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医脉通肿瘤科
关注医脉通肿瘤科,快速获取国内外肿瘤领域进展,及时查看指南更新,抢先知晓热门会议动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医脉通肿瘤科

精彩回顾|礼来淋巴瘤论坛:六城联动,开启新年淋巴瘤诊疗新篇章

医脉通肿瘤科  · 公众号  ·  · 2021-03-11 18:03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农历牛年的初春乍暖还寒,但阳光却异常明媚。2021年2月28日,由礼来公司举行的“礼来淋巴瘤论坛”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形式顺利召开。礼来公司在肿瘤研发领域有着悠久的历史。 近年来,达伯舒®和达伯华®的获批上市标志着礼来公司开启并逐步进入淋巴瘤领域,极大地推动了国内淋巴瘤领域的学科发展,为淋巴瘤患者带来更多高品质的治疗选择。 本次会议天津、北京、武汉、杭州、上海、广州六城联动,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十余位专家共聚云端,聚焦淋巴瘤诊疗相关热点内容,讨论临床前沿问题、分享进展、交流经验,为我们带来一场与众不同的学术盛宴。


开幕式


会议伊始,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石远凯教授主持 开幕式并进行致辞。石远凯教授表示,近年来,淋巴瘤治疗领域取得了很大进展,其中PD-1单抗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 2018年,达伯舒®(信迪利单抗注射液)在中国上市,获批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HL)。凭借其卓越的疗效,达伯舒®率先被纳入2019年版国家医保目录,成为首个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的PD-1抑制剂。2020年10月,由礼来制药和信达生物制药共同研发的另一款产品达伯华®(利妥昔单抗注射液)亦获批上市,用于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滤泡性淋巴瘤(FL)及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这两款药物的上市为部分淋巴瘤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为更多临床医生提供研究空间。 本次会议在此背景下召开,会议内容十分丰富,多位国内淋巴瘤领域知名专家将围绕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进行报告、点评和主持。

石远凯教授致辞

随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邱录贵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周剑峰教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建民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蔡真教授和广东省人民医院李文瑜教授进行致辞。

  • 天津分会场邱录贵教授表示 ,达伯舒®与达伯华®是两款重要的淋巴瘤治疗药物,其中达伯华®的I期-III期研究由我们中心牵头完成,获得惊艳的临床研究数据。


  • 武汉分会场的周剑峰教授指出 ,礼来制药与信达生物制药建立国际合作,按照国际标准研发药物,经过多年努力双方共同研发的达伯舒®、达伯华®相继上市,为中国淋巴瘤患者带来具有国际品质的国产药物。


  • 上海分会场的杨建民教授表示 ,达伯舒®与达伯华®的上市让更多的淋巴瘤患者能用得起高质量且高性价比的药物,希望越来越多的生命奇迹发生在中国普通肿瘤患者身上。


  • 杭州分会场的蔡真教授指出 ,临床中达伯舒®已有一年多的应用经验,惠及了很多淋巴瘤患者。相信达伯华®上市后能为患者带来更多福音。


  • 广州分会场的李文瑜教授表示 ,达伯舒®与达伯华®具有国际品质、国内更低价格,为患者带来更多的生存获益。期待礼来制药与信达生物制药研发出更多高品质药物,造福中国患者。


邱录贵、周剑峰、杨建民、蔡真及李文瑜教授致辞

礼来理念:植根中国,造福中国


之后,礼来中国肺癌与血液肿瘤产品事业部负责人刘爱华女士向大家介绍了礼来、礼来中国及礼来中国肿瘤的发展史。礼来公司诞生于1876年5月10日,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礼来与中国的结缘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初叶。早在1918年,礼来来到中国,并将其第一个海外代表处设在上海,从而迈出了全球化的第一步。几经风雨历练,礼来于1993年重返中国。 20多年来,礼来本着“植根中国,造福中国”的理念,着力拓展在华业务。

同时,礼来肿瘤学业务部也一直为癌症患者及其关爱的人们提供改变生活的药物和支持。刘爱华女士表示,虽然礼来肿瘤事业部在血液肿瘤领域是新兵,但我们始终恪守承诺、不忘初心,致力于研发符合实际需求的高品质药物。2015年,礼来制药与信达生物达成生物技术药物开发合作,该合作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制药企业与跨国药企之间最大的合作之一。历时多年,礼来制药与信达生物共同研发的具有国际品质的达伯舒®、达伯华®相继上市,为淋巴瘤患者带来新的高质量的治疗选择和获益。

最后,刘爱华女士表示, 礼来公司秉承关爱与探索的信念,致力于研发创新的药物,让全世界人民生活得更美好。

刘爱华女士致辞

新进展、新模式打开淋巴瘤治疗新局面


PD-1抑制剂开启HL免疫治疗时代

随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景红梅教授 带来题为“HL免疫治疗新进展”的报告。中国淋巴瘤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其中HL占中国所有淋巴瘤的8.54%。目前,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被认为是可以治愈的疾病,但是,多数初治cHL患者在经ABVD或Stanford V治疗后仍会经历疾病复发而变得难治,复发/难治性cHL(R/R cHL)预后一般较差。

景红梅教授作精彩报告

2018年,四个PD-1抑制剂经NMPA批准上市,开启了肿瘤免疫治疗时代。景红梅教授表示, 对于R/R cHL而言,相较传统化疗药物,PD-1抑制剂的疗效和安全性具有显著的优势。 例如,在ORIENT-1研究中, 信迪利单抗治疗R/R cHL患者的客观缓解率达85.4%,完全缓解率高达42.7% ;其长期随访结果还显示, 信迪利单抗治疗R/R cHL的中位PFS达到18.6个月,24个月OS率达96.3%,且长期安全性良好。信迪利单抗是国内首个获批治疗R/R cHL的PD-1抑制剂,为中国R/R cHL患者带来更多选择和获益 。需要注意的是,纳武利尤单抗和帕博利珠单抗虽然已经在国内上市,但尚未获得HL的适应症。目前,靶向CD30的CAR-T治疗目前尚处于临床研究阶段,其安全和有效性待进一步评估。

ORIENT-1研究中信迪利单抗治疗R/R cHL的缓解结果

精彩报告后, 蔡真教授 主持讨论环节,大家就“PD-1抑制剂在淋巴瘤的治疗地位和临床实践关注点”进行讨论。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 刘薇教授 表示, 国内的PD-1抑制剂在血液肿瘤中主要以HL为主要适应症来完成注册并上市,其实在很多其他亚型淋巴瘤的临床试验中,PD-1抑制剂也有显著获益,例如原发纵膈大B细胞淋巴瘤和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大B淋巴瘤等 杨建民教授 补充道,在HL的治疗中, PD-1抑制剂可能会有一个从难治/复发到一线高危、再到一线常规应用的过程,不过这需要通过严格的临床试验慢慢探索

NHL治疗新模式涌现,利妥昔单抗何去何从?

之后, 李文瑜教授 介绍了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治疗的新模式,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双特异性抗体、CAR-T细胞和抗体偶联药物(ADC)等。李文瑜教授表示,基于ICI的联合方案有望打开NHL ≤2L治疗的新局面;双特异性抗体紧随其后,与其他药物联合的治疗方案为NHL治疗带来新选择;CAR-T疗法不断进展,在治疗≥3L R/R NHL方面的疗效具有优势;ADC焕发新机,NHL联合治疗方案数据更新。

李文瑜教授作精彩报告

那么在新药治疗时代下,利妥昔单抗在B细胞淋巴瘤治疗中该何去何从呢?本环节由周剑峰教授主持,大家进行了精彩讨论。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叶宝东教授 表示, 在新的治疗模式涌现的情况下,利妥昔单抗在B细胞淋巴瘤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尤其对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是其一线治疗的标准方案,而利妥昔单抗则是其基石药物。除一线治疗外,利妥昔单抗在DLBCL的维持治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前的净化治疗、难治/复发性疾病的挽救性治疗中也有显著疗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杨晟教授 指出, 在很多B细胞淋巴瘤的一线联合治疗中,利妥昔单抗都是基础药物 。在新药研究中我们看到了很多振奋人心的消息,但多数都是在二线及后线治疗中。因此,一方面我们要仰望星空,这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另外一方面我们也要脚踏实地,基于目前的可及条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最后, 李春蕊教授 补充道, 尽管有很多新药,但利妥昔单抗在侵袭性淋巴瘤中的地位仍然是不可撼动的。利妥昔单抗生物类似药达伯华®的上市,将为更多中国患者提供高品质且更可负担的利妥昔单抗注射液

总结


最后, 杨建民教授和李文瑜教授 做会议总结。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来自全国的各位专家同道云端相聚,分享心得、交流学习,每次思维的碰撞,含有大大的能量,为未来更优秀的青年医师指引方向。本次论谈内容丰富多彩,除采取线上网络互动的方式为大家带来一场全面、丰富的饕餮盛宴外,还在天津、北京、武汉、杭州、上海、广州六个城市开展线下论坛,各大分会场专家就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不良反应管理、生物类似药的共识和临床应用进行经验分享和交流,并对临床中遇到的经典病例展开激烈的讨论。本次礼来淋巴瘤论坛的成功举办将帮助临床医生更好的把握淋巴瘤诊疗进展,进一步促进我国淋巴瘤诊疗水平的提升。期待下次论坛,继续传播淋巴瘤领域新进展、新思路、新方法,使我国淋巴瘤的诊治水平步步高升。


各大会场合影留念(从左→右,从上→下分别为:天津、上海、北京、武汉、杭州、广州会场合影)

审批号:PP-RTX-CN-0027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