尽管初期投资巨大(几亿元),但预计未来市场潜力巨大,单车+路端价值量目前 3 到5 万元左右,并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增长,单车价值量有望进一步降低。目前无线充电产品的成本主要由技术攻关、设计方案、测试方案和技术研发等前期投入构成,处于高成本阶段。单车价值量前期因技术复杂性和研发投入较大,约为 2 万元,地面端设备价值量相对较低,在 1 到 2 万元左右。随着市场的规模化发展和成本降低,预计单车+路端价值量会逐步下降至 8000 元到2 万元之间,其中车端约 60%,剩余是路端。
2、
无线充电技术的充电效率目前能达到多少?
目前头部公司充电效率能达到92%以上,可实现 11 千瓦的高效率。然而,对于 22 千瓦级别的无线充电技术,目前市场尚处于空白阶段,仅有部分客户如特斯拉和国内华为对此看好,并投入研发。虽然市场上还没有成熟的产品或样机,但投资公司已经可以提供一些样机和与工厂配套的测试方案,预计充电效率将达到 90%以上。在无线充电之前,与新客户T 客户主要在北美(如加州)和欧洲市场的车型上进行了接近十年的合作,涉及大功率传输组件、背板组件(适用于家用和卡车类车辆)以及针对特定市场的传感器模组供应。头部公司与特斯拉一直在紧密配合,是最早提供无线充电并参与量级合作的一家公司,已经小批量供应了。尽管特斯拉内部也做了相关工作,但头部公司拥有更先进的解决方案和成熟的认证体系合作研发的,预计明年或后年会有大的放量进展。
3、目前对特斯拉的三大产品的,每年对头部公司的贡献大约是多少?
这三大产品每年为公司贡献的销售额在5 到 10 亿元人民币左右。
4、特斯拉是否有收购其他公司的情况,这将如何影响其无线充电产品的生产和制造能力?
特斯拉收购了德国的一家公司并将其技术团队留下来,但没有制造能力。因此,特斯拉将需要与类似头部公司进行制造方面的合作。合作研发一起推进。
5、你们目前处于量产阶段吗?
未来的市场爆发情况如何?
我们目前是国内第一条量产无线充电产品的公司,早在三年前就开始策划,现在已经具备承接客户量产需求的能力。预计在未来 1-2 年内会有一个大的市场进展。
6、无线充电是否已经成为特斯拉 Robotaxi车型的标配?
是的,也合作了。Robotaxi 车型上预留了无线充电接口,无线充电将是标配之一 。一旦市场接受并推出新产品,无线充电将是必不可少的功能。
7、目前市场上是否已经有部分玩家开始使用无线充电技术,以及这种技术是否需要改造固定场地?
是的,目前市场上已有部分玩家开始使用无线充电技术,但通常需要改造固定场地以支持 这种充电方式。是的,如果市场接受并推出新产品,Robotaxi 很可能会采用无线充电技术, 因为它符合无人化无人驾驶的发展需求。
8、无线充电方面,关于特斯拉机器人项目是否有合作?特斯拉机器人项目合作中,你们主要与特斯拉合作的技术路线是什么?
头部公司确实有与特斯拉机器人相关的前期可行性研究和潜在项目合作,不仅涉及特斯拉,还有国内众多机器人厂家,因为这项技术解决了快速充电、体验及使用的便利性等问题,未来一年至两年内市场预期看好。我们与特斯拉合作的项目中,主要采用电磁感应式的无线充电技术路线。
9、无线充电行业的竞争格局如何,以及核心技术和门槛在哪里?
无线充电行业的竞争格局较为复杂,核心技术难点和门槛较高。主要在于整体解决方案的设计、客户配合测试以及充电效率、安全性能(包括辐射性)等方面的技术要求。此外,大功率无线充电技术也存在较大技术挑战。
10、特斯拉对于无线充电的未来展望是怎样的?有无具体的渗透率或放量计划?
特斯拉对于无线充电持积极态度,他们也获取了一些相关专利,并在不断研发中。并密切关注动态充电技术和高速充电技术的解决进展。未来会在他的汽车广泛使用。
11、国内客户合作情况如何,例如与华为以及长城威马的合作情况如何?
头部公司与华为以及长城、威马均有合作,并且与蔚来、小鹏、长安、北汽等多家国内厂商有技术交流。头部公司提供样品或小批量,国内市场上展会中也能看到产品样品,其中包含发射接收端的盒体, 内部结构封闭, 当时只供展会参观。
12、之前发布的汽车无线充电标准是由哪些上市公司参与的?
参与制定电动无线汽车充电产业发展的白皮书和标准制定的主要单位包括国家电网、中国 电力科学院、中兴能源等央企及华为技术,其中头部公司是其中八家单位之一。参与标准制定显示了技术研发、成本控制、后续发展及大客户合作方面的优势,走在国内同行前列。头部公司是 8 家里面唯一的上市公司。
13、你们现在可以给特斯拉车加装无线充电设备了吗?何时开始商业化推广?
头部公司于2023年11月份推出了汽车无线充电的整体解决方案,并在市场上发布了第一代产品,目前已有接近万台的新客户使用。系统可提供改造服务,让特斯拉车主提前享受到无线充电带来的便利。
14、你们现在主要的技术路线是什么?能否比较一下其他几种技术路线?
头部公司的主要技术路线是电磁感应式和电场耦合式。目前大功率充电采用电磁感应式,小功率则采用电场耦合式。电磁感应式适用于追求快速充电和大功率的解决方案,而电场耦合式则适合体积较大、对充电时间要求不高的场景。电磁共振和无线电波式虽然有优势但也存在弊端,我们目前主要采用电磁感应式和电场耦合式充电模式。
15、车载设备中的关键零部件有哪些,以及它们各自的价值量占比是多少?地面端设备的主要组成部分及价值量占比如何?
车载设备主要包括新材料运用的无线线圈(占比约 30%)、计算系统(PCBA 主板,包括 IC 、PCB 电容、电阻、
电感
等组件, 占比约25%)以及防震、安全要求相关的精密结构件和密封装置(约 10%到 15%)。此外,还包括外壳、线材、FBFPC 软板、组装结构件等辅材部分,大约占 20%。地面端设备中,发射线圈占比较大,大约 30%左右,PCB 支持系统占比 20%到 25% 。此外,还涉及屏蔽材料、防水材料、导电材料等占到 20%左右,辅材及施工费用占一定比例。地面端设备整体设计需满足与车载设备的联动需求,同时考虑到占地面积和体积要求。
16、车载设备和地面端设备的尺寸规格是多少?
车载设备体积大概是 100 厘米长乘以 50 厘米宽,高度 10cm 左右。地面端设备的体积较大,一般在 1 米到 1 米五左右长宽,厚度在 30 到 50 厘米左右,随着技术迭代,体积有望进一步缩小。两种设备都可以平放或竖放,安装方式取决于车辆类型和空间需求。
17、无线充电设备的充电速度和效率如何?
对于22 千瓦的充电功率,对部分车型做了测试,1 小时左右完成充电。未来充电功率还会进一步提升。
声明:
内容来源于网络,友情分享,本文不做买卖依据,如侵权请后台留言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