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简单地认为,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房价涨得越快越高,日子就越好过。他们的真实想法是这样吗?
“作为吃这碗饭的人,我们希望是‘常吃常有’,而不是‘暴饮暴食’,今天‘鱼翅捞饭’、明天‘喝西北风’。如果房价暴涨暴落,对所有人都是伤害,对我们也不例外。”郁亮坦言,实现健康稳定的发展,是房地产企业与老百姓共同的目标。
那么,“健康稳定发展”包括哪些方面,应该如何界定呢?郁亮描绘了三个标准:
第一个,是行业必须回归到为普通老百姓解决住房问题上来。一个城市要发展产业,需要相对合适的房价,否则留不住人;老百姓要有获得感、幸福感,也需要住有所居,“人人头上有片瓦”。
第二个标准,行业一定要为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做积极贡献。“房地产业每年有10万亿元左右的销售额,相关的上下游产业链很长,牵扯面很广。”郁亮表示,目前房地产一年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了6%。“我国经济正处于三期叠加、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需要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避免大起大落。”
第三个标准,就是不要因为房地产行业的暴涨形成资产泡沫,从而给国家造成金融风险。
价格是市场的风向标,房价也体现着房地产市场的健康水平。那房价如何变化才是最理想的呢?
“在中国,有房的人还是大多数。住房是家庭一生最大的消费,也蕴藏着一个家庭最大的财富。如果房价下跌,大多数人并不会得益。当然,房价过快上涨也会带来不少问题。”郁亮觉得,如果一座城市的房价能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实现温和上涨,增速又比居民收入的增速略低,应该是最理想的选择。
“‘刹车’不能踩太久,光靠需求侧调控也远远不够。”在郁亮看来,房地产业要实现长期健康发展,关键在于利用踩“刹车”后的宝贵时机,建立长效机制、增加有效供给。对此,郁亮给出了具体建议:
——建立土地多元化供应制度,增加土地供给。
“现在大中城市盖楼,最大问题是土地供应量不足。表面上看,这些城市能用于开发建设的土地确实很少了,但往深里分析,也与土地供应制度有关。”郁亮认为,过去城市发展起步阶段,土地强制收储、政府“一个口子”供地的方式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在目前,存量土地渐成主流,征收拆迁成本大幅提高,“地拆不动,就供不出来”。
他建议,我国可以探索建立土地市场多元化供应制度,允许让有土地一方根据规则跟买地的人谈、让市场主体自行谈判交易,从而提高存量土地流转效率、快速增加有效供给,“这也将从根本上缓解供需矛盾、遏制房价的过快上涨。”
——通过政策倾斜,提高居住用地比例。
“在东京、巴黎、伦敦等很多城市,工业用地占土地供应的比例仅为6%左右,国内城市却往往在百分之十几以上,由此也挤压了住宅用地比例。”郁亮告诉记者,像北京、上海、深圳,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比重不足东京的一半,“厂房建得再多、GDP做得再大,企业员工买不到、买不起房子,也不利于城市的长远发展。因此,未来土地用途应该更多向住宅倾斜。”
——完善相关标准,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按今天的建筑技术水平来讲,容积率是可以提高的。在寸土寸金的城市里让楼往高空发展,完全能把土地节约出来。”郁亮坦言,目前的行业标准对容积率的要求还有些保守。此外,有些建筑业中的技术标准还是上世纪50年代延续下来的,与现实不相适应。比如,一些城市依然要求,冬至或大寒那天,屋内日照时间要超2个小时。“作出这个要求,是因为那时大多数老百姓家里没有暖气。但现在取暖条件改善了,2小时日照也可以没有啊。”郁亮补充道,随着机械通风技术的成熟,也不一定非得要求明厨明卫,“要让更多普通人有便宜房子住,这些影响房间布局、推高建设成本的要求其实可以研究作出改变。”
郁亮还认为,在商品房市场外,应大力发展租赁市场,为新市民提供更多可承受的住房;借助轨道交通,加快建设既有产业功能又有居住功能、既宜居又宜业的卫星城和城市群,从而疏散核心城区人口,并为大量新市民家庭提供符合其收入水平的购房定居机会。
房地产市场长期健康发展,既要靠市长,也得靠市场。房地产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应该如何作为呢?
“企业就干一条,就是提供城市里面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为普通人盖好房子,盖有人用的房子。”2016年,深耕房地产业28年的万科首次跻身世界500强。在郁亮看来,今后行业集中度会越来越高,龙头企业的责任也会越来越大,“我们一直不做地王、不囤地、不捂盘,而是追求做好房子、好服务、好邻居。作为城市配套服务商,我们要跟着城市发展变化走、跟着客户变化走。”
如何跟着变化走?郁亮举例说,当前,年轻一代消费观念转变、互联网技术应用、人口老龄化等趋势催生了大量新型房地产服务需求,养老、物流、教育、度假、创业等新兴领域刚刚起步,“我们要围绕这些变化做出改变。比如,在北上广深等城市发展青年公寓,把闲置的、低用途的住宅改造成适合年轻人居住的空间;又如,在社区里建设养老院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