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必要在中国搜索领域市场表现不佳,但小冰在国内可谓“人见人爱”。
作为全球科技巨头,微软此前内部孵化过不少成功的产品,但小冰有着特殊意义,因为它是自1992年微软设立北京办事处以来,完全孵化并发展于中国的产品,令微软中的华人甚是自豪。微软小冰团队人员告诉新浪科技,目前小冰遵循的评价标准系指标CPS(conversations per session),即AI与人一次对话的轮数。从测试结果分析,小冰的CPS是23,即和人有46次对话,但据他们了解,行业内的平均数值仅为两三次。目前小冰已经进行了200亿次对话,后台数据中有条记录尚未被打破:一个人机对话长达9小时53分钟,双方交流了1229次。
然而,小冰的优异成绩能否助力到必应搜索上?
微软小冰团队人员表示,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升级,以及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的进步,搜索引擎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检索工具,而是拥有了一定智商。起初,小冰在冷启动阶段的数据,全是通过必应搜索导入的,可以被认为是由搜索引擎大数据催生人工智能。在冷启动环节结束后,即开始依赖小冰与用户间的沟通,团队定期会从必应中输入一些新数据给小冰,加以强化训练,再与必应整合,即是人工智能反哺搜索体系的过程。
但这并非微软一家的做法。实际上,用自然语言对话去改善传统的搜索引擎模式,已经是搜索行业的普遍趋势。在此之前,谷歌、百度等均采取了类似的做法。众人熟知的百度大脑,即是以天量级大数据和巨额应收,搭建的人工智能架构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微软宣称要将小冰实现与人进行情感连接,而与必应“合体”是否属战略改变?对此,微软团队解释称,目前小冰已是第四代产品,已开始向理性产品上靠拢,“现在到了这个时间点,必应要持续做好,小冰的产品线也要逐渐成熟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