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债与通常所理解的政府债务不同,是美国财政和金融体系赖以运转的根基,也是美国各项制度运行的基础。甚至可以说,美国就是一个建立在国债上的国家。
这套体系设计极为精妙,正如古希腊英雄阿喀琉斯那样,拥有源源不绝的力量,成为美国成长为全球霸权最根本的支柱。但不幸的是,如今它已经成为美国的阿喀琉斯之踵。
国债崩盘之时,就是美国毁灭之日!
美国国债为什么会有如此重大的影响呢?
大多数国家的操作如同九阳神功,讲究固本培元,真气充沛。财政收入以税收为根基,当入不敷出产生财政赤字时,借入国债来平衡赤字;当再次产生财政盈余时,用盈余还掉国债。这个思路跟普通人的直觉是一致的,税收相当于工资收入,国债相当于向银行借款,操作思路是尽可能扩大资产,减少负债。
美国的骚操作则不是这样,相当于逆转真气修炼吸星大法,直接把负债当做资产的根基,玩“空手套白狼”的游戏:
财政部以未来的税收为抵押发行国债,如果投资方想要投资国债,必须用美元支付,这样最初对于美元的需求被创造出来;没有卖出去的国债由美联储发行货币来购买,于是新增货币被发行到市场中;然后用税收中的一部分支付国债利息,保证债务不违约,然后就可以继续发行国债,把上面这套游戏继续玩下去。
注意,其中并没有一环是“偿还国债”,那国债到期怎么办?进行债务展期啊!也就是借新债还旧债,拆东墙补西墙。别的国家为了偿还债务,必然会加税,而美国的国债理论上是不用偿还的,就可以玩“减税+发债”的豪华套餐,对资源的调配能力要比一般国家高得多。当年里根政府就是靠这手组合拳,耗跨苏联。
罗纳德·里根
这么做当然也不是没有代价,其代价就是:国债如同滚雪球般不断上涨。
一方面通过减税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另一方面借钱发福利,这种打肿脸充胖子的做法,国民当然觉得爽了。苏联和东欧人民不明就里,认为资本主义就是好,于是把自己国家玩残废了。国家解体国民财富被一番疯狂洗劫,美国自己的金融亏空被从苏联释放的浮财补足,美国吹得牛逼变成了事实。
如果美国此后收手,那么里根就可以永远封神。单这玩意就跟吸毒一样,一旦沾上,再想戒就难了。在里根之前,各位总统为了缓和国内矛盾的同时解决债务问题,可谓伤透了脑筋,肯尼迪直接被精神病人送上天堂,尼克松也黯然下台。里根倒好,吹吹牛逼放放水,就成为最受欢迎的总统。继任者一看,还有这种简单粗暴又名利双收的骚操作,傻子才不干。“发债+减税”组合拳一发不可收拾。
特朗普一直说要效仿里根,其实真相是,里根之后,人人皆是里根。
里根政府时期,美国国债规模从1976年的5000亿到1981年的1万亿,再到1988年的2.6万亿,占GDP比重达到50%。
面对里根的国债大礼包,老布什的竞选口号是“不征新税”和“减少债务”。
但实际上采取的手段还
是“
减税+发债
”。
1992年老布什卸任时,国债余额增幅50%达到4万亿,而GDP仅增加25%,国债/GDP飙升到
63%。
克林顿时代集冷战胜利红利和信息革命红利于一身,是美国近三十年经济最好的时期,但克林顿也只是控制国债增速,无意减少国债规模。经济增长通过减税的方式发福利返还,以缓和国内矛盾。第一个任期1992-1996年国债余额从4万亿增至5.2万亿。即便是第二任期内的财政盈余,国债规模也增加了5000亿,国债/GDP是57%的高位。
小布什当政8年,为了树立全球霸权,打了反恐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军费高达4万亿美元。美国国债余额也增长了4.3万亿,首次突破10万亿大关,国债/GDP升至71%!尽管战争花销巨大,小布什完全没有增税的想法,完全靠国税顶着,继续减税发福利。小布什还搞了一项骚操作,千方百计降低房贷利息,让每个穷人都能买得起房子,于是引发了著名的“次贷危机”,然后发展成金融危机。
此后的剧情大家都很熟悉,奥巴马就是顶着危机上来的,那更有理由发债了。一方面继续增加军费预算,利比亚战争、消灭ISIS,导弹防御计划、核潜艇研发,火星计划,遏制中国。另一方面继续发福利,出台了很多像医改、住房、教育、失业救助这样的“民本”政策。八年之后,美国国债几乎翻了一倍,站上了19.9万亿的高峰。特朗普上台后,既然是模仿里根,自然也是“减税+发债”老一套,唯一区别是缩减了很多不必要的军事开支,减少海外驻军,但是国债增速又上新高,四年任期增加了7万亿,总额站上了27万亿。
拜登上台,一方面顶着新冠疫情危机,另一方面国内矛盾尖锐程度又上新台阶,那自然又双叒叕是大搞特搞“减税+发债”豪华套餐。上台第一件事,先来1.9万亿救助措施,黑人弗洛伊德一案最终靠撒钱2700万美元解决,还要对外跟中国对抗, 又要将特朗普全球收缩的态势逆转回来,今年过完估计国债总额就能上30万亿,四年之后能超40万亿。
国债持续攀升,美国财政依然可以运转,原因在于国债利率不断下跌,发行国债的真正费用(利息)增长很慢,甚至低于GDP增速。请记住这一点,
对于美国来说,国债总额不是问题,利息额才是问题。
老布什时代年利率9.2%,年支付利息2408亿美元;克林顿时代年利率7.25%,年支付利息2923亿美元。小布什时代年利率6.3%,年支付利息3619亿元,奥巴马时代年利率4.5%,年支付利息4511亿美元。特朗普时代年利率降低到不到1%,年支付利息居然比奥巴马时代还要低!
照这样推演下去,如果利息压到0.1%,岂不是可以相当于无限发债了?国会还老因为国债上限问题扯皮,那不是扯MAGA的后腿嘛!
为了顺应新形势下理论创新的要求,2020年11月30日,哈佛大学的劳伦斯·萨默斯(克林顿的财长)和简森·福尔曼发表了一个文章《低利率时代财政政策的重新审视》(《A Reconsideration of Fiscal Policy in the Era of Low Interest Rates》)。文章中正式以理论和数据雄辩地指出:
美国国债的利息支出很低,完全可以解放思想放开发债空间。
如上图所示,虽然公债占GDP比率突破了100%,但是国债利息支出占GDP的比例还挺好,波动着没怎么升。更好的是,不少利息是给美联储的(因为美联储买了不少国债),这些会转移支付给政府,可以扣掉;还有通胀能帮赖债,美国政府“实际利息”支付占GDP的比例,居然在不断下降,不可思议地降到了零!
既然有这种免费印钱的好事,还不大干快上,一印解千愁!各位国会议员老爷们,别再挡着发债的阀门了,再挡你就是阻止美国再次伟大的罪人!
果然思想一换,战斗力上万。以后上帝也挡不住美国印钱的步伐。只要维持低息,然后疯狂印钱就完事了!
看到这里,美吹们先不要急着高兴,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点石成金的好事。
美国这套违反常识的金融操作,之所以在最近三十年运转良好,其前提在于,美联储可以采取周期性地“降息和加息”操作,降息期间大量发行美元,全球买买买收购外国资产,推高资产泡沫,加息周期则促使美元回流美国,在各国造成资产市场暴跌。通过上述全球剪羊毛的操作,来补足实际的金融亏空。
但是,如今美国已经快进到
通过超低利率来压低美债利息,保证美债在不违约,以便美债能继续发行。
哪怕美债利率回到4.5%,也就是回到奥巴马时代,三十万亿美债将造成年均1.35万亿巨额利息,也是不可承受之重。这就意味着,美元已经失去了进行金融剪羊毛的操作空间。
当今世界,已经不存在当年匈奴直接武力打劫的空间了。持续发债,有且仅有两条基础:
要么自身经济状况发展良好,别人愿意借钱给你,谋求回报;
要么你手里家伙足够硬,可以从外面抢钱,别人借钱目的是一起分赃。
如今美国产业空虚,经济回升始终不见起色,只能依靠后一条来吊着续命了。2月25日,美国突然空袭叙利亚,据说原因就是十年期国债利率突然飙升,不得不用这种极端手段来把利率打下来,以便能继续发债。
如果美国财政和金融体系的总设计师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复生,看到今天的一切,必将捶胸顿足,他的天才设计已经被不肖子孙们弄得面目全非,导致美国走向万劫不复的结局。
汉密尔顿当年为美国构建的金融体系拥有五大支柱:
其一,统一的国债市场;其二,中央银行主导的银行体系;其三,统一的铸币体系;其四,以关税和消费税为主体的税收体系;其五,鼓励制造业发展的金融贸易政策。
其中,国债市场是国家整体信用优劣的最佳指示器;中央银行负责维持银行体系和货币供应量之稳定;统一的铸币体系(后来是美元纸币体系)极大降低金融贸易之交易成本,促进金融、贸易、产业迅速发展;税收体系确保财政健全和国债市场之良性循环;制造业则是金融货币的最终基础。
更
令人惊奇的是,两百多年前的汉密尔顿,是从系统论的角度思考整个金融体系的构建,自始至终从整体国家信用角度来设计五大政策和制度安排。
他说:
“一个国家的信用必须是一个完美的整体。
各个部分之间必须有着最精巧的配合和协调,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一样,一根树枝受到伤害,整棵大树就将衰败、枯萎和腐烂。
”
汉密尔顿当年设计的金融体系,跟今天中国建设金融制度的指导思想惊人地一致,繁荣稳定的金融市场促进贸易和制造业等实体经济的发展,蓬勃发展的实体经济则是金融之锚。与今天美国的实际情况却大相径庭。
不少公知哀叹放着现成的美国道路不学,中国非要摸着石头过河。其实中国是认认真真地摸着鹰酱过河,不仅学到精髓,还与时俱进,美国放着那么好的条件,却三心二意学歪了。
汉密尔顿的规划并不是从里根时代才开始跑偏,而是从一开始就跑偏了。原因当然还是在于杰斐逊派的阻挠。
在1787年制宪会议艰难地落幕之后,汉密尔顿接下来紧锣密鼓地推进宪法批准和政府落地的工作。
当时的美国只是十三个各自独立的殖民地形成的州之间的松散联盟,基本都是农业,工业基本为零。因为独立战争,各州欠下或多或少的战争债务,总额为7500万美元,债主是与英国作对的法国和荷兰,国内的债权持有者,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参加独立战争老兵手里的军饷白条,他们由于债权不能兑现而陷入贫困。1786年至1787年,以丹尼尔·谢司为首的退伍老兵组织一支起义军,要求讨还军饷,遭到镇压,史称“谢司起义”。这一事件也是召开制宪会议的直接诱因。
当时杰斐逊等人的主流想法是,想办法把这笔外债赖掉。给退伍老兵们象征性地支付一点,打发掉这帮穷鬼。
汉密尔顿的主张则是:由新成立的联邦政府承担所有债务,把原先各式各样的州债权兑换为联邦债券,然后通过发行新债偿还旧债的方式,维持联邦运转。
汉密尔顿认为,巩固州的债务和国家债务,将会凸显联邦政府的权力,他在联邦党人文集中写道:
政府参与哪些“触动人类心潮最活跃的清泉”的事务越多,它赢得公众的尊敬和热爱也越多。
更重要的是,美国全民特别是那些富人通过购买联邦债券,将与新政府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美国版的“利出一孔”,而发新债还旧债的方式,将使得这种利益绑定变成长期行为,这些人的力量将成为建设美国的支柱。
在汉密尔顿的构想中,发债只是整个金融体系落地的第一环而已。发债必须要有所担保,因此联邦政府必须获得向各州征税的权力;债券不能直接在市场上流通,那么就要建立一家中央银行将联邦债券转换成货币;有了税收和货币这两只手,就可以建立一整套鼓励制造业的政策措施,比如建立保护性关税,对制造业进行针对性减税,制造业发展起来,整个货币金融体系也就能够健康运转。
不幸的是,汉密尔顿上述每一步设想,几乎都遭到杰斐逊的反对。麦迪逊虽然在拥护建立联邦政府方面与汉密尔顿达成了共识,但是在发债和建立银行方面,坚决不同意汉密尔顿的主张,与杰斐逊逐渐走到了一起。
他们之所以反对,
因为麦迪逊和杰斐逊都是弗吉尼亚的大奴隶主。
弗吉尼亚是当时美国最富有的州,介入战争也少,已经基本把本州的债务还得差不多了,如果转换成联邦债务,意味着弗吉尼亚将承担一部分其他州的债务。在他们看来,各州“自扫门前雪”才是天经地义的,凭啥替别的州还债?
大地主的收入来源是土地和奴隶劳动,他们天生厌恶银行和商业,认为不过是投机倒把的奇淫技巧。
发展制造业更是跟他们一点好处也没有,反而会损害他们的利益:
国产货比进口的欧洲货有很大的质量差距,保护性关税将让他们购买欧洲货时付出更高价格。
杰斐逊更是根深蒂固地认为,政府越小,越能保证自由。他一直是联邦坚决的反对者,可惜召开制宪会议期间,他本人正在法国担任使节,没法在会议中反对。1789年回国后,他谋求成为国务卿,进入政府内部,主要作用就是给汉密尔顿使绊子。
他极力主张扩大国会权力缩减行政权力,本质上就是要把联邦政府变成橡皮图章。他认为汉密尔顿是要通过债务融资计划早就一批因此致富的人,成为其忠实追随者。他后来告诉华盛顿,汉密尔顿扶植了一个“利益集团”,“即使我们政府诞生之初,有些成员已经充分暴露了其肮脏的性格,他们为一己私利牺牲公务,关心个人利益胜过公众利益”。
杰斐逊完全反对汉密尔顿的债务计划,他对华盛顿说:“
我恨不得明天就能还清这些债务,而他则希望债务永远不被偿还,永远是用以腐化和控制立法机构的手段。”
麦迪逊的背叛让联邦党人极为愤怒,来自康涅狄格州的国会议员泽弗奈亚·斯威夫特说“他(麦迪逊)是世界上最虚伪、最处心积虑的人”。汉密尔顿则认为,麦迪逊是被州狭隘私利蒙蔽了心灵。他认为,债务是由于革命而产生的,所有美国人都从革命中受益,应当为革命债务负同样的责任,如果计较各自私利,那么对于像为了革命事业付出最多因而负债累累的马萨诸塞州是不公平的。而且高负债州不得不加税,而低负债州则降低税负,就会导致大量人口从高负债州向低负债州迁移,造成十分危险的各州间人口的巨大紊乱。
汉密尔顿没有明说的是,如果各州不能荣辱与共,放任这种“黑锅你背,好处我来”的想法蔓延,美国如果再发生危机,大家各自打小算盘,那么谁还会冲在前面?必将面临崩溃解体的命运!
(未完待续)
美国创业史之五:美国分裂解体的最大隐患是如何埋下的?
美国创业史之六:美式民主的劣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