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环评互联网
★☆用互联网服务于环境影响评价,推动环评信息化、资源共享、和技术分享。☆★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浪科技  ·  【#胡润中国500强TOP10公布# ... ·  11 小时前  
ZaomeDesign  ·  每日灵感丨二月二十五日 ·  21 小时前  
新浪科技  ·  【#DeepSeek称不构成诊疗法律或投资建 ... ·  昨天  
始室  ·  首发 . Note Design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环评互联网

中国环境空气质量模型法规化现状

环评互联网  · 公众号  ·  · 2024-08-24 17:24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环境空气质量模型应用技术指南(环境影响评价法规模型应用篇)》的内容及背景。该书由李时蓓、丁峰、易爱华、陈陆霞等编著,主要介绍了中国内地对环境空气质量模型的需求以及相关的技术发展。该书作者研究团队在修订过程中参与了多项研究,推动了环境空气质量模型的法规化与标准化。此外,现在购买该书即送四位作者签名明信片。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历史发展和对环境空气质量模型的需求

中国内地对环境空气质量模型的需求起源于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法律要求,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包括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推荐扩散模式等。

关键观点2: 《环境空气质量模型应用技术指南》的主要内容及其重要性

该书介绍了环境空气质量模型的应用技术,包括推荐模式清单、模型的运行程序、技术说明书等。该书的研究团队在修订过程中承担了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推动了环境质量模型法规化与标准化的建设。

关键观点3: 环境空气质量模型的最新发展

随着环境问题的凸显和对PM 2.5及O 3等二次污染物预测需求的提高,环境空气质量模型也在不断发展,最新的技术导则中增加了新的模型,以应对区域性二次污染物的精确预测。


正文

本文内容摘自 李时蓓 丁峰 易爱华 陈陆霞 等编著的 环境空气质量模型应用技术指南 (环境影响评价法规模型应用篇) 》,现在下单即送4位 作者签名明信片 ,数量有限,送完即止!

中国内地对环境空气质量模型的需求起源于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法律要求,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确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1998年《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在法律层面进一步明确了建设项目要进行环境影响预测。

1991年,国家环境保护局发布了《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T 3840—1991),第一次在标准附录补充件中推荐了扩散模式。1993年,国家环境保护局发布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T 2.2—1993,以下简称93版大气导则),首次以环境影响评价为目的在标准正文中推荐了有风、小风、长期平均、熏烟、岸边熏烟、面源、体源、非正常源、颗粒物源9类扩散模式。尽管93版大气导则推荐了各种环境空气质量预测模式,但均以公式的方式表达,实际应用中,需要编程计算,不同编程人员采用的方法不同即会产生不同的计算结果,另外,模式中的大部分参数需要通过现场观测和监测获得,决定参数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导致结果代表性的不确定性较大。此外,93版大气导则推荐模式的大气边界层理论比较陈旧,因此, 环境空气质量模型应用技术指南 (环境影响评价法规模型应用篇) 作者研究团队即导则编制组主要成员在2000年启动了大气导则的修订工作,2008年,环境保护部发布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 2.2—2008,以下简称2008版大气导则)。

2008版大气导则引入了国际广泛应用的主流模型,并采用美国法规模型库中的验证数据对引进模型 AERMOD、ADMS 与93版大气导则中模型开展了比较研究,保证了推荐模型的一致性和可靠性。导则中首次以推荐模式清单的方式给出了具有法规意义的开放源代码、带有执行文件的环境空气质量模型。推荐模式清单包括估算模式、AERMOD、ADMS、CALPUFF 以及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并规定了各模式的适用条件。清单附件包括模型的运行程序、技术说明书、用户使用手册、典型应用案例等,并在国家环境保护环境影响评价数值模拟重点实验室依托的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重点实验室网站上提供了可下载的与推荐模式有关的电子文档。

推荐模式清单中的估算模式、AERMOD和CALPUFF 属于EPA提供的免费软件系统,得到EPA许可,可供我国用户下载使用;ADMS 模式由英国剑桥环境研究公司提供ADMS-EIA 共享版,该版本为无数据录入界面版本,已授权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免费使用(该软件版权归英国剑桥环境研究公司所有,如需获取有数据录入界面的程序或在此软件上进行二次开发需得到该公司许可)。

2013—2016 年, 环境空气质量模型应用技术指南 (环境影响评价法规模型应用篇) 作者 研究团队承担了2013年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国家环境质量模型法规化与标准化研究”(201309062),在对国内外法规模型制度建设现状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国内环境质量模型应用现状和法规化需求调研,首次构建了中国环境质量法规模型体系框架和中国环境质量模型认证制度,编制了《环境质量模型规范化管理暂行办法》(建议稿)、《环境空气质量推荐模型遴选技术指南》(建议稿),确定了法规模型的评价指标、验证案例、评价标准、综合评价方法等,制订了我国环境质量法规模型认证的程序及要求;推荐了环境空气质量法规模型,并结合典型案例在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及总量控制领域形成应用技术指南。

2010年后,灰霾等环境问题凸显,随着《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的发布实施,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预测与评价工作对 PM 2.5 及 O 3 等二次污染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2008版大气导则推荐的模型清单基本上是小尺度的模型,比较擅长对一次污染物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不适用于区域性二次污染物的精确预测,已不能满足环境管理的需求。2015年起, 环境空气质量模型应用技术指南 (环境影响评价法规模型应用篇) 作者研究团队即导则编制组主要成员又一次启动了大气导则修订工作。2018年,生态环境部发布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 2.2—2018),在2008版大气导则的基础上又增加了 CMAQ 等光化学网格模型、AUSTAL2000(烟塔合一源)、EDMS/AEDT(机场源)、AERSCREEN 估算模型等,并规范化了气象、空气质量、地形等模型所需的参数和数据。至此,环境影响评价模型法规化与标准化建设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