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ETF智选
以基本面为基石,以技术面为锋刃,为10万+投资者精选优质ETF。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E药经理人  ·  2024-2030年生物制药行业深度调研及发 ... ·  14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ETF智选

真正的行情开始了

ETF智选  · 公众号  ·  · 2025-02-17 09:00

正文


大盘股也启动了


春节后,哪吒、deepseek等热点带领众多概念小盘股起飞,这也很符合院长节前讲的,春节后到两会期间,市场整体行情好,小盘股表现突出。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事情是,最近,不光是中证1000和中证2000,证券、保险等大盘股也来了一波行情。


其中有几个原因大家要搞清楚:


1、大盘股相对小盘的估值已回落至2018年底水平,而ROE差距持续拉大,吸引资金开始关注盈利稳定性强的龙头标的。


2、年初小盘股经历“春季躁动”后,市场成交热度收敛,机构策略转向哑铃策略(红利与成长兼顾)或大盘风格,资金逐步向低估值、高流动性的大盘股迁移。


从过往来看,真正的大行情往往需要行业良性轮动,大小盘股都会轮流出头。


院长从来不采取极端的仓位配置,大盘和小盘风格的ETF都有持有。

节前,院长提升了小盘的配置比例,当下也依然是小盘为主,但会增加对大盘的关注。


现在成交量持续高涨,大家也可以把目光扩大到相对低位的大盘蓝筹,选一个全市场覆盖的产品,作为我们的底仓,全面覆盖。


吃满分红的指数

说起大小盘全面覆盖的指数,自然绕不开之前院长给大家介绍过的上证全收益指数。正在发行的这只 华夏上证综合全收益指数增强型证券投资基金(简称:华夏上证综合全收益指数增强,A类:022857/C类:022858), 就是跟踪的这个“加强版”上证指数。大家可以先关注起来。


这里再来复习一下知识点:全收益指数与价格指数的主要区别在于,全收益指数包含了分红再投资的收益,而价格指数仅反映股票价格的变化。


比如一只成分股,假设股价为100元,分红了10元,除权之后的股价则为90元,上证指数就取这个价格计算;上证收益取包含分红的价格100元计算。


院长看了下自2021年以来,上证综合全收益指数与其他主流宽基的收益对比。


对比上证指数(价格)来看, 上证全收益指数每年能有2个点以上的额外增厚。


对比沪深300全收益指数来看,2021年以来,上证全收益指数收益明显好于沪深300全收益,回撤仅沪深300的一半,表现较为稳健。


从波动率、收益率以及最大回撤等角度来看, 上证全收益指数是蛮适合作为一个底仓的。


在指数上做增强


这个上证全收益指数,天然适合长期持有,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叠加增强策略,可能在分红与资本增值中实现“滚雪球”效应。


今年2月之前,全收益指数相关的基金产品全部为被动型,现在上证综合全收益指数也有了第一批增强产品—— 华夏上证综合全收益指数增强(A类:022857/C类:022858)。


基金经理孙然晔拥有超10年量化投研经验,曾任职美国AQR资本管理公司,现任华夏基金数量投资部核心成员,目前掌管了多只基金产品。


对于指数增强基金,要看的就不仅仅是费率了,还需要重点关注基金经理过往的超额能力。


院长查了下,孙然晔此前有管理华夏红利量化选股股票A,产品自2024年7月12日开始运行,截至2025年2月12日, 基金累计收益为6.46%,同期业绩比较基准仅为-1.97%,超额收益为8.60%。


从这来看,孙然晔的超额收益获取能力还是不错的。


除了基金经理以外,华夏基金本身也是对量化比较看重的,数量投资部成立于2005年,是业内最早成立的独立数量投资团队之一。


这几天一些朋友留言,有的在院长提醒后买了科技股,小盘股,收益不错。但也有不少卖早的,甚至直接空仓,错过行情。


院长是觉得,游戏ETF、科技ETF波动非常大,做短线没啥问题,卖飞了只能说交易水平和心态还需要再磨炼。


但这种行情,直接空仓就太可惜了。


当下时点,院长会在场内重点布局小盘和科技,做交易的同时,用这只 华夏上证综合全收益指数增强(A类:022857/C类:022858) 作为底仓。


现在还没有什么仓位,想上车又怕追高的,也可以关注一下。


风险提示:


无论是股票ETF/LOF基金,都是属于较高预期风险和预期收益的证券投资基金品种,其预期收益及预期风险水平高于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


基金资产投资于科创板和创业板股票,会面临因投资标的、市场制度以及交易规则等差异带来的特有风险。基金资产投资于港股或海外市场,除以上风险外,还会面临汇率风险,提请投资者注意。


板块/基金短期涨跌幅列示、个股短期业绩仅作为文章分析观点之辅助材料,仅供参考,不构成对基金业绩的预测或保证。


以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或承诺。在投资相关基金产品前,请您务必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与自身实际情况相匹配的基金产品。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往期回顾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