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崇强
十年过去,传媒没能改变中国,中国却无情地改变了传媒。
在霞飞路的写字楼里,龚晓跃再一次感慨。夕阳像猪油一样抹过楼群和街道,也抹过他的脸。
他固执地称淮海中路为霞飞路,像是从许文强的旧上海滩走出的遗老遗少。
江湖肃杀,再无做严肃内容的可能。忧国忧民十年,这位昔日《南方体育》的创始人、《潇湘晨报》的执行总编辑,决定重操旧业。
移动短视频、体育、消费升级、直播……这些属于创业圈的词汇,现在正被资本统统被称为风口。
老司机上路,“有喜有悲”。
虽然还在应对流量增长瓶颈,但通过平台分发等策略,“有马体育”的短视频,在单一平台的单集最高播放量,已经破了百万。
大众的认可,现在吸引了央视来购买。骄傲的龚晓跃对此反应,略显扭捏。从作品的完整度上,他抵触与央视勾搭,但作为商人,为了公司发展,他又不得不举手欢迎这样的交易。
满足了央视,就满足不了网络版,龚晓跃最后的折中是,剪两个版本,“让老干部喜欢,让老流氓也喜欢。”
沮丧的口气,让人感觉有点英雄气短。对此,他倒显得平静,“没必要去做一个英雄了。做个平凡的人,让自己活好。”
这话,像极了属于这个老男人时代的诗: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
体面比赚钱重要
龚晓跃创业了,在内容领域,他无疑是位老司机。
16年前,龚晓跃创办《南方体育》,举起的就是对当时所有体育媒体的反旗。多少年过去,人们依然津津乐道于这份报纸先锋态度、娱乐精神和对一个时代的引领。
之后,他主理的《潇湘晨报》和《晨报周刊》,以垄断性的优势碾压整个湖南市场,硬是将长沙打造成了中国新闻的一块新高地。
2013年,龚晓跃以一种悲情的方式被逐出潇湘,他戏称是“ 碰到(长沙)芙蓉区群众了”。出于江湖道义,他来到上海滩,接手云端的生意,在纸媒广告以断崖式下降的两年里,“过得非常幸苦”。
2015年底,媒体出身的投资人范卫锋多次找龚晓跃后,他决定开始新的一跃,500万是范卫锋的最大单笔投资,“当时我觉得500万就够了,如果我再年轻一点,我会觉得100万就够了。”
他的骄傲也吓退了一些投资人,“至少在B轮之前,不接受任何对赌,你信任就信任,不信任就不信任,我是一个在这个行业有建树的中年人,我经历过成功和失败,我知道怎么做,你不要用(对赌协议)来约束我。”
不过,他自认并不大手大脚。“作为一门生意,我把每一笔钱都当最后一笔钱用。“
进军体育新媒体,他自觉出手不凡。他经常跟同事说的一句话是“把事情打理得高级一些”。
“追求高,高是无止境的,要不停地追。”龚晓跃说,相形之下,
在他眼里,现在做体育的都是一堆粗人,没有价值观,也谈不上审美。
“但凡有点审美也不会让我们的运动员穿西红柿炒蛋出场啊。”他以一贯的戏谑,哈哈大笑说。
就算创业,他依然不希望丢掉自己的审美。“我的公司,赚不赚钱是第二位的,体面是第一位的。”说这话的时候,龚晓跃一脸诚恳。
类似的话,龚晓跃钟爱的克鲁伊夫也说过:比之于完美的比赛过程,胜利微不足道。
审美,对龚晓跃并非仅仅是个人趣味。在商言商,他更希望借此,“能分清楚你是自己人,还是别的队伍的人”。就新媒体而言,由价值观驱动的审美认同,无疑才是真正的强关系。
不过,和别的创业者鸡血满满的状态不同,这位老司机显得淡定从容,“商业是靠逻辑,而不是鸡汤活着。”
跟很多创业者不一样,他经常跟手下的年轻人说,“慢一点,慢一点,把事情打理得高级一些,这样你不会迅速消耗你的资源,我相信,在大家都追求快,追求碎片的时候,我们慢一点,才会有持久的力量。“
“如果有一天我要让你们一个礼拜工作90个小时的话,那就不要干了。” 他跟同事说。
前几天,他刚发了一条朋友圈 “工作到这会儿才吃饭,还基本没有了性欲。嗯,我是要发财的样子了。”
一如既往的反讽。他嘲笑说,创业难道不是为了让自己活得更好,而不是活得更差吗?
消费升级
选择体育作为创业方向,对熟悉龚晓跃的人来说丝毫不会觉得奇怪,人们只是好奇,不按常理出牌的老司机,这次又要玩点什么?
聊到商业模式,龚晓跃思路清晰,“体育本身是大风口,但本身比较虚,大IP、大资本投资,一般人没法玩“。
他一一列举三种模式,阐述了自己的思考:
第一种是传统的方式,提供资讯和评论,问题是商业上无法变现。龚晓跃反复强调体育资讯一钱不值,这是他16年前,在创办《南方体育》时就抛出的观点;
第二种是做高度垂直领域,那样可以直接赚钱,“但没有专业优势,做专业媒体做内容出身的,不应该牺牲自己的基因,做那样的东西。”
第三种是将体育作为生活方式,这正是有马最后选择的方式,“在生活方式的范畴内,体育才是可以无限跨界的。跟时尚元素跨界,跟科技跨界,跟上游制造业跨界。”
这看起来更像是当年的《南方体育》再现,龚晓跃感慨,只是“十几年前,像我们这样高级的人去玩呢,有点曲高和寡,自己被自己玩死了。”
而现在不会有这个问题。时机已到。龚晓跃认为,有马体育在做和将要做的事情归纳到消费升级里是非常到位的。
说到消费升级,他掸掸烟灰,轻描淡写地地举了个例子,“在1980年代,你去锻炼,穿一身蓝色三道杠,就很牛逼了。现在不行了,比如这条霞飞路上,我们碰到的跑步女孩,身上都香喷喷的,这就是消费升级。我几个美女朋友,跑上马,全程下来都不带卸妆的,这牛逼吧。”
“上海的姑娘知道这么跑,长沙的姑娘就未必知道。”这足以让他想象这个市场的潜力。
这些人群,正是有马的目标用户,生活在大城市的白领、入门级体育人口、有消费和审美能力,而不是喊“国安牛逼”的足球迷和篮球迷。
让他也颇意外的是有马体育现有的微信粉丝基本上男女比例持平,对于体育号来说,这个比例让人惊喜。
不过,对于他的定位来说,倒也在情理之中。
告别龚晓跃
这是人人都谈论商业模式的时代,身边的老朋友一个接一个跳进了商海。
老媒体人创业的浪潮中,那些早已奠定江湖地位的弄潮大佬,他们的名字本身就是IP,于是有了吴晓波频道,有了罗辑思维,有了秦朔朋友圈……
但龚晓跃却反对这一看似合情合理的捷径,“我不愿意把我自己跟有马体育绑得太紧,创始人等同于项目不是好现象。”
有马的投资人范卫锋看着着急,常劝他,“多上啊,多去站台。”龚晓跃一直不为所动,“绑在一起对投资人来说也不太安全。”
6月份之前,甚至没有多少人知道有马的创始人就是龚晓跃,直到视频节目上线,开始大规模烧钱,他才出来吆喝了几声。
他承认,打着龚晓跃的旗号对项目前期会有帮助,但能不能成最终还是要靠商业模式。
在有马体育微信只有两千多粉丝时,《致克鲁伊夫:生而牛逼,不美则死》一文创造了8万多的阅读,也收获了一批粉丝,但这并不是龚晓跃想要的,“我一看我就感觉这些人我都认识。”他希望有马是一个不断生长的机构,而不是龚晓跃的粉丝圈。
现在,有马公众号有11万多粉丝,这个数据不算太理想,“如果从头到尾由我一个人来写,那现在可能有30万粉丝,但是我觉得这样不好。”
那些希望在有马体育上看到龚晓跃文字的人恐怕也要失望了,那篇广为传颂的“克鲁伊夫悼文”完全是计划外的产物。点开有马体育的微信,大部分文章都是所谓新媒体的套路——很少的文字,每句话都分段,动图。
“如果传统制造方式,所谓的经典阅读这块,我肯定比他们更厉害。”
但龚晓跃决定做幕后的长者,放手让他的90后同事们发挥。
“商业生产,过去的一些东西要放弃一些,比如说low,我们会去做一些妥协。但低要低到有底线,不能为了搞笑,什么都往上端。”有马精神科第一季的选题经常被他否决。
接下来,龚晓跃计划每年推出一部高质量的纪录片,“完全是我想做的,商业上不一定有什么回报,为项目赢得一些尊严和有质量的喝彩的东西。”
本文源自公众号:
人物Live(ID:renwulive)
「更多的故事,在那里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