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打板策略有点火,更是有某北京炒家,6年时间,运用打板策略用8万本金赚到1个亿,一度成为打板这个赛道的标杆旗帜。
打板策略走红是有其宏观内涵的
——总量政策宽松
。
此前的帖子里面讲过,
未来
国内
宏观的
最大
确定性是流动性充裕
,货币政策
率先发力
、
财政政策随后而至
。
昨天央行
旗下
官媒
金融
时报转发了一篇研究报告《
关于日本“失去的三十年”的思考
》
,
鲜明指出
了“
在应对经济趋势性回落的过程中,日本到底失误在哪里
”
:
(一)货币政策
:
降息速度偏慢。(二)财政政策:出台迟缓
。
毫无
疑问
,今年
9月及12月
政治局会议
是
总量政策的转折点,
“超常规逆周期调节”
表明了
托底资产价格的决心
、确定了流动性充裕的格局
。
后续货币与财政的组合有望向美国
看齐,
货币政策
创造适宜的流动性环境
、
财政政策
积极出台提
振风险
偏好
。
由于经济基本面修复是慢变量,
相比宽基指数
,
打板策略
的底层资产是更加契合
总量宽松格局的。
下文
主要回复大家以下几个问题
:
什么是打板策略?打板策略的历史业绩如何?市场有没有好的产品?
一、什么是打板策略?
打板策略也称为强势股策略,是指在股票涨停后或即将涨停的那一刻买进去的投资策略。
因为A股市场特有的涨停板制度,部分股票可能当天涨停后,后期仍有很大
上涨空间,隔天继续涨的概率高。所以在这时候买入它,可以获取之后继续上涨的收益。
策略核心一方面是在选股上,排除“伪”强势股,集中资金交易具有更高概率继续上涨的股票,另一方面是在交易系统上,能够在盘前集合竞价或在
盘中抢单时
能买到目标股票。
打板策略
分为盘
前板策略、盘中板策略与高度板策略。
盘前板策略指在集合竞价时参与的策略,具有收益稳健、
仓位
较低、回撤可控的特点,相对依赖管理人的选股能力。
盘中板策略指在盘中股票
涨停前一刻
买入的策略,交易机会更多,
仓位
相对较高,具有高收益、高波动的特征,对管理人量化模型要求更高。
根据打板策略指数来看,即使是股票市场波动下行、交投情绪持续低迷的2022年与2023年,打板策略产品仍能提供相对稳健的收益,波动明显低于权益市场指数。
而在今年9月以来权益市场反弹的阶段,成交量随着市场高企,打板策略获利机会显著增加,收益表现同样不会落后于指数表现。且打板策略的回撤比较为优秀,单个管理人的最大回撤通常不超过5%。
虽然说打板策略算不上什么主流策略,但是从
盘前板策略、盘中板策略代表产品业绩来看,这一策略
确实是有效策略,收益也是真心不错。
三、打板策略在什么环境下会有较好的表现?近期市场表现是否适合打板策略运作?
因为打板策略赚取的是短期涨停个股继续上涨的收益,因此在市场交易量维持高位、主线题材活跃的市场行情下,会有更好的表现。
10月以来,政策确定性转向,权益市场情绪明显回暖,沪深两市成交额已连续60个交易日突破万亿,且预计仍将延续,即使在大盘指数层面没有明显涨幅情况下,对打板策略来说是仍是较为有利的运作环境,预计优秀的收益表现仍可维持。
四、打板策略的风险是什么?如何应对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