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0 |
名字真三昧 三缘力业成
March
24.2020
|
就众生身心这方面来讲,都没有决定可言。决定在哪里?决定在名号。
|
|
我们口称名号,不再加自我心中的种种盘算、计虑,随顺名号自然的功能。
|
|
我们念佛就一心信靠佛,口称名号,由名号的航班把我们运载到净土。
|
|
只要抱有我执,“我要如何如何”,这是烦恼的根源,这不是往生净土的净因。也就是要舍掉“我”的种种妄想分别,唯独全然倚靠名号。
|
|
归到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念,也不是在心中另外起一个“我要达到什么样的功夫,我要如何领悟”的念头,不再格外加别的念头,也就是无人无我,就“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完全任凭弥陀名号,任凭弥陀愿力。
|
|
特别以自己的意识心,加种种分别意想,这叫意地的念佛。这样会让我们纠结在凡夫的心意这方面,难以脱离我执、妄念。所以一遍上人说“唯称名号而已”,把意地的所有念想都抛而不论,只是口称南无阿弥陀佛。
|
|
六字名号也不需要我们再加什么样的功力,只要随顺法藏比丘发的誓愿,他说称念名号,我们就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最简单,简单到如虚空一样透明。
|
|
念佛,就是平平淡淡地口称南无阿弥陀佛,不求玄,不求奇,不求妙。
|
|
名号本身超越我们凡夫意地的思维,我们认为有感动也好,有体悟也好,功夫静定到什么程度也好,这都是凡夫的可思议之法。
|
|
念佛就是口称名号,发出声音。有南无阿弥陀佛,你念出来了,这就是念佛。
|
|
真正的念佛三昧就是这句名号,这句名号就是真实见佛。平生观佛见到的佛像,或者临终来迎接的佛像,都不离开无量光寿,都是以无量光寿为体而显化出来的形相。
|
|
观佛三昧见到的佛还不是最终极的,口称的这句名号才是最终极的,这才叫作“真实之见佛”。就算见到佛的形相,最后还要入到名号里。
|
|
万事不成,一无所成,能念这句佛,能成就这一件事,能念佛往生,就圆满了;万事都成,这件事不成,最后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
|
最真实的忏悔,只有靠名号他力才能构成真实忏悔。“以自力我执之心”,我们只是造罪,增加业障,哪有真实忏悔呢?
|
|
要有功德才能灭罪业。我们自己有功德吗?我们只有罪业,怎么能灭罪呢?称念名号,名号是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明,光来暗去;名号是阿弥陀佛的无上功德,德能灭罪。
|
|
《观经》下下品的众生,失去了忆念名号的能力,只是依善知识的教导,依样画葫芦,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心归命,声声念念之间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这就是真实忏悔。
|
|
归命阿弥陀佛,我们的心已经安住在极乐净土莲花池当中,在正觉莲花之上。
|
|
我们念佛人,我们整个人生的重点,我们生命的根本,不是在娑婆世界,不是在这个身体,而是往生一大事,是把名号作为我们生命的根本。所以,在这个世间,只是过去的业缘还没有完,应付一下大家而已,心早就安在极乐莲花当中。
|
|
我们在娑婆世界是一直退,因为我们有地方退,一直退到哪里?一直退到极乐净土。
|
|
平生业成,并不一定要等到我们这口气不来,到临终的时候才净业达成,往生净土;其实现在就达成了,临终的时候只不过是再履行一道手续而已。
|
所谓“决定”者,名号也,我身我心皆不定也。
身者无常迁流之形故,念念生灭;
心者妄心故,虚妄不可依靠也。
名号者,不论信不信,只要称念,由他力不思议之力而往生;不可以自力我执之心分别计较。
极乐是无我之净土,故以我执不得往生,唯以名号得往生。
生死者妄念也,妄执烦恼,本无实体;然以此妄执烦恼之心为本,以分别善恶之念想,欲离生死,更不可能。
念即出离之障也,故释“念即生死,离生死者,即离念也”。以此本来妄心,欲出生死,全无可能。
径山有山寺,禅寺也,山麓之塔铭云“念起是病,不续是药”,法灯国师以此颂文得法。
名号亦云念佛,然非意地念,唯称名号而已;譬如称松、竹,自然所成之名也。
法然上人言“念声是一”,“念”是“声”之义,非意念与口称相混而一,本来念与声一体也。念声一体者,即是名号也。
言“念佛三昧”,“三昧”者,即见佛之义也。常途谓“定机现身见佛,散机临终见佛,故名三昧”,此义不可,此之见佛,皆是观佛三昧之分域。
今言“念佛三昧”者,无始本有、常住不灭之佛体故,名号即是真实之见佛、真实之三昧,故念佛三昧谓之“王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