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姬!胡姬!舞得再快些!”
在电影《长安三万里》中,“天上谪仙”李白醉意朦胧地弹奏着琵琶,在酒肆中为起舞的胡姬伴奏。
这一幕不仅呈现了大唐时期豪放不羁的娱乐生活,也重现了那千年来令人心醉神往的西域舞蹈——胡旋舞。
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恣意奔放的西域胡旋舞也风靡至中原地区,并在唐朝时达到流行巅峰,堪称当时的“最炫民族风”
,俘获了无数大唐子民的心。上至宫廷贵女,下至市井百姓,都纷纷学而舞之。
旋转、跳跃、不停歇!舞者轻盈的双袖,宛如空中飘落的雪花,又似风中旋转的蓬草,轻盈而欢快。大诗人白居易笔下,就曾捕捉过这迷人的舞姿:
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
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
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
如今,盛唐时光已消逝如流沙,但胡旋舞的舞姿,并非只能依靠文字想象。
1985年,在宁夏盐池苏步井乡窨子梁唐墓,考古人员首次发现了唐代胡旋舞的实物——两扇“石刻胡旋舞墓门”。
墓门中央的胡人男伎,手持长巾,踩着圆毯,舞动回旋,冲破时空的束缚,将千年前的舞姿呈于今人。
▲宁夏盐池窨子梁唐墓出土胡旋舞石刻墓门,现藏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图片来源:中国民族网)
据墓志记载,墓主人生活在武则天时期,姓何,属于史称“昭武九姓”的中亚粟特人的何氏部族,后
迁徙至中原。
墓门上浅刻的来自家乡的胡旋舞图案,既标明自己的身份,亦寄托思乡之情。
让我们跟随舞者的舞姿跃动,一起踏上一段跨越千年的旋转之旅。
胡旋舞可以追溯至公元6世纪。当时建立突厥汗国的突厥人信奉萨满教,其巫术活动中有旋转的技艺,加之突厥人崇天崇圆,旋转就成了突厥人及当时草原族群民间舞蹈动作,构成了胡旋舞的雏形。
随着丝绸之路的兴盛,突厥汗国在粟特人这一当时丝绸之路上最活跃的族群的帮助下,不断发展壮大,胡旋舞也在此期间应运而生。
提到胡旋舞传入中原,就不得不提到
阿史那公主
,她的和亲被认为是胡旋舞传入中原的开端。
▲
北周孝陵出土的“天元皇太后玺
”
,是北周武德皇后(阿史那公主)被封天元皇太后后所使用的皇太后玺,现藏于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文物保护中心。(图片来源:陕西日报)
公元568年,北周武帝宇文邕派遣使团出使西域,希望迎娶突厥木杆可汗的女儿——阿史那公主为皇后。
联姻成功后,
精通音乐舞蹈的阿史那公主将一支由西域各国音乐家、舞蹈家组成的庞大“歌舞团”,作为陪嫁带到了长安。
这其中,就包括了著名的龟兹宫廷音乐家
苏祗婆
、白明达和白智通。他们带来了
五弦琵琶、竖箜篌、横笛、羯鼓等乐器,对中原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随行的胡旋女,也使得中原地区开始接触到这一充满异域风情的舞蹈。
阿史那公主的嫁入,不仅丰富了中原地区的音乐文化,也是一次重要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此后,喜爱音乐舞蹈的隋炀帝,又专门派人从西域带回了多名舞女,胡旋舞因此进一步在中原传播开来。
到了唐朝,雄健奔放的胡旋舞与大唐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更是契合,在中原达到了极盛。
敦煌莫高窟第220窟的壁画,将唐朝宫廷中胡旋舞的绚丽风貌在敦煌的石壁之上定格千年,让后人得以一窥盛唐时期这一无与伦比的文化盛景。
▲敦煌莫高窟第220窟北壁(初唐)的胡旋舞。(图片来源:敦煌研究院官网)
随着大唐的声威远播,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当时阿拉伯帝国大规模扩张,对两河流域的中亚诸国发起攻势,一些国家纷纷与唐朝建立联系,以寻求庇护。
据《新唐书》《册府元龟》与《文献通考》记载,
中亚的康国、米国、史国、俱蜜国等均在此期间向中原进献胡旋女。
奔腾欢快的胡旋舞一进入长安,就受到宫廷贵戚的追捧,大臣和宫中的女子们都开始学习并流行起胡旋舞。
根据白居易“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的描述,
安禄山、杨贵妃也都是胡旋舞的高手。
《旧唐书》中提到,晚年的安禄山十分肥壮,重达三百三十斤,连走路都费劲,但却能“作胡旋舞疾如风焉”。可见安禄山的胡旋舞技艺是何等精湛。
此外,还有资料提到,武则天的侄孙武延秀,在突厥居住期间学会了突厥语、突厥歌和胡旋舞,还因为擅长跳胡旋舞而得到了安乐公主的青睐,并最终与她成婚。
胡旋舞的舞台不止在庙堂,也在江湖。
有文献记载,胡旋舞最初只有皇室才能欣赏,后来在上元灯会中,胡旋舞开始公开表演,逐渐在民间流行起来。
当时中原以舒缓、优美的舞蹈为主,而节奏明快、动作有力的胡旋舞,以活泼的生命力而被人们所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