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华创交运与供应链研究
华创证券交通运输研究团队研究成果交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航务周刊  ·  浙江海港、福建港口与莆田市政府三方签约 ·  3 天前  
中国航务周刊  ·  我国又一大港部署DeepSeek ·  3 天前  
中国航务周刊  ·  【展商推介】中锐国际,邀您莅临“2025国际 ... ·  3 天前  
中国航务周刊  ·  外运集运东南亚新航线,2月22日即将起航!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华创交运与供应链研究

【华创交运*业绩点评】申通快递:前三季度业绩同比增长195%,量在“利”先循环已经启动,持续看好弹性空间

华创交运与供应链研究  · 公众号  ·  · 2024-10-31 22:06

正文

根据《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及配套指引,本资料仅面向华创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若您不是华创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资料中的信息。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一、公司发布2024年三季报:

1、24Q3 公司实现收入119.2亿,同比增长16.3%。 实现归母净利2.15亿(此前预告区间为1.79-2.27亿),同比增长7760.9%(23Q3仅0.03亿元) ,扣非净利2.02亿(23Q3扣非亏损0.08亿元)。

2、前三季度 公司实现收入334.9亿,同比增长14.2%。 实现归母净利6.52亿,同比增长195.2%,扣非净利6.39亿,同比增长204.8%。

二、经营表现:公司业务量增速领先。

1、前三季度累计业务量增速: 申通(30.8%)>韵达(27.7%)>圆通(26.0%)>行业(22.0%)>顺丰(9.1%);

前三季度行业份额: 圆通(15.3%)>韵达(13.7%)>申通(13.0%)>顺丰(7.6%)。

2、Q3业务增速: 圆通(28.1%)>申通(27.9%)>韵达(23.7%)>行业(20.1%)>顺丰(14.5%);

Q3行业份额: 圆通(15.4%)>韵达(13.8%)>申通(13.5%)>顺丰(7.4%)。

三、单票分析:

1、单票净利

24Q3单票净利0.037元;单票扣非净利0.034元, 同比提升0.036元,环比Q2下降0.01元;前三季度单票扣非净利0.040元,同比增加0.023元。

2、单票收入:

24Q3单票收入2.01元,同比-5.3%,环比-0.6%,前三季度单票收入2.06元,同比-9.2%。

3、优化提升全网基础设施能力,促进规模效应释放,成本端持续优化: Q3单票毛利0.110元,同比提升0.042元,前三季度单票毛利0.121元,同比提升0.025元。

四、 我们在8月29日发布公司重要深度《量在“利”先的循环已经启动,“反内卷”下更有助于业绩弹性释放》,看好公司作为拐点期企业业绩弹性释放。

1、我们观察公司正在实现量-本-利的正循环。 业务量增速带来票均成本的降幅大于收入,单票净利呈现明显拐点。单票扣非净利看,22Q1开始基本转正,结束了自20Q3起的单票扣非净利润亏损。

2、自由现金流回正,恢复造血功能。 2023年公司实现自由现金流为5亿元,自2018年以来扩大投资建设支出后首次回正。

五、投资建议:

1)盈利预测:基于对行业中期趋势向上以及公司前三季度表现 ,我们上调公司2024-26年盈利预测至9、14、17亿,(原预测为8.6、12.7、15.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3%、56%及23%,对应2024-26年EPS分别为0.59、0.92及1.13元,PE分别为19、12、10倍。

2)目标价: 我们预计快递行业业务量增速2025-26年仍将维持15%左右,在行业反内卷的大背景下,单票盈利至少有望保持稳定,即可维持超越行业件量增速的业绩增长水平。龙头公司至少应修复至15倍PE以上, 我们给予2025年盈利预测15倍PE,对应目标市值210亿,目标价13.74元,预期较现价24%空间,强调“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 行业价格战超预期,业务量增速显著低于预期


具体内容详见华创证券研究所2024年10月31日发布的报告《申通快递(002468)2024年三季报点评:前三季度业绩同比增长195%,量在“利”先循环已经启动,持续看好弹性空间》


【华创交运|深度】申通快递:量在“利”先的循环已经启动,“反内卷”下更有助于业绩弹性释放——大物流时代系列(25)



法律声明:
华创证券研究所定位为面向专业投资者的研究团队,本资料仅适用于经认可的专业投资者,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研究观点的及时交流。华创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资料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公司的客户。普通投资者若使用本资料,有可能因缺乏解读服务而对报告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