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国入世十五周年,中国希望入世十五年后能自动取得“市场经济地位”,减少外国的“反倾销”的制裁,但美国、欧洲和日本却并没有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即将担任美国总统的特朗普在中美贸易赤字问题上大造言论,威胁上任伊始就给中国贴上“货币操纵国”的标签,并对中国商品施加45%的高关税。中美是否会因此引发贸易战?
听商论主编吴晨解读特朗普可能采取的贸易政策
以及中国入世十五年的思考
↓ 点击收听经济学人音频 ↓
“言语暴力”、谈判伎俩,还是“重商”执念?
——解读特朗普可能的贸易政策
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在选战时就宣泄过对中美贸易美方长期赤字的不满,恐吓上台之后会祭出非常手段:在上任伊始就给中国贴上“货币操纵国”的标签,甚至要对中国商品施加45%的高关税。在当选之后,他并没有降低调门,坚持反对签署泛太平洋贸易协定(TPP),认为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与中国加入WTO导致了美国工作岗位的流失,并在上周宣布,要对任何把生产迁到国外的美国公司征收35%的产品关税。
距离特朗普上台已经不到六个星期,他是否真的会“言行一致”,引发中美贸易战?
要了解这一点,必须就特朗普对全球贸易的看法做一番梳理。
首先,他有“重商主义”的执念,认为国际贸易本质上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既然此前美国的就业机会流失了,现在就应该把这些工作抢回来。本质上,他把国际贸易协定看成“零和游戏”,把其他国家都视为争夺战利品的竞争对手,而不是分享对双方都有利可图的交易伙伴。
很多人担心,特朗普会拿地产商人“一锤子买卖”的交易观来看待并解决国际贸易问题。地产领域里的很多交易就是零和游戏,你拿到了好的房产,肯定意味着你的对手拿不到,或者需要从对手那里“虎口夺食”。
这种“重商主义”的另外一个表征是无法容忍贸易赤字。
在特朗普看来,衡量贸易协定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准是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贸易赤字从本质而言是坏的,因为一个国家贸易赤字增加就意味着这个国家在贸易竞争中失败了。
图一:这张图显示了过去二十五年中美货物贸易的赤字情况,的确,在中国2001年加入WTO之后,中美货物贸易的赤字不断增长。
特朗普的全球贸易政策,不仅仅取决于他个人的判断,更重要的是他会组建一个什么样的团队来策划并执行贸易政策。竞选时狂热的宣言,是否会经由执政团队冷静的分析之后变得更为务实?
特朗普提名亲信顾问威尔伯·罗斯(Wilbur Ross)担任美国商务部部长,明确亮出了要打贸易保护主义的牌。罗斯在九月描述特朗普经济政策时曾写道:“中国既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骗子,也是美国拥有最大贸易赤字的国家”,他扬言,他希望“把贸易赤字问题带到世界各个地方”。
美国贸易部主要的关注点是国内企业,有希望抵御或惩罚便宜的进口商品的倾向。值得关注的是,特朗普还没有提名美国贸易代表的人选。美国贸易代表署则代表了美国的贸易商及跨国公司的利益,它们希望尽可能打开海外市场。特朗普未来美国贸易代表提名人对全球贸易的看法,以及他在未来特朗普政府中的影响力有多大,都有待观察。当然,候任副总统彭斯是自由贸易的支持者,这一点值得注意。
从目前特朗普团队的做法来看,已经凸显出一定程度微观管理的倾向,追求特定的结果,而不是构建出一整套解决问题的系统方案。与其制定出游戏规则,让公司能够在规则框定的范围内自由地做出选择,特朗普的团队看上去更热衷于追求游戏的结果。比如在过去几周,特朗普就收买利诱了空调设备生产商开利(Carrier),迫使它改变计划,将800个工作岗位留在印第安纳州而不是转移到墨西哥。
当然,不排除特朗普有作秀的嫌疑,如与开利达成的保住工作的协定,就一下子在民调当中让六成的美国人对特朗普产生正面的看法。此外,他在国际贸易领域内的“威胁与恐吓”,也可能是他的谈判伎俩。很有可能,他会把要撕毁贸易协定或者大幅增加关税的威胁当作讨价还价的砝码,迫使别国政府不得不坐到谈判桌前跟他做交易。
中美贸易战,一触即发?
特朗普政府是否会祭出高关税的手段,促发中美贸易战?
还是要回到对中美贸易的分析。从图一的数字来看,的确中国对美国货物贸易的赤字十分庞大,自15年前中国加入WTO之后一直在增长,且占据美国货物贸易赤字的比例也越来越高。不过,这十五年间,中国经济迅速并深入打入全球供应链,再用简单的货物贸易的数字来理解中美贸易的现状,就是皮毛之见了。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意味着越来越多中国对美出口的产品其中大量的增值部分其实来自美国。中国制造的iPhone出口到美国的确增加了中国对美的贸易赤字,但是也让苹果的股东获益颇丰。根据德意志银行的统计,如果以出口产品的贸易附加值为基础对数字做调整的话,中国对美国的商品出口仅占美国整体商品贸易赤字的16.4%(见下图)。
图二:没有调整前,中国对美货物出口占美国货物贸易赤字的近一半,但是如果以贸易附加值为基础计算,则只占美国整体货物贸易赤字的16.4%。
图二恰恰凸显了全球化从1.0进入2.0的巨大变化。
美国面临的货物贸易赤字已经不再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面对的大量日本商品进口所造成的赤字。如果轻率地以“加关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不啻是用上世纪解决贸易纠纷的办法来试图解决新世纪的问题,大大落伍于时代。跨国公司的崛起和全球供应链的整合,意味着对许多商品的制裁,都会是“杀敌一百,自伤八十”。
但是,因为特朗普“不按牌理出牌”的个性,对他到底会就中美贸易采取什么样的政策仍然很难判断。至少,在上任伊始,他的确有足够的权力对中美贸易下重手。
按照1974年通过的美国贸易法案,总统可以临时对任何一个对美国有大量国际收支盈余的国家(可以被解读对美国有大量贸易盈余的国家)的出口产品施加限额,或者施加15%的关税,时间最长可达150天。此外,如果特朗普宣布国家处于紧急状态,他的总统自由裁量权可以覆盖到整个国际贸易领域。
如果特朗普真的选择上任伊始就对中国商品施加高关税,触发的中美贸易战会是什么样子?
如果中国商品被施加35%-45%的关税,中国可能会向世贸组织申诉,但是可能等不及世贸组织的裁定就决定反击,因为世贸组织的纠纷解决过程很慢,有大量积压问题有待解决。中国可能的反制手段包括取消波音的客机订单,或者干扰苹果公司的供应链,也可能选择对美国的农产品实施高关税。中国在2013到2015年间进口了美国60%的大豆,转而从阿根廷或者巴西进口大豆也可以满足中国的需求。
这样的贸易战其实对于中美双方而言是双输的结局。全球化2.0的版本意味着许多产品在制造过程中,大量的零部件在各国生产并跨境组装,许多跨国贸易实际上在跨国公司内部产生,如果想要真正对他国贸易进行精准打击也非常困难,因为需要掌握大量信息。
消费者则会成为中美贸易战的最大输家,商品涨价、竞争削弱、消费者的选择也会变少。根据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九月做出的预测,如果美国与中国和墨西哥(美国的另一个主要贸易伙伴)展开贸易战,且双方相互利用高关税来反制,美国经济与就业也会受损,到2019年私营部门会减少480万个就业岗位,相当于美国全部就业的4%。
中国入世十五周年的思考
12月11日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十五周年的日子。十五年前,当中国入世之际,几乎没有人能预测中国经济会如此快速地增长,也没有人想到中国能够迅速而顺利地打入全球供应链,成为世界工厂。
入世,帮助中国迅速崛起为一个经济强国。出口主导的增长让中国从一个贫穷国家变成了中等收入国家,让数亿人摆脱了贫困。这一成就可能是空前绝后的。中国的经济体量迅速成长,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制造占领发达市场的比例也增长迅猛。在低端制造品领域,中国制造的市场份额从1991年的2%激增到了2013年的20%。
加入世贸组织,令中国成为高歌猛进全球化的最大赢家。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明白,自由贸易既会带来赢家也会带来输家,但他们总觉得破坏是暂时性的,而收益之大足以补偿那些受损的人。然而,一些新的研究认为,中国融入全球贸易对富裕国家的一些工人造成的伤害要比预期的更为持久。那些因从中国进口激增而失去工作的民众集中在几块凋敝的区域,很难找到其他的工作。
能否走出对全球贸易“零和游戏”的认知误区,能否认识到全球贸易2.0框架下各个主要经济体之间复杂交织的关系,是特朗普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特朗普必须意识到贸易协定的目的是要推动整体进出口的增长,而不是希望通过关税或者制裁来强行将贸易赤字扭转为贸易盈余。在某个领域,比如美国指控中国钢铁倾销,经过十五年的洗礼,中国已经习惯了在世贸的框架下的诉讼与仲裁,如果美国在钢铁倾销议题上态度强硬显然比针对所有中国出口的商品加以制裁要合理。按照主流经济学的判断,像需求旺盛程度以及货币汇率等宏观经济力量,对一个国家整体贸易状况的影响要大得多。促贸易,求发展,应该是共同利益所在。
衍生阅读
2001年后的十年中,美国在中国进口激增的冲击下失去了大量的制造业工作岗位,导致反对自由贸易的情绪加速反弹。巨大的敌意正在重塑政治,种种不满也确实有其物质基础。要全面衡量全球化的利弊,必须考虑近几十年来世界经济经历的几次大动荡,并思考中国经济迅速崛起的真实影响。登录商论App浏览十月刊文章《世界经济:开关盒》
互动有礼
经济学人集团将为每周留言收到点赞最多的三位读者送出商论订制笔记本
欢迎在下方“写留言”参与评论
读商论,知天下
↓ 扫码即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