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生活周刊

快让我们的孩子动起来

三联生活周刊  · 公众号  · 杂志  · 2017-05-24 18:32

正文

上帝给了人类两种手段,教育与运动,一为灵魂,一为身体,二者缺一不可,一个人才能达至完美。——柏拉图  


点击以上封面图

一键下单「让孩子动起来」

北京突如其来的盛夏里,难得一个凉爽的下午,就在当年刘翔、苏炳添训练过的田径场,来了6个家庭,一个大人带着一个孩子,就算现场有10个助跑,一个总教练,仍然显得有点过于空荡荡了。

孩子和家长站好队伍后,几个高高大大的助跑员开始在队伍前方原地小跑,并时不时回头看看小朋友,有说有笑,教他们如何调整跑步的姿势,呼吸怎么调节,节奏怎么把握。

沿着操场跑了两圈以后,孩子们完全放下了防备,教练开始带着孩子做一些伸展运动,其中有一个动作叫“小推车”,大人要把孩子双脚拎起来,让孩子靠双手的力量向前爬行。教练说,这样不用练器械,就可以锻炼孩子两臂的力量。


北京奥体中心万国击剑馆内,孩子们在做课前准备(于楚众 摄)

田径场里一下子热闹起来,小孩子们的尖叫声和欢笑声不断,大人们则憋着笑,在后面使劲推着这些“小车”歪歪扭扭地前进,这是耐克组织的一次“家庭跑”训练营。我突然想起自己小时候那些关于跑步的噩梦来。从小到大,每到800米考试前,我通常提前三天做噩梦,梦里一个人沿着跑道跑,呼吸不畅,喉头发甜,脚下尘土飞扬,好像永远跑不到尽头。我至今记得,大学最后一节体育课,想到从今以后再也不必跑800米,那几乎是我一生最为解放的一个瞬间。谁能想到,跑步这么枯燥的事情,竟然能玩成这样。享受当下,享受你的孩子,人生与运动,无非就是如此吧。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由科技推动的世界里,处处充满电子屏幕,很容易忘记自己曾经是天生的运动家——动物。

德国生物学家伯恩德·海因里希(Bernd Heinrich)在《与羚羊赛跑:动物教我们奔跑和生存》一书中说,我们的祖先之所以能在远古时代生存下来,靠的恰恰就是耐力跑。即使羚羊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哺乳动物之一,但人类依然能捕获它们,办法就是,一直追踪,直到它们耗尽体能而放弃逃跑。羚羊是短跑能手,但它们的代谢系统无法维持长时间的持续奔跑;人类却可以。我们的快速搜索与慢速收缩的肌纤维分布均匀,所以即使在野外经过数公里的奔跑之后,依然具备短时加速奔跑和击倒动物的代谢能力。


2017年3月5日,波兰Bygoszcz市举行城市越野跑比赛,吸引许多儿童参加

从进化的角度来说,正是运动使人类的大脑变得更大,而更大的大脑又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运动者。那时候我们可以一天平均移动16~22公里,我们走路、奔跑、冲刺、攀爬、游泳、跳跃、举重……我们不得不如此,否则就活不下去。

在50万年的进化中,思考型的大脑从运动技能的磨炼中进化而来,人类渐渐有了梦想、计划以及创造的能力,从而创造了现代文明。但讽刺的是,文明的前进速度如此之快,我们的身体和基因却来不及跟上——从基因而言,我们仍然是50万年前的那些狩猎采集者,我们仍然渴望最高热量的食物,但我们却不再需要运动。最终,久坐不动的现代生活方式成了我们长期生存的最大威胁之一。

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之前,英国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文章,判断全球三分之一的成年人运动量不足,习惯“坐沙发、看电视”类型的生活方式,这导致每年约有500万人因此死亡,这几乎和吸烟致死的人数相同。


广州南武实验小学的学生们在周五下午的社团活动时间练习太极推手(张雷 摄)

这项研究调查了全球122个国家,覆盖89%的世界人口。研究人员把运动量不足称为“流行病”,认为“年龄15岁或以上人群中,每10人中大致3人,合计大约15亿人,没有达到现有运动量建议标准”。而13岁至15岁青少年问题更大,每5人中有4人运动量不足。(英国研究人员称运动量不足,特指无法完成每星期5次、每次持续30分钟中等程度运动或者每周3次、每次持续20分钟剧烈运动,抑或这两种运动方式的组合。)

运动量不足最严重的恶果之一,是肥胖症的蔓延。据统计,美国65%的成年人体重超标或过度肥胖,而这部分人群中,10%患有2型糖尿病。过去,糖尿病几乎是中年人的噩梦,如今却开始成为儿童的梦魇。


游泳对孩子来说,既是一项可以锻炼全身的运动,也是一项必要的生存技能

更令人不安的是,《柳叶刀》的另一份报告宣称,中国已成为“第二肥胖国”。在这份分析了188个国家居民体重走向的报告里,中国20岁以下青少年的肥胖率为:男孩23%,女孩14%。这个数字“击败”了日本(男孩15.3%,女孩12.4%)和韩国(男孩21.2%,女孩13.2%),高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饱受肥胖困扰的美国(男孩28.8%,女孩29.7%)。

让孩子动起来,似乎是唯一的出路。

未成年人各阶段适龄运动


 

理查德·金斯伯格(Richard D. Ginsburg)是一位临床心理学专家、运动心理学顾问,担任多所大学校队运动心理咨询师,包括哈佛大学的长曲棍球、足球、水球和冰球项目。他发现,在美国的马萨诸塞州,虽然青年曲棍球历史悠久,孩子们从小学直到高中都会进行竞争激烈的比赛,但是很少有人最后效力国家队。相比之下,明尼苏达州的曲棍球项目,以娱乐和拓展技能为模式,运动员们更能走向更高的水平,同时真正感受到成功的快感。换一种训练模式,前者的训练会不会更有成效?带着对这一现象的好奇,他把未成年人的体育运动状况分成三个阶段。

1~6岁


在这个年龄段,如果家长能够激发孩子的热情与愉悦,让孩子享受游戏的过程,那么孩子们就能够继续参加并保持对于游戏和运动的热爱。

起步


很多小孩在看着哥哥姐姐运动的过程中,会产生好奇心。这时,很适合让孩子也融入他所好奇的运动当中,不管是棒球、足球还是长曲棍球。学习一些基本的东西,比如用杆和球进行投球、捞球,戴上手套接球,或者踢球。把相关运动引导给孩子的一个很好的方式,是让他在一种快乐、安全、随意的环境下进行。

大部分孩子对有趣的事情更好奇,这样他们会在技能上得到更好的发展,在院子里随意地训练,捕捉一些乐趣,也是一个很好的起点。寻找一些针对四五岁孩子的运动机会,在这个阶段,以乐趣为主导、没有一些固化的竞争十分重要。

身体发育


这一阶段,关于孩子的注意事项如下:他们的听觉和视觉能力正处在发育的早期阶段,深度感知、静态视觉和听觉辨识能力尚不成熟。整体上的运动技能正在发育,小块肌肉的运动技能则刚刚开始。从认知的角度上讲,他们基本上不知道游戏本身的原则和规律以及如何成为团队的一员。这是这一年龄段群体的一些生理局限性。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不能有太多的期待和要求。

重要事项


尽管小孩可能在玩游戏的时候取得一些成绩,但是家长或教练需要关注的重点,是让他们有安全感和乐趣,与此同时学到一点关于游戏的东西。对这一年龄群体,目的应该是让游戏变成一件十分享受的事情,以至于孩子们想要在下一个季节继续玩下去。如果大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就已经是做到该做的事了。

7~12岁


这一阶段的孩子处在小学时期。小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感知能力都在发育中,他们能够学习更多关于游戏的规则以及接球和掷球的合理技巧,自己是团队中的一分子的意识也在逐渐增强。由于在发育中,这些小学生运动员在观察球、场地和方位感上仍然还有一些困难。

遵循的正确规则


让体育训练时间短而且简单。用简单积极的描述给出指导,避免给孩子过量的信息,因为他们记忆系统的运转十分有限。他们也许一次只能回忆起2~3件事,成年人能回忆起来的信息量则是他们的2~3倍。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大部分会有一种本真的勇敢和大胆。作为家长和教练,该做的事情是保护他们的这种想去体验和尝试新事物的意愿,以使其能够充分发展自身技能。

关注技能而非分数


孩子们在意分数,但是游戏结束他们很快就抛之脑后了。过早强调成绩并且让孩子参与到高强度的竞赛中,很可能是一种冒险,儿科和运动医疗专家也提醒过过多压力会造成的伤害。这一时期,陪伴孩子的大人们需要发挥的功能,就是教给他们游戏的技能和规则,让孩子打好基础,这样才能顺利地进入下一个进步阶段。

基础和乐趣


重视竞争而忽略技能的小运动员们,在开始高中运动的时候,会由于基础不扎实而处于不利地位。不要卷入到对分数的追逐中。家长和教练应该思考如何对其进行前期准备,以便更好地理解游戏。只想使其成为“最好的”玩家,很可能会忽略掉有某些潜在天赋的孩子。

最重要的是,目标应该是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够享受整个游戏的过程,不论能力如何。因为孩子们想要去玩,想要和他的朋友们在一起。玩游戏最本质的乐趣就是孩子们投入到运动当中的那种被点燃的感觉,不管他们成为职业队员还是业余选手。

13~18岁


在这一阶段,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会达到他们身体成长的高峰期。而一个运动员在身高和身体结构上何时能够发育完全,是很难预测的。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已经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的优势和弱点,并且充分意识到这对于团队意味着什么。同时他们能够准确地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其他伙伴的能力。

情感发育


这一阶段的孩子有更焦虑的倾向,因为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达到了更充分的发展。输赢对他们可能意味着更多,并且会影响他们形成对于自己在团队当中位置的认知以及自身身份的认知。虽然他们可能开始像成年人那样去观察和交谈了,但是他们并不是完全的成年人。

例如,他们的视力仍然在发育。一些研究者发现“周边视觉”(余光)在青年时代仍然能够在功能上得到很好的提升。这影响着他们对场地的警觉能力,这一点可以被教练纳入考虑,以评估这些玩家并安排训练。此时青少年的大脑额叶同样仍在发育中,它会影响人体内部的组织、规划、排序以及冲动控制。因此,尽量让训练清晰简明、有时间限制,这非常重要。

最好的训练


虽然这个年龄群体的注意力跨度比小学生更大,但是长度超过两小时的训练通常会让大部分青少年失去注意力、受到损伤、筋疲力尽。这一阶段,对于陪伴他们的成年人来说,挑战是认识到他们的成长能力,同时留意他们仍然在慢慢走向成熟的地方。

教练的挑战


这些运动员们仍然需要更多的支持和引导,他们很可能还没有为走向大学做好充分的准备,也不知如何面对大人世界的那些压力。这一阶段,尤其是高中时代,他们的时间可能会受到限制。这时,教练需要接受的挑战,是创造训练任务,让所有的团队成员都能感觉到被重视,即使他们的运动时间很有限。

关于本期封面故事,有任何想说的话,请积极留言。

精选留言将有机会刊发在下期杂志的读者留言区↓↓↓



就是这个位置!


最近

更多精彩


| 封面故事 |

  • 寻找遗失已久的本能:让孩子动起来(陈赛)

  • 为什么要让孩子爱上运动?(陈赛)

  • “轻文重武”:一个父亲的教育实验(徐菁菁)

  • 在美国打冰球,通过主流运动理解主流文化(常少宏)

  • 英国的运动教育,让孩子在对抗中成长(姜丰)

  • 北京滑雪少年:速度与激情(吴丽玮)

  • 兴趣与引导:当孩子爱上马术(丘濂)

| 社会 |

  • 时事:科米失脚,“通俄门”风波升级(刘怡)

  • 调查:命悬秦岭鳌太线:无法阻止的穿越和死亡(王丹阳)

  • 热点:马拉松“破2”,体育科技的极限想象(张星云)

| 经济 |

  • 市场分析:小股灾后的A股估值(谢九)

| 文化 |

  • 专题:《资本论》150年(朱可人)

  • 专题:作为哲学著作的《资本论》(薛巍)

  • 文化:大英图书馆的珍宝与阅读的未来(陈赛)

  • 图像:白银时代的异类“天魔”(张宇凌)

  • 电影:杰克船长德普归来(宋诗婷

  • 音乐:城市青年的“陷阱”范儿(黑麦)

  • 设计:深圳设计的2.0时代(钟和晏)

  • 设计:卢志荣与他的诗词方舟(葛维樱)

  • 书评:无尽大又小的孤独(俞冰夏)

  • 书与人:阎崇年:瓷器与文化(艾江涛)

| 专栏 |

  • 邢海洋:印度电影的“敲门砖”

  • 苗千:弦论与真实世界

  • 袁越:基因的性别歧视

  • 张斌:锋霸之子初长成

  • 宋晓军:再说特朗普真要打伊朗吗?

  • 朱德庸:大家都有病

  • 朱伟:苏童: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3)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以下封面图

一键下单「让孩子动起来」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杨丰说白茶』视频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