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算是旧闻引发的感慨:沪上一些知名的早点夜市,被相关部门查出指标超标甚至含有有害物质。
这个新闻背后,被虚线隐匿掉的一个变迁过程,若将之还原出来,这个事件就不是一个单一的商家问题,是一个营销问题,甚至是一个心理学命题。
这个事件的波折进化或是这样的:
1、 传统早餐,在街头巷尾(可以书面化为违章建筑),有人就有需求和生意
2、 忽然一天,不知道谁科普了油条成分说不安全,于是“明矾过街人人喊打”
3、 接着,有商家率先提出“无矾油条”,和之前做了切割,自然价格翻一番
4、 随着越来越多的无矾油条,早点成了夜宵的时尚选择之一,油条改变生活
5、 来自台湾的文创风,又在油条的健康之上加了情怀,于是油条贵过了辣条。
6、 直到某一天,有关部门一查处,油条还是最初的油条,一切都是谎言。
请注意两个要点:
A、 今天被受众看到的是第6点,但你一定要补充普及第1-5点的前世今生
B、 有了第1-5点的铺垫后,第6点油条的价格和第1条天差地别
这大概就是商业模型的进化,也可以说是一个“从危到机”的励志故事。
但,今天单一站在卫道士的角度去鞭挞那些知名品牌并不客观,我们可以从供需双方来解剖这个一拍即合,所不同的是——我们从需求开始,反哺供给的篇章。
一件二手T恤的故事
N多年前,确切说是上海个体户到广州去批发服装,在华亭路售卖的年代,发生过一个真实案例,放到今天的确具有参照性:
在朋友店里花60块买了一件当年时髦的T恤,回家一穿可能各种不合适,遂纠结:本来是朋友给的骨折价,退当然不好意思,但不能穿造成60元搁置浪费,在90年代也算是一个咬不下牙的数字。
当中的反复和纠缠按下不表,当终于沟通完毕重新摆上货架之后,一周两周三周过去了,的确没有售出(当然退款也要售出退款,所以也是盼星星盼月亮着急)。
看不下去,等不下去,朋友悠悠扔出一句:“要么挂600元试试”!
当中的反对和反对无效也按下不表,直接说结果:结果就是一周之后,我拿到了此生最大一笔投资收益,不是么?60买进600估出,月利1000%
过了很多年,等我加入了房地产确切说开始真正接触营销这件事之后,重新审视和沟通,当年的当事人用多年的营业员经验一言蔽之,话糙理不糙:“有些人就是贱,不贵不买!”
这话,在那一年风靡的电影【大腕】台词中找到呼应:“不求最好,只求最贵!”
回到本次的油条风波中,第一个应该被颠覆的所谓老话就是:“一分价钿一分货”,长久以来我们对这句话的使用和解读决不止是俗话之一,甚至横跨了多个领域:
1、 买便宜货上当后的自我安慰:一分价钿一分货,言下之意“好在损失不大”
2、 买了贵重物后,产生“因贵重故看重”的心理,价钿决定货的价值法
3、 对他人便宜消费的妒忌和猜疑:一分价钿一分货,是怀疑是巴不得看戏
4、 对他人贵重消费的酸溜溜羡慕:一分价钿一分货,看是捧其实是妒忌
如果今天查处的还是不足两元单价的油条,且问各方:
——媒体会这么咋舌么?
——舆论会这么愤慨么?
——处罚会这么凛然么?
按照一分价钿一分货的逻辑思维,如果只是两元消费,官方不仅没有兴趣而且可以站在事不关己的中立,讥笑消费者的寒酸,用词不用猜,那句“一分价钿一分货!”
那么,是谁给所谓的奸商钻了空子,让他们从“臆造无矾油条的概念→堂而皇之卖高价→早餐吃油条还不够,活生生改变了生活习惯→同胞也来凑热闹,油条终于登峰造极”。
答案三个字:消费者。
不可忽视“消费者奴性”
尽管站在舆论或者所谓道德的立场上,消费者是弱势群体,所以消费者是应该在情感上被维护的,我们尽管事实上百般欺凌蒙骗消费者,但至少在称谓上还他一个尊重,但不得不承认,商业冰凉,一切畸形的市场和供给,源头都是消费本身,或者说消费者群体本身。
那句“一分价钿一分货”看起来只是沪上最多长三角的方言俗语,但其精髓可能是更大范围内消费者所共同认同的宝典和处事法则。
因为60元不是一个让人尊敬的数字,所以这款式旧了、这颜色LOW了、这质量残了、这做工陋了,
不幸的60元不仅仅有60个不幸
。
但上升到600元就不同,首先这是当年青工两个月的工资总额,按照今天那些吃半年泡面买一个LV挤地铁的姑娘思维:省吃俭用的总是心血之作,这款式这颜色这做工这质量,一切都因为价格而变得顺眼起来。
终于讲到房地产,这些年的至理名言叫做买涨不买跌,今天那些个捶胸顿足地废话:“当年古北才卖7000元(单价)”,有意义么?没意义,但当年为什么就看不上古北呢?
汤臣一品当年喊出10万/㎡,你用今天的眼光去回顾这一场价格策略,到底是对是错?
看起来是错,因为冒犯了舆论的心理天花板,在社会主义的日不落面前,这价格是不把衙门放在眼里,不上升到政治高度至少也扣个不严肃的帽子。
事实两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