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张是之
笔耕不辍,这里将分享我关于经济学、教育、成长等方面的思考。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德州日报  ·  王楚钦、王曼昱,夺冠! ·  昨天  
德州日报  ·  王楚钦、王曼昱,夺冠! ·  昨天  
昆明信息港  ·  这种食材大量上市!多人吃进急诊,医生提醒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张是之

王直与明朝的改革开放

张是之  · 公众号  ·  · 2020-12-08 23:57

正文

文丨越不韦

来源丨奥地利学派经济学评论

1984 年,中央下达的一号文件,扶持发展商业生产,“八大王”被高调平反,“温州模式”作为市场经济的典范在全国宣传,浙江的企业家们终于从两年前的严打中松了口气。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进入黄金时代。

温州人无疑是时代的宠儿,赶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好时光。但是在五百年前,吴越人仅仅为了争得出海的自由,却付出了无数代人的鲜血。

“2005 年 1 月 31 日晚,有两人用自备的斧头和榔头,将‘直墓’墓碑两旁有王直名字之处一一砸掉,并将刻有 12 个日本捐资者名字的‘芳名塔’砸毁。”

生前骂名缠身,死后亦不得安生,或许就是那个时代民族企业家最好的写照吧。

1367 年,朱元璋消灭张士诚。为报复江南百姓对他的非议,在红巾军血洗苏杭后,朱元璋将江浙商人地主财产全部充公,并强制流放老家凤阳开展扶贫建设,造成浙江人口大规模死亡。针对退守沿海岛屿继续和帝国作对的方国珍、张士诚残余势力,朱元璋严令“寸板不许下海”,违令者处以极刑。在强烈的求生本能驱使下,沦为赤贫的吴越人不得不投靠海上各路势力,开启后世海疆动乱之源。

朱元璋死后,洪武年的暴政虽然有所收敛,但是海禁政策作为一条“组训”,一直不断加强,特别是在 1523 年日本使团宁波争贡事件后,连政府垄断的朝贡贸易也被关闭,海上商贸只剩下走私一途:

在欧洲,由于奥斯曼帝国破坏了地中海航线,葡萄牙商人为了恢复和东方的香料、丝织品、胡椒贸易,从非洲沿岸探索新的贸易路线,经航海家达伽马、阿尔梅达、阿尔布奎克的努力,成功在马六甲建立贸易据点。尴尬的是,第一批到达广州的葡萄牙人却被明政府给当成倭寇同伙,杀了个干净,倒霉的葡萄牙人只好继续北上,直接在福建浙江参与走私。

自元代实施海禁开始,日本人就和吴越走私商人频繁往来。1543 年,王直将铁炮传进日本,战国大名纷纷为这新兴武器的威力所折服,但硫磺、硝石、生丝等火药材料只能通过王直突破明朝的海上封锁获得。同时,明国境内白银短缺,而日本没有铜矿,王直便从中套利,大发横财。

在浙江,随着贸易全球化时代到来,高昂的利润驱使着吴越的乡绅造船出海。浙江官吏,有的收了钱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甚至挪用公款入股。在明朝的天朝上国体系中,日本正好被认为是贫乏的“不征之国”,于是在朝廷奏章里,浙江官员就把走私包装成入寇。海上贸易就以这种方式变为半公开形式进行。

在上述三方因素的合力下,宁波沿海成了当时走私中心。但东海海域毕竟是当时的无政府地区,海盗杀人越货,走私团之间黑吃黑的情况时有发生,不过随着商业竞争的深入,江浙海商初步建立了秩序:先通过聘请武士训练私人武装扫平海盗,保证商路畅通;后邓獠、许栋、李光头等船头积极招商引资,吸引葡萄牙、暹罗、马六甲等国商团入驻;经过一代人的建设,舟山双屿港成功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全球贸易中心。

据葡萄牙人平托的记载,“双屿比印度任何一个葡萄牙人的居留地都更加壮观富裕,”仅葡萄牙在此的贸易额超过 300 万金葡元。欧洲的金银火器、东南亚的香料胡椒、中国的瓷器茶叶,应有尽有。纸终究包不住火,双屿港的转口贸易做的声势浩大,终于惊动了朝廷。

“吴越之人 , 往承弊俗 , 所在之处 , 私造大船 , 因相聚结 , 致有侵害”。

嘉靖皇帝对闽浙百姓藐视朝廷的行为怒火中烧,火速委派都御史朱纨前围剿。双屿一役,基督徒死伤近万,许六、姚大总与顾良玉等“倭寇”头目被擒杀,岛上千所房屋付之一炬,教堂、市政厅、法院、妈祖庙、医院被夷为平地,商船被焚毁无数。随后朱纨以木石淤塞港口,使双屿港彻底被废弃,成为了一个只存在于历史传说之中的城市。

即使身为剿倭强硬派,朱纨也承认,“三尺童子 , 亦视海盗如衣食父母 , 视军门如世代仇雠”。双屿港事件爆发后,闽浙士绅同仇敌忾,立即发动党争,反击禁海派势力,迫使朱纨一党自尽。之后,工部侍郎赵文华先后弹劾李天宠、周珫、杨宜一系剿倭巡抚,使浙江海防长期空缺,为逃出双屿港的商人们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

由于第一代海商领导人被朝廷杀害,侥幸逃出的二把手王直,就当仁不让成为新一任老大。因浙江沿海仍有明军残留,在好友松浦隆信的邀请下,王直重新以天高皇帝远的日本平户作为根据地,东亚走私贸易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王直出身徽州,家境贫苦,早年曾贩卖私盐,破产后下海经商,凭借精明的商业头脑,靠军火生意发家,创立五峰贸易公司。在为人上,王直富有侠义精神,注重长远合作关系,深得各方势力信服,有强烈企业家的色彩:

在当时,走私没有任何法律保护,一旦发生纠纷,并没独立机构从中调停,海上贸易规模自然受限。王直作为海上盟主,不仅为船队提供第三方仲裁服务,还为中日葡的商人进行商业担保,海商在船上只要打出 " 五峰 " 的旗号,海盗都得退让三分。有了私人安保公司和私人法庭的帮助,海上贸易蓬勃发展,王直的生意也越做越红火。在全盛时期,王直手下员工十万,巨舰两百艘,“联舫一百二十步,可容二千人,上可驰马”,俨然当时的海上霸主。

战国时代,日本大名尔虞我诈,互相之间进行疯狂的兼并战争,但王直却秉持“有钱大家一起挣”的商业原则,带着大客户们到明国走私,闷声发大财,成了战国军阀中的一股清流。

此外,王直积极研究日本市场,赠送书籍字画、促进文化交流,日本商界称其“大明国的儒商”。战争不能创造财富,但是商业可以,五峰船队带来的南洋珍物吸引着以京都、堺市为首的日本商人前来贸易,后世平户人为王直建造铜像,每年隆重纪念他带来的繁荣。

虽然身处异国,但王直一直心系家乡。1548 年,卢七、沈九在杭州烧杀抢掠,应浙江海道副使丁湛邀请,王直全力帮助官府维护海上治安,将卢七等头目抓捕归案,顺带剿灭了陈思盼海盗团体。作为回报,丁湛准许王直在舟山沥港开设私市,重建双屿世贸中心。

期间,王直多次上疏,历数自身平海之功,希望朝廷取消海禁,放闽浙百姓一条生路,都遭朝廷严词拒绝。1553 年,俞大猷为引蛇出洞,绑架王直的妻儿老小押入天牢,随后率军偷袭沥港围歼王直。双屿港与沥港的相继毁灭,使海上贸易元气大伤。正如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所言“如果商品不能跨越国界 , 那么军队就会。”面对明朝的步步紧逼,王直只能以武力要挟明朝开市。

明朝官军毫无疑问小看了商业佣兵的战斗力:1555 年,一只六十人特种作战小队从杭州湾登陆,昼夜辗转两百里,斩杀官军四千余人,一路攻至南京城下,令朝廷颜面尽失。明朝在和王直的战争中未占上风,于是转变策略,招抚王直,利用王直的徽州同乡——朝内开海派领袖胡宗宪,想尽办法获取王直信任。1557 年,听闻朝廷愿意开放海禁,王直决定回国受降。正当一切动乱似乎即将画上休止符之时,嘉靖皇帝突然亮出獠牙:浙江巡抚王本固从半路杀出,把王直押入大牢。

王直在狱中致死不肯承认勾结倭寇之罪,在《自明疏》中写到“窃臣直觅利商海,卖货浙福,与人同利,为国捍边,绝无勾引党贼侵扰事情,此天地神人所共知者”,仍然希望朝廷朝廷开放海禁。胡宗宪请求赦免王直,但一看朝中风向不对,为保住乌纱帽,毅然向自己的乡亲亮起屠刀。得知王直被擒,毛海峰与大友家商队据守舟山岑港,奋勇击杀胡宗宪、俞大猷的包围部队;同年,广东人洪泽珍率二十四将,于福建月港发动起义,为王直报仇。

两年后,王直被斩于杭州,罪名叛国。

“王直始以射利之心,违明禁而下海,继忘中华之义,入番国以为奸。上有干乎国策,下遗毒于生灵。恶贯滔天,神人共怒。”

世人为明朝的野蛮所震惊——嘉靖皇帝宁愿洪水滔天,也不想让百姓自寻生路,闽浙失业大军水陆并进,膺惩暴明。随着王直主导的海上秩序崩溃,东南沿海再度群雄并起,海盗将战火烧至广东、福建,沿海数百州县惨遭屠戮。由此,嘉靖年间的倭乱进入高潮,南下的戚继光终于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

正如王直死前所感叹,“死吾一人,恐苦两浙百姓。”

1566 年,昏庸的嘉靖帝死亡,为风雨飘摇的明帝国迎来了转机。新上任的隆庆皇帝对明帝国未来毫无兴趣,也不理朱元璋什么祖训,拍板让张居正去主导通商收拾沿海的乱摊子,自己回后宫逍遥去了,六年后死于纵欲过度。隆庆的无为而治,反倒挽救大明于水火,他也成了明朝最得民心的皇帝。月港开埠后,人们可以合法的前往东南亚经商,海面重归平静,东亚海贼王的传奇终于画上了句号。随着全球贸易分工的进一步深化,江南地区商品经济高速发展,苏州和杭州的丝织业甚至出现了雇佣生产,即后世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世界上 1/3 的白银通过月港流入中国。

王直改革开放的理想,终于得以实现。

王直的死亡,不仅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他更是后世无数反抗计划体制的民族企业家的缩影。如今,随着中日邦交的正常化,王直在历史上的功过是非,应当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

上一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