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医悦汇
肿瘤医患交流平台,关注即可进群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医悦汇

“金域杯”血液肿瘤病例大赛&病例赏析|伴t(1;8)(p22;q11)和JAK2 V617F基因突变的慢性髓性白血病一例分享

医悦汇  · 公众号  ·  · 2018-01-12 18:02

正文

由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全程协办指导,金域检验、《医悦汇》联合推出的2017年“金域杯”造血系统肿瘤全国病例大赛已历时八个月,自启动以来,大赛委员会已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数百份优秀的参赛作品,经顾问团专家评选,其中40位医生荣获临床优秀借鉴奖,10位医生的病例脱颖而出,分别荣获一、二、三等奖,获得一、二、三等奖的病例将能获得顾问团专家亲自点评,并在金域杯病例集册中发表等殊荣。

本次我们将赏析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王凌云医生带来的《伴t(1;8)(p22;q11)和JAK2 V617F基因突变的慢性髓性白血病一例分享》,此病例荣获2017年“金域杯”造血系统肿瘤全国病例大赛二等奖,特邀专家顾问团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马军教授进行精彩点评,以供各位同行参考!


点评专家简介

马军 教授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亚洲临床肿瘤学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分会副会长

中国抗淋巴瘤联盟主席

获奖医生简介

王凌云


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肿瘤科主任医师,医学硕士


(点击观看专家点评)


01

病史资料

男性、76岁、体重75Kg

主诉:头昏、乏力1月

现病史:2013年9月3日患者因头昏、乏力1月就诊。

血常规:Hb201g/L,WBC 13.41x109/L,PLT271x109/L。

腹部B超:脾大(长径132mm,厚42mm)。

骨髓象:增生活跃,粒系增生,血小板成簇易见,未见红系增生。

骨髓活检: 增生明显活跃,红系比例增高,以中、晚幼红为主;粒系以成熟阶段为主;巨核细胞多见(20枚余/LPF),以成熟巨为主,形态及定位未见明显异常,未见纤维化。BCR-ABL融合基因(P210、P230)阴性。JAK2 V617F基因突变(+)。

既往史:3年前因“急性心肌梗死行冠脉支架植入术”。


02

体格检查

血压:129/69mmHg,多血质外貌,浅表淋巴结不大。双肺呼吸音清,无干湿性啰音。心界不大,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扪及。


03

初步检查

影像学检查


血常规检查


形态学诊断

骨髓增生明显活跃,以红系和巨核细胞增生为主;

粒系占38.5%,其中原粒占4.5%,余为早幼粒及以下阶段细胞,形态大致正常;

红系占41.5%,其中早幼红占2%,余为中晚幼红,部分细胞胞浆残缺不均,可见花瓣核、母子核、核出芽等病态畸形,病态细胞占6/83;

全片共分356个巨核细胞,其中幼巨3个,颗粒巨243个,裸核110个,血小板尚可见,散在或小簇分布,可见大血小板和巨血小板。


分子生物学

诊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


04

初步诊疗经过

给予“羟基脲1g  Po  qd、干扰素α1b, 50ug 肌注 qod”治疗2月,因出现“粒细胞减少”而停药,改为“中药汤剂”口服, 2013年12月血象正常,Hb137g/L。


05

转归:治疗后指标变化

2014年4月WBC 13.8x109/L,Hb 173g/L,继续中药治疗至2015年11月,期间监测WBC波动于9.88~16.5x109/L,Hb 136-169g/L,PLT 248~397x109/L。

2015年12月血象:Hb131.3g/L, WBC 27.1× 109/L(偶见中、晚幼粒细胞),PLT256 × 109/L 。 

B超示脾大(长径:141mm,厚52mm)。 

骨髓象:增生明显活跃,粒系0.85,其中原始0.014、早幼0.02、中幼0.136、晚幼0.11、杆状核0.276、分叶核0.26,嗜酸0.021、嗜碱粒0.01,NAP阳性率36%,积分115分;红系0.12;巨核细胞2个,形态未见明显异常。 

骨髓活检:增生极度活跃,以中、晚幼粒及成熟粒为主;红系数目减少,仅见散在红岛且多为晚幼红细胞;巨核系0~6个/HPF,可见小巨核及单圆核巨核细胞;网状纤维染色(MF,0级)。

流式细胞免疫荧光分析:见约1.2%的髓系原始细胞(CD34+,CD117+,HLADR+,CD33+,CD13+)。 

染色体核型(采用G显带技术):46,XY,t(1;8)(p22;q11.2),t(9;22)(q34;q11.2) [10]。 

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BCR-ABL融合基因:90%的细胞显示1G1R2F。 

融合基因BCR-ABLIS(P210)=64.4131%。 JAK2 V617F基因突变定量检测(荧光定量PCR法):(+),突变型比值:4.77 %。


06

后续检查及诊疗经过

影像学检查(2015-12-29)


血常规检查(2016-01-07)


形态学诊断(2016-01-01)


流式诊断(2015-12-31)


核型分析(2016-01-06)


FISH诊断(2016-1-13)


分子生物学诊断(2015-12-29)

诊断:伴JAK2 V617F基因突变的慢性髓性白血病 慢性期(CML-CP),中危组。

2016年1月15日口服伊马替尼400mg Qd。治疗2个月达完全血液学反应(CHR)。治疗3月余复查血常规正常。

2016年5月复查: 

骨髓象:粒系0.55,其中早幼0.01、中幼0.03、晚幼0.10、杆状核0.24、分叶核0.156、嗜酸0.01,NAP阳性率97%,积分340分;红系0.35;巨核细胞64个,形态未见明显异常。 

 融合基因BCR-ABLIS(P210)=7.0513%。 

治疗反应评价:部分细胞遗传学反应(pCyR)。


血常规检查(2016-05-10)


形态学诊断(2016-05-12)


流式诊断(2016-05-10)


分子生物学诊断(2016-5-14)

2016年6月6 ~ 2016年12月12日外院监测血常规, Hb逐渐增高,波动于176.7~203.9g/L,WBC 7.76~11.8x109/L,PLT正常。2016年10月~11月期间中医院住院治疗。

2017年1月9日再次入院。 

血常规:Hb 196g/L,WBC 10.08*10^9/L ,PLT254*10^9/L。 

腹部B超:脾大(长径:134mm,厚49mm)。 

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系占0.55,其中中幼0.072、晚幼0.16、杆状核0.148、分叶核0.152,嗜酸0.014,NAP阳性率97%,积分266分;红系0.39,形态未见明显异常,成熟红细胞排列拥挤;巨核细胞10个,可见胞体较大/多分叶核巨核细胞。

骨髓活检:增生极度活跃(80%-90%),粒红比例1.5:1,粒系以中晚幼及以下阶段细胞为主;红系以中晚幼红为主;巨核细胞8~13/HPF,分叶核为主;网状纤维染色(MF,0级)。 

流式细胞免疫荧光分析:未检测到明显免疫表型异常的髓系原始细胞。 

染色体核型: 46,XY [20]。 

融合基因BCR-ABLIS(P210)<=0.001%。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1.12mIU/ml↓。 

骨髓JAK2  V617F基因突变定量检测(Q-PCR):(+),突变型比值:88.46%。

CML治疗反应评价: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和主要分子学反应(MMR/MR5.0)。  2017年1月16日给予放血疗法(每次200ml BIW)×3次。血常规:Hb193.5g/L。 

2017年2月10日口服羟基脲0.5 Bid,继续伊马替尼400mg qd治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