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尤其是一些大的河流,历来与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相关。人们在与河流打交道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与河流有关的成语、谚语或传说,往往蕴含着很有趣的地理知识。
黄河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与黄河有关的掌故是很多的,都与黄河的水文地理特性有关。
"
中流砥柱
"
。这一成语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就像立在黄河激流中的砥柱山一样。砥柱山其实是一巨石,位于黄河三门峡段的急流中,是一个石岛,人称
"
砥柱石
"
,或
"
中流砥柱
"
。黄河水到峡谷中被两岸山石束成窄窄的一股,冲到砥柱石前,形成急速的漩涡,分成两股流开,离开三门峡谷,场景惊心动魄。过去黄河水运发达,曾为航船要道。但在三门峡段,常有触礁者。以至水底的山有
"
米堆
"
、
"
谷堆
"
之称。后船每行至此,船夫们便下船用纤绳拉过。传说中的砥柱石,是用来镇定河水波澜的,在船夫们的眼中,砥柱石却是一座航标。石上原刻有
"
照我来
"
三大字,意即要航朝它驶来。船只要朝它驶来,眼看要撞上时,砥柱前面的波涛回过水来,正好将船推向安全的航道,十分神奇。
说到黄河的航运,在历史上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因此早在春秋时期就有
"
秦粟输晋,泛舟之役
"
的记载。西汉及唐朝均建都长安,利用黄河及渭水水道,沟通运河、江淮,使长安运输便利,成为国际大都市。但黄河上中游河段险滩多、水流急,中下游泥沙多,不利于航行。自清末以来,公路、铁路兴起,航道久不整冶,黄河水运遂告衰败。
历史上曾有
"
黄河清,圣人出
"
的说法。但黄河的水能变清吗?黄河水在青海境的河段是很清的,但流经黄土高原后,各支流带入大量泥沙。这主要是因为人类活动对环境破坏的结果,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在每年入黄的泥沙已非人力所能控制,虽经长期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减少泥沙
50
%,但至下游仍有
8
亿吨,黄河仍然清不了。出圣人是很难的喽。出了圣人,首先把黄河治好,这句话就改做了
"
圣人出,黄河清
"
了。
"
鲤鱼跳龙门
"
。龙门在晋陕峡谷的最南端,北距壶口瀑布
65
公里。龙门之南就是开阔的关中平原了。黄河水从狭窄的龙门口进入宽阔的河床中,河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龙门之形成,因其东龙门山和其西梁山各申出山脊,相互靠拢,成为一个只
100
多米宽的狭窄口门,束住河水,形成湍急的水流。每当洪水季节,水位升高,而出了狭谷后河谷变宽,水位骤降,落差很大,故有
"
龙门三跌水
"
之说。
"
鲤鱼跳龙门
"
的传说,就是指跳跃此处。说的是小鲤鱼不畏险阻,纷纷争跳这个成龙的门关。能跳过者,立时成龙。只有那些百折不挠的鲤鱼,最终才能成龙。这个传说千百年来也激励着炎黄子孙顽强拼博,奋斗不息。古人认为此龙门峡为大禹所开,故又称之为
"
禹门口
"
。
黄河的弯多,素有
"
九曲黄河
"
的说法。黄河在黄土高原转了许多的大弯之后,呼啸奔腾远去。留下那首高亢的信天游民歌还在我们耳旁回荡:
"
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
"
。
"
九
"
和
"
九十九
"
在古代是形容多的意思,说明黄河的弯曲多。黄河自河源到河口,有很多大的弯曲,干流的主要大弯有
6
个,小弯更多了,大多在黄土高原。大弯中,
180
度的大弯有
3
个,
90
度的大弯有
2
个,
45
度大弯有
1
个。而黄河总的走势就构成一个
"
几
"
字型的大弯,总的流向仍然是自西向东的,自河源至河口直线距离仅为
2068
公里,但实际流程是
5464
公里,是直线距离的
2.64
倍。
黄河有一个马蹄形的大弯叫做
"
河套
"
。俗语云:
"
黄河百害,惟富一套
"
。这里说的一套就是指河套地区。本来自西而东的黄河由甘肃到了宁夏的中卫,沿贺兰山转而向北,至内蒙古的临河受阴山阻挡又折而向东,到托克托县突然掉头,沿吕梁山南下,绕了一个大弯,这个特有的大弯曲,好比套在宁蒙平原上的一个大布套,所以人们称这里为
"
河套
"
。河套平原西起贺兰山、大青山,东到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南达鄂尔多斯高原,北抵狼山、大青山,纵贯宁夏、内蒙。宁夏部分称西套,也叫宁夏平原或银川平原;内蒙部分称东套,并又分为前套和后套,统称为河套平原。黄河流经这里,地处平原,河面开阔,水流平缓,人们兴修了许多引黄水利工程,形成黄河灌区,使得粮棉富足,称
"
塞上江南
"
。
"
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
。这句子的本意是说受了很大冤枉,就算跳进黄河这样的大河也洗不清了。其实,不论是谁,跳进黄河就别想洗清。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是因为黄河的泥沙。黄河以泥沙多而闻名于世。我国古人常以
"
黄水一石,含泥六斗
"
、
"
黄河斗水,泥居其七
"
等来描述黄河的多沙状况。黄河的平均含沙量为
35
公斤每立方米。其沙量之多在世界江河中是绝无仅有的。同时,黄河的泥沙颗粒很细,有时河水甚至成泥浆状态,沾在身体上确实不易洗净,真的成了
"
跳进黄河洗不清了
"
。
"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
,这句诗说的是黄河从西方遥远的天边奔腾而来,又滚滚东逝入海。今天,
"
黄河之水天上来
"
却常常被人们用来形容黄河下游的
"
悬河
"
现象。
"
悬河
"
,是指河床高出两岸地面的河流,又称
"
地上河
"
。悬河的成因是,含沙量大的河流,至河谷开阔、比降不大、水流平缓的河段,泥沙大量堆集,河床不断抬高,水位相应上升,为防止水害,两岸大堤亦随之不断加高,年长日久,河床高出两岸地面,成为
"
悬河
"
。黄河至下游后,每年大约有
4
亿吨泥沙淤积于下游河道,河床逐年升高,使黄河下游成为世界上著名的
"
悬河
"
。现在黄河下游的河床,一般比堤外地面高出
3-5
米,在河南封丘县的曹岗,竟高出
10
米之多。真成了
"
黄河之水天上来了。
"
由于河道高出地面,一般来说郑州以下的黄河下游河道成了淮河、海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黄河两岸已不属于黄河流域了。
"
人门
"
、
"
神门
"
、
"
鬼门
"--------"
三门峡
"
名称的由来。三门峡是黄河进入大平原以前最后一段峡谷是最险要的一座山峡。这里地势险峻,水流湍急,两岸石壁陡峭,河中两座石岛把急流分为三股。人们把这三股水路分别叫做
"
人门
"
、
"
神门
"
、
"
鬼门
"
,
"
三门峡
"
名称由此而来,鬼门、神门中水势险恶,仿佛只有鬼神才能通过;而人门则水势稍缓,但也是水深流急,舟船难行。如今,
"
三门天险
"
已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横亘峡谷的大坝,像一条银色的缎带把山西、河南两省连接起来,这就是
1957
年动工兴建的黄河干流上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
----
三门峡水利枢纽。
"
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
毛泽东。历史上,黄河多次决泛,纵横乱流,河道大幅度摆动,导致黄淮之间大面积地区经常蒙受惨痛灾难,历代统治者都把治河做为大事。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十分重视冶黄工作。
1952
年毛泽东第一次出京视察,就选择了黄河,并把公元
1855
年兰考东坝头铜瓦厢决口处作为视察的重点。他从济南砾口到徐州黄河故道,兰考到开封北郊柳园口,从邙山脚下到黄河北岸的人民胜利渠,在这次视察中,毛泽东提出了
"
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
的号召。
“
泾渭分明
”
渭水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甘肃,经陕西而入黄河;泾水又是渭河的支流,发源于宁夏。二水在西安市高陵县船张村相汇。
"
泾渭分明
"
这一家喻户晓的成语即源出泾渭两河交汇处。说的是是在泾水、渭水相会合处,清浊分明,分界清楚而不混,用以比喻界限清楚。古人认为是泾水浊而渭水清的。这据考证,唐代诗人杜甫的《秋雨叹》中:
"
浊泾清渭何当分
"
,大概是这则成语的雏形了。那么,现在还能不能在两河交汇处见到清水浊水同流一河、互不相融的景观呢?仍然是可以的。但是,当我们来到二河汇合的地方,看到的却是渭水浊于泾水。许多专家亲赴实地考察,看到的也是泾清渭浊的现象。《现代汉语词典》因此将这一成语解释为:
"
泾河水清,渭河水混,泾河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
"
有人还就此撰文,认为是古人搞错了,应该是泾清而渭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真的是古人错了吗?实际上,从流经的地域来看,渭水自甘肃乌鼠山流经陕西入黄,流泾的是关中平原、八百里秦川之地;而泾水全程流经的是黄土高原,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就河水含沙量而言,应该是泾水大于渭水的。据统计,目前泾河平均每年向渭河输送
3.04
亿吨泥沙,平均含沙量为
196
公斤每立方米;在未纳入泾河之前,渭河平均每年输送泥沙
1.78
亿吨,平均含沙量
26.8
公斤每立方米。从数字上看,还是泾浊渭清,尤其在枯水季节。但到了现代,由于渭河流域尤其是上游地区人类活动的原因,环境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也同样为一个重要问题。由于渭河流经地区土壤所含矿物成份的原因,当渭河含泥沙量达到每立方米
10
公斤时,水色便呈赤黄色了。从表面上看,泾渭分明的自然景观仍然存在,但已是渭水水色深于泾水了。并不是古人搞错了,这是后人人为对环境发生的影响,不能不引起重视。因为这一成语的缘故,每年来泾渭会合处看
"
泾渭分明
"
的人不少。现在,当地人已经准备开发这一旅游资源,利用游艇,载送游人到
"
泾渭分明
"
去看。
钱江潮神伍子胥
成就了钱塘江一世盛名的东西,那就是潮汐。钱塘江海潮的形成与涌潮的壮观景象与杭州湾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有关。古时的钱塘江从富阳鹳山入海河口只有一般的潮汐涨落,天长日久,北面的长江从上游挟带泥沙逐渐在杭州湾北岸形成太湖冲积平原,与相对稳定的南岸形成独特的河口形状。现在,杭州湾口从北岸的南汇咀至南岸的镇海相距有
100
公里,而往上游
132
公里至盐官,江面竟缩小到
2.5
公里宽,在平面上形成一个巨大的喇叭形,喇叭形的河口结构使得在每日的潮汐中有更多的海潮汇入杭州湾,推动湾口附近沉积的泥沙向湾内移动,慢慢地便在河口段形成沙坝,进入湾口的潮波遇到一个个沙坝的阻碍,前锋变陡,涌出水面,不断涌来的后浪又推动着受阻的前浪滚滚向前。与此相同,由于受喇叭口形状的约束,河口越往里缩,潮水与江面的落差就越大,涌潮就此形成。在月球引力的作用下,长驱直入的潮水至达海宁盐官附近时,潮头最高可达
3
米以上,以每秒
5-7
米的速度浩浩荡荡向上游挺进,势如破竹,蔚为壮观。
传说春秋时,越国被吴国打败,勾践夫妇被押往吴国,做了三年人质,吴国大夫伍子胥屡谏吴王警惕,吴王不听,反而赐剑要他自杀。伍子胥临死前留下遗言,要人把他的眼睛挂在国都南门上,以观越国灭吴。吴王听了大怒,命人将吴子胥的尸体用鸱夷草包裹起来投入钱塘江中。从此,钱塘江潮水大发,波涛翻滚,怒浪汹涌,传说这是伍子胥的忠魂所致。民间传说伍子胥死后成了潮神,每当他发怒时,就乘着素车白马,在钱塘江中奔腾吼叫。《吴约春秋》记载有:
"
吴王赐子胥死,乃取其尸,盛以鸱夷之革,投之江中,子胥因随流扬波,依潮来往,荡激崩岸,势不可御。又,越王赐文种死,葬于国之西山,一年,伍子胥从海上穿山胁而持种去,与之俱浮於海。故前潮来审候者,伍子胥也,后重水者,大夫种也。
"
《史记索隐》记载:
"
言子胥怨恨,故虽投江而神不化,犹为波涛之神也。
"
弱水三千的来龙去脉
古时许多浅而湍急的河流不能用舟船而只能用皮筏过渡,古人认为是由于水嬴弱而不能载舟,因此把这样的河流称之为弱水。因此在古书如《山海经》《十洲记》等中记载了许多并非同一河流而相同名称的弱水。山海经载的昆仑之北有水其力不能胜芥故名弱水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有些称谓流传到现在还在用,比如甘肃省现在的地图上还有一条弱水河。弱水也用来特指位于西北的婆夷河或黑水河,当然也只限于特定的地理学著作。
后来的古文学中逐渐用弱水来泛指险而遥远的河流。比较有名的是苏轼的《金山妙高台》中有句:蓬莱不可到,弱水三万里。这是弱水第一次与具体的数字连用。张孝祥的《水龙吟
--
望九华山》中也有一句
'
缥缈珠幢愚卫,望蓬莱、初无弱水
'
。其他的诗词中就很少见弱水的句子了。反到是后来的小说中用的比较常见些。
《西游记》第二十二回唐三藏收沙僧时有诗描述流沙河的险要: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这是第一次正式的弱水三千的提法。鲁迅先生在他的《集外集拾遗补编
.
中国地质略论》说道:虽弱水四绕,孤立独成,犹将如何如何
...
《红楼梦》第二十五回中也有提到:那道人又是怎生模样
:
一足高来一足低
,
浑身带水又拖泥
.
相逢若问家何处
,
却在蓬莱弱水西。这里也是指遥远的意思。
再到后来弱水引申为爱河情海。这便是我们现在口边的弱水三千的意思。第一次正式的提出在《红楼梦》第九十一回纵淫心宝蟾工设计布疑阵宝玉妄谈禅:黛玉道
:"
宝姐姐和你好你怎么样
?
宝姐姐不和你好你怎么样
?
宝姐姐前儿和你好
,
如今不和你好你怎么样
?
今儿和你好
,
后来不和你好你怎么样
?
你和他好他偏不和你好你怎么样
?
你不和他好他偏要和你好你怎么样
?"
宝玉呆了半晌
,
忽然大笑道
:"
任凭弱水三千
,
我只取一瓢饮
."
黛玉道
:"
瓢之漂水奈何
?"
宝玉道
: "
非瓢漂水
,
水自流
,
瓢自漂耳
!"
黛玉道
:"
水止珠沉
,
奈何
?"
宝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