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张是之
笔耕不辍,这里将分享我关于经济学、教育、成长等方面的思考。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笔吧评测室  ·  小米首款 AI PC ... ·  昨天  
笔吧评测室  ·  戴尔全新命名 14/16 Plus ... ·  2 天前  
笔吧评测室  ·  新一代 ROG XG 显卡扩展坞发布:可选 ... ·  3 天前  
笔吧评测室  ·  惠普将推 RTX 5060/5050 ... ·  3 天前  
笔吧评测室  ·  聊一个“知名老品牌”推出的新型笔记本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张是之

《经济学入门 50 讲》直播答疑内容

张是之  · 公众号  ·  · 2021-03-06 23:01

正文


文丨张是之
按:今天进行直播答疑,快结束的时候,有朋友问「奥派什么时候会成为主流?」我认为指望打入传统大学领域是不大可能了。但是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学习的形式和内容正在突破大学边界的今天,奥派将来成为主流不是不可能。最好的方式是,学习奥派学习经济学的人都能成为有钱人,这既是对一个研究市场的人的最高褒奖,也是最有说服力的一种方式。当然,很难,权当是祝福和祝愿吧。下面是今天答疑的内容。
问题1:
《关于盗版的一个有趣问题》一章,有一个疑问希望张老师指教:
卖盗版,从国家整体利益的角度来说,是抑制了创新;从个人的权利上说,张老师文中却说,个人其实是付出了劳动的(如寻找流量,售卖),这部分收入也是他应得的。
我的问题是,国家如果严厉打击盗版,不允许任何盗版行为,看到一个毙一个,正版版权拥有者,可享受各渠道的分红。采用这种治理手段,是否会更好?还是说有可能造成另一种严重的损失?
我的回答:
这个问题是关于知识产权的,其实我很多文章中有都有回答,我们这里再把这几个问题讨论一下。
第一,这位朋友说,「卖盗版,从国家整体利益的角度来说,是抑制了创新。」
这个结论我认为并不必然成立,卖盗版和抑制创新,并不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
我们不能先下定这么一个结论,然后以这个结论作为出发点,说这是在损害国家整理利益。
比如我在公号文章《钓鱼岛是中国的,苍井空是世界的》一文中分析过的,广大男士们看的福利爱情武打片,绝大多数都是盗版的。这个跟抑制创新没什么关系。这篇文章没能收录在书里,感兴趣的话,可以去我公号找来看看。
正版视频没有合法渠道进入,进入的都是盗版视频。所以,如果能瞬间理解了苍井空的案例,后面的问题就迎刃而解。
这位读者进一步的问题是「从个人的权利上说,张老师文中却说,个人其实是付出了劳动的(如寻找流量,售卖),这部分收入也是他应得的。
国家如果严厉打击盗版,不允许任何盗版行为,看到一个毙一个,正版版权拥有者,可享受各渠道的分红。」
这里其实做了一个假设,那就是枪毙了卖盗版的人,正版拥有者就自动获得原来那些盗版的渠道。
问题出在,真实的世界中,你把盗版商抓起来枪毙了,他的那些渠道跟着就消失了,而不是正版商自动就获得了。
做企业做销售的话肯定比我更清楚,渠道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是,是需要花很长时间去建立和维护的。
所以采用这种严格禁止的手段,好吗?显然并不好。
偏远山区,大山里的孩子,我的书正版 58 一本,我宁愿有很多的盗版商 5.8 一本去卖给那些大山里的孩子们。
正版不是不好,而是对于大山里的孩子来说,58 的价格是买不起。正如很多买不起真 LV 包包的女孩子,正版不是不好,而是买不起。买不起就不是他们的客户,本来就买不起也不是正版 LV 的损失。
问题2.:
关于前五讲中,作者提出经济学是一门科学。要用辩证的思维去判断经济学问题。那为什么还要多出后面几讲去学习各个学派的经济学方法论?或者说本身这几个学派就只是作为方法论的参考呢?
回答:
我在前言中写到「理论并不因为学派而正确,而是因为逻辑而正确」,我的意思并不是说用辩证的思维去判断经济学问题,而是强调要逻辑一致地去看问题。
而我介绍几个学派的方法,主要考虑到整本书的编排是《经济学入门 50 讲》,虽然后面以介绍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思想为主,但还是要介绍一下其他经济学思想。
有其他经济学派的方法论作为对比,更容易知道它们之间有哪些是有共识的,又有哪些是差异巨大的。
这样让读者能够做出自己的判断,判断哪个学派的思路逻辑上更彻底,逻辑上坚持的更好。学习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辨析的过程。
问题3:
中国的宏观调控,是一种“计划经济”?还是一种“政策经济”?
经济学家几乎都在主张让市场来调节经济,但是,现实是,国家总是用各种调控政策来干预市场经济,在中国做企业,应该如何平衡国家政策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我的回答:
这个问题应该这么说,任何一个国家的宏观调控,除了方向是减税和给企业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其他都可以说是某种程度的「计划经济」,当然也是一种政策经济。
另外,这位读者的第二句话,真实情况是,现在大部分经济学并不是主张让市场来调节经济,而是主张加强监管。只有小部分经济学者,在主张让市场自发调节。
现实中,企业家平衡国家政策和企业发展时,主要还是审时度势吧。
虽然我们强调在思考时要坚持逻辑上的一致性,但在处理实际问题时,还是要有韧性,身段要柔软一点,而不是硬杠。
比如前几天刚刚对社区团购做出了处罚,说是补贴倾销,价格太低。
逻辑上我们很容易知道,这处罚肯定是有问题的。这个时候,作为经济学家应该站出来为企业说话。但作为企业家,该闭嘴的时候要闭嘴。学会审时度势,理性处理企业发展遇到的问题很重要。
问题4:
在“边际价值递减定理”一节让我理解了“看得见和看不见的问题”,不过关于“100万元由马云决定还是做国家税收”的例子会不会不太贴切,如果国家统一收税,会有更专业的人统计和研究这100万元的用途,它能发挥的价值不会更大吗?
我的回答:
这个问题可以从这么几个角度来分析。
首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逻辑一致就是这个逻辑既适用于马云,也适用于你自己。
把马云的 100 万,换成你自己的 100 万,把这 100 万交给国家,让更专业的人统计和研究这 100 万的用途。我们扪心自问,问问自己的内心,是乐意还是不乐意?
第二个角度,这 100 万收上去再花出去,这一收一花,中间要养活多少相关人员。而这个过程又有多少是真正创造了价值,给消费者创造了价值。
第三个层次,所谓的更专业的人来统计和研究这 100 万的用途。怎么来定义这个更专业?有博士学位?有专家头衔?还是行政级别高了就更专业?
我们传统上往往认为博士、专家、级别代表更专业,但现实情况呢?各种乱花钱、乱投资的现象不用我多介绍了,曝光的还仅仅是少数,大多数都没有曝光。这个就不展开说了。
问题5:
在“商业才是最大的公益”一讲里,说到:通过财政投入来保证医生收入,多绕了一个形式弯子,还供养了一批负责制定和实施转移支付规则的人员,降低了效率。我联系到前面的“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问题”,在这个例子上,难道不是增加了更多就业岗位吗,会不会更有边际效用价值呢?
我的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可以去问问医院里医生对行政部门人员的看法。
如果为了增加就业岗位,解决就业问题,就去「供养一批负责制定和实施转移支付规则的人员」,那我们的就业问题就太好解决了,直接发文都吸收到公务员事业编来就可以了。
弗里德曼当年来中国考察,看到工人在用铁锹挖河床,问陪同人员为什么不用机械化挖掘机,得到回答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弗里德曼说,那为什不用勺子来挖呢?
这其中道理是一样一样的,就业不是目的,我们不应把增加就业岗位作为目标。
问题6:
在“商业干预的药品市场”里老师您用政府定平价药药企不愿意生产的论据说明政府干预市场的弊端,那能不能解释一下包含大量高价药市场应该如何进行去政府化,让市场进行自我调节?且药价如何在市场作用下如何能够让大多数刚需消费者能够消费得起。
我的回答:
「包含大量高价药市场应该如何进行去政府化?」说实话这个问题没法简单回答,跟很多条件有关。政策是一方面,还有人们的观念、舆论氛围、利益纠葛等等都有关系。
人们观念如果是普遍认为管制不对,市场更好,认为需要坚持贯彻「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舆论氛围也是往这个方向引导,那么你说的这个问题也许会容易一些。
但现实情况恰恰相反,所以我也不知道怎么具体去操作这个事。
至于「药价如何在市场作用下,如何能够让大多数刚需消费者能够消费得起」,我觉得首先要知道一点,药品和食品、衣服等等,并没有特殊性可言。
我们中国古话「民以食为天」,吃饭的事比吃药更刚需,对不对?
那么今天我们为什么不会提出说,「食物如何在市场的作用下,如何能够让大多数刚需消费者都能够吃得起?」
因为饮食这个领域,市场化走的还是比较好的,路边大排档可以吃,五星酒店也有,串串香可以有,海底捞也可以有。
总之,市场化程度已经让你完全意识不到,还有吃不起这种问题。
虽然说受制于技术和产能,药品未必都能像馒头这么便宜。但总体上,市场化的方向是没有错的。
问题7:
在有力的监管不等于有效的监管里面说到担心药价,群众负担不起,造成药企不愿生产、药贩子不愿卖药,那怎么样做到消费者认同,药企也认同呢。
我的回答:
做到消费者认同,药企也认同,方向上很简单,就是让消费者直接用钱给药企投票。
这个跟前面问题其实是一样的,越是市场化的方向,消费者和企业的关系就越直接,也就越发用脚投票,用钞票投票。企业关注的重心,也就会转到消费者身上来。
问题 8:奥派的理论体系能不能整体描述一下?
我的回答: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奥派经济学是科学,不是政治理论,更不是施政纲领。
其次,我在第二讲区分了形式科学和经验科学,奥派经济学属于形式科学。形式科学的意思是,他可以独立于经验而成立,不需要借助具体的经验来推导。但是具体的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理论。
正如我们说,勾股定理是推理证明得出的。你测量一下直角三角形边长数据,可以帮助你理解勾股定理,但这不是证明。
而形式科学,是从第一条公理出发,经过逻辑推导一步步推导出来的。
第一条公理没有错,推导过程没有错,那么结论就没有错。
第三,奥派经济学的第一条公理是人的行动公理,也就是「人的行动是有目的的」,这个行动公理,你无法构建和想象它的反面,它必然成立。
第四,要实现目的,比然需要手段。相较于无穷的目的,手段必然稀缺,稀缺必然要放弃,放弃必然要排序,排序必然有价值判断,由此推导出「边际价值递减定理」。
然后因为在边际上的放弃和交换,产生了价格,所以我们说,价格源于放弃。
交换的东西多了,常常用于协助交换的媒介,慢慢演变成为货币。
就这样,奥地利学派一步步地通过逻辑推导形成了整个理论大厦,逻辑严谨密不透风。
问题 9:机会成本的识别受认知框架的局限?
我的回答:
是的,可以这么说。
正如我昨天文章《蒜苗,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中写的,由于对概念认知的差异,蒜苗就摆在我眼前,我愣是没看见。
把蒜苗换成机会,也是一样的。
当一个机会摆在你面前,你可能受限于认知框架,完全看不到它的价值。
想想多少投资机会曾经摆在我们面前,没有抓住。
现在很流行穿越剧,我们今天的人回到过去,不说多了,回到 20 年前,你一定会去买房等着发财吗?穿越到 10 年前,你一定会去买比特币吗?
恐怕很难,因为认知框架不变的话,回到过去还是那个样。
问题 10:
人的先验智识结构为什么是因果关系?如下命题:前提:上帝是万能的。反问:那上帝能造出一块自己也举不起来的石头吗?在人的认识中,这个命题是自我矛盾的。可问题是上帝为什么要遵循因果律呢?这个世界真的是以因果律形式而运行的吗?会不会有超脱于人的因果认识之外的规律?
我的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我只能回答,我不知道这个世界是不是真的以因果律形式在运行。
我只知道,我自己和大多数人类,如果不认可因果律,恐怕在电视剧里也活不过第二集。
我们管不了上帝,上帝是不是万能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知道,我们自己不是万能的,由此推理可知,the government 也不是万能的。
重要的是,知道市场更重要,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发挥市场的因果律更重要。
问题11:
社会是个庞然大物,人越多越庞大越复杂,请教老师奥派在宏观经济方面是如何思考的?
我的回答:
我认为问题中隐藏着问题,拟人化的表述,把社会比喻成一个「庞然大物」,这本身就有问题。
社会并不是一个庞然大物,社会并不是一个实体,你永远无法找到一个叫社会的人或物。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