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海渔获的高利润刺激下的过度捕捞已经在许多地区造成了渔业资源枯竭的恶性后果,对公海资源的掠夺还在迅速蔓延。削减渔业补贴是最迫切的一步,但对长期可持续发展而言,保护野生渔业资源还只是第一步。
根据国际法,占海洋总面积64%的公海被确定为“人类共同财产”,但这一定义并不能提供足够的保护。这些不受管辖的区域一度是迁徙物种的天堂,如今却好景不再。鱼类的行迹常常进入公海范围,过去六十年,随着日益先进的拖网渔船和更为强大的测绘能力的出现,人们迎来了捕捞狂欢。每年从公海所得的渔获价值高达160亿美元。各地渔业资源因此失去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并付出了代价:约90%达到或超出了捕捞的可持续临界线。不仅如此,公海捕捞还对海床造成了严重破坏。
引入私有产权是这类“公地悲剧”的经典解决方案——这也正是沿海国家管辖领海的专属权利背后的原则。一批地区性组织相继成立,试图管理公海的鱼类资源。但由于职权范围重叠、既得利益因素以及数据缺失,对公海资源的掠夺还在迅速蔓延。自2010年以来,金枪鱼及其同类鱼种被过度捕捞的比例已从28%上升至36%。
我们需要新办法。削减渔业补贴是最迫切的一步。每年总计达300亿美元的补贴中70%由较富裕的国家发放。补贴降低了燃油成本,让主要来自发达国家的拖网渔船得以驶入公海。2000年至2010年间,公海捕捞的收益大部分为美国、法国及西班牙等十个国家所瓜分,这不公平而且短视。下一步则是在更多海域禁止捕捞。在努力保护野生渔业资源的同时,长期发展还需要另一个推动力。
欢迎登陆《经济学人·全球商业评论》App阅读八月刊文章
《网得好结果》,了解更多
点击“阅读原文”,浏览《 经济学人·全球商业评论》八月刊文章《网得好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