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侠客岛
但凭侠者仁心,拆解时政迷局。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半月谈  ·  对数字囤积“断舍离” ·  12 小时前  
长安街知事  ·  袭击岸田,被判10年 ·  昨天  
瞭望智库  ·  “首发”?火了! ·  昨天  
瞭望智库  ·  用DeepSeek赶作业,写征文、写检讨……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侠客岛

【经济ke】去香港炒房的,你们已被国家盯上了

侠客岛  · 公众号  · 政治  · 2017-03-27 19:15

正文

本栏目由侠客岛与《中国经济周刊》联合出品


香港,正成为中国资本外流阻击战的又一主战场,赴港的内地客们,小心了。

迅速涌入的内地买房客

几天前 89 岁的李嘉诚对媒体喊话:香港的土地供不应求,房屋供不应求,“欢迎内地人来港买楼”,“来香港买东西的都是优质顾客。” 老爷子还预言:一两年内看不到房价下跌的迹象。

李嘉诚说这番话是有背景的。香港房价 2015 年底达历史高峰后,香港特区政府出手。结果就是, 2016 年前 7 个月香港房价下跌 11% 。而此时,一水之隔的深圳房价却一路猛涨,内地其他一线城市房价也“见贤思齐”,直逼香港。曾经高不可攀的公主,一夜之间成了邻家小妹,内地买家迅速涌入,香港房价回暖。据美联物业统计数显示, 2016 年内地买家购买本港一手物业所占的注册宗数比率约 13.8% ,较 2015 年约 9.7% 增加约 4.1 个百分点。


因为内地买房客的涌入,李嘉诚的长江实业地产也大赚一笔: 物业销售收益为 176.67 亿港元,较 2015 年上涨 14% ,其中香港、内地及分别贡献 71.08 亿港元、 106.35 亿港元。

不仅是慷慨的个人买家,内地地产企业才是真正的大豪。香港地政总署的数据显示,在香港频繁出手拿地的主要是 央企和上市公司 2015 年内地房企在香港所购地价的总和首次超过香港本地房企,占全年香港土地出让金总额的 55%

不过,经济 ke还是 要小声提醒一句,当心了!




香港:资本外流的出海口?

面对香港房市,内地资金为何如此凶猛?《中国经济周刊》表示,除了北上广深房价齐头赶上香港,凸显香港地产投资价值之外,更多的恐怕是内地资金全球配置资产的强烈驱动。 而香港毗邻内地,历来就是资本出海的首选。

1983 年起,香港实施联系汇率制度,港元汇率与美元挂钩,因此港元资产可以视作美元资产。去年,特朗普胜选以后,美元快速升值,港元资产也水涨船高。

内地客不仅在香港捡白菜一般的买房子,还纷纷赴港买保险。香港保险业监理处 2016 11 月底公布数据,去年前三季度内地客户赴港购买保险贡献 489 亿港元保费,贡献率近四成,其中尤以美金保单为主。值得注意的是, 利用银联境外刷卡交保费,可绕开每年 5 万美元的购汇额度限制,可能成为资本外流的一条管道

另一个数据也值得警惕: 2 月份,大陆从全球进口金额下降 14% ,但是,同一个月从香港的进口金额却飙升 89% 。汤森路透认为,香港对国内出口的每 10 美元当中就有 1 美元可能是作假,目的就是为避开中国的资本管制。

扫货香港地产,狂买美金保险、诡异飙升的进口金额……一切疯狂迹象均令人不安地想起内地资本借港出海这一鬼魅身影。 香港正成为中国资本外流的避风港,也成为中国阻击资本外流的主战场之一

监管层正不断收紧口袋,多方出击。



虚假贸易 是资本外逃的常见套路,一直是是监管层严厉打击的对象,如果两地信息互通,监管携手,严格防范,有很多招数可以应对。以后详谈,这里就不多说了。

对于买保险这条通道,监管逐渐升级。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去年 2 月,银联国际规定,刷银联卡购买香港保险每次交易额最高为 5000 美元; 2016 11 月起,多家保险公司称按照监管层要求,全面叫停内地客银联卡在香港买保险业务。银联国际还明确称,境内发行的银联卡仅可进行个人旅游、消费类支付,不得用于资本和金融项目交易,不能购买具有资本项目投资性质的人寿险。

面对回暖的房价,香港特区政府亦于去年 11 月放出购房“紧箍咒”:非香港户籍人口在香港购买住宅的“从价印花税”,从此前的最高 8.5% ,一下提高到 15% 。据港媒报道, 3 23 日,内地银联指令香港银行机构,正式停止内地客透过银联卡刷卡买港楼。根据银联的收单管理规则, 严禁内地发行的银联卡用于跨境购买房产

此外,最新的消息是,银联国际香港分公司称,近期对合作机构开展了银联卡的跨境大额可疑交易调查,重申加强商户管理的要求。

内外夹击之下,香港楼市会否遇冷?内地资本外流香港能否得到遏制呢?可以预期的是,如果趋势不得以扭转或者减缓,监管层将祭出更猛的利器。



监管层:阻击资本外流

当下,在中国资本外流阻击战的大局中,香港只是战场之一。

今年两会期间,央行行长周小川公开称, ( 一部分人的 ) 投资具有盲目性,有的人也是事情做得很急,这其中有一部分实际上跟我国对外投资的产业政策要求不符合 …… 对中国也没有太大的好处。 这是央行掌门人首次对遏制资本外流表态。

在此前后,商务部、外管局等多个部门高级别官员均在公开场合表达了与周小川类似的观点。如此密集发声,且口径一致,无疑已经释放出明显的政策信号,也彰显出监管层对资本外流的巨大担忧。

2014 年,中国外汇储备一度接近 4 万亿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总量的 1/3 ,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当时,关于外汇储备过多的说法甚嚣尘上,鼓励国内资本走出去的声音也成为最强音。

孰料, 2015 “8·11” 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大幅贬值。这边厢,为抑制人民币汇率过快贬值而抛售美元;那边厢,为资产保值,国内资本像绑上了加速器一样逃离, 2016 年海外并购交易总额达 2204 亿元。我国外汇储备更是急速下跌,至 2016 年底,外汇储备甚至跌破 3 万亿美元整数关口。

两年少了一万亿美元!什么概念?要知道, 在整个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世界各国所消耗的外汇是 3500 亿美元; 1990 -2010 20 年间,美国净流出资本也只为 3.2 万亿美元。

此外,令人忧心的是,海外投资不仅过快增长,还过多投向地产、娱乐、体育等无益于国内经济的产业, 2016 年海外买楼就花掉了近 300 亿美元,光纽约楼市就吸金超过 100 亿美元,这比涌入香港地产的资金可就多了去了。而就像周小川说的, 到海外买楼对国内经济没啥好处

不光如此,熟悉门道的高手还告诉经济ke, 不少海外收购溢价过高,收购条款蹊跷,背后可能是转移资产到海外。 如果全是土豪们自掏腰包,那也好说。问题是,大部分收购都动用了极高的杠杆,资金又多来自于中资银行。数千亿美元流向海外,这不是抽掉国内实体经济的血液吗?监管层焉能不着急上火?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