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群效应》包含39个大中型案例,30多个小点案例,如果算上提及就更多了。可以自豪地说,大部分案例都是一手采写,多配有真实且核心的数据。在实际写作中,搜集案例在几倍以上。
选择它们遵循着一些原则。现实中有许多好玩的问题,如很多案例在传播时讲的非常漂亮,但一调取数据,就会发现要么没有,要么数据非常“平”——所谓的“平”,更多是资源堆积的结果,而不是用好社群的原因。这在实际工作中非常常见,光这一条就屏蔽了很多。
这些采用的案例,多分成几类:
一、来自腾讯、豆瓣、百度系的核心数据和方法论;
不论我们如何讨论、研究、运用社群,腾讯、豆瓣、百度这几家公司都是核心之核心。腾讯有康盛(站长之王)、微信、QQ,豆瓣有30万小组、百度的贴吧至今仍是年轻人的大本营。毫不夸张地说:绝大部分社群形态、运营、推广,都能在这三家公司的数据和案例中找到。
写作过程中,这些案例和数据搜集最早,也最花时间。以豆瓣为例,2014年(虽然那时我还在写《即时引爆》)就不断求教豆瓣高管,多次深入探讨,书中那张社群演进图是讨论的核心。当时看到那张图的第一眼,几乎如获至宝。不管是社群运营还是社群营销,这张图都会带来巨大、巨大、巨大帮助。
围绕这张图的讨论持续了很多年,后来还专门飞到上海去求教NP,和他长途电话也一打就是几个小时。如果现在继续聊,仍然还有许多新的思考。
另一次专门飞出去见采访对象的是帝吧吧主英三嘉哥,他在广州,我们长聊关于出征那件事的来龙去脉。贴吧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存在,《小群效应》是我《社交红利》系列第三本书,每次写作我都会跑去贴吧探讨数据和案例、方法论。实在是因为贴吧在地方、年轻人中的影响力太大了。这本书中除了英三嘉哥,贴吧的多位核心员工都一一采访完成,不过因为要求,没有在书中写出他们的名字,非常遗憾。
腾讯的案例和数据几乎不用多说什么,太经典和重要了。因为身份的关系(过去我在腾讯工作8年),腾讯好友们经常出手帮我解惑,从最新、最深入的案例和数据,到多年积累的方法论。每次想起,都会十分感激。
这三家案例、数据、方法论一定,整本书的信心就全建立起来了。
二、带有数据的关键案例
书中有很多重点展开的案例,如PMCAFF、捞月狗、狼人杀、AdMaster、朋友印象、知识星球、Target Social、大V店、借贷宝等等,都提供了非常核心的后台数据,通过这些数据,能够将一些关键问题,简单而清晰地说明出来。
我一直强调说数据、数据,是有几个小原因:一是为了说不出的细节。有数据在,许多重要的细节哪怕没有提及,也能被有心人看出来。数据分析、数据驱动一直是行业高手们赖以工作的基础,这个习惯值得推广。二是去伪存真,说一千道一万,不如拿出数据看。
此外,在国内运用社群的最大障碍,是不知道如何去找突破口。而这些数据和案例会很好地做出指引。例如Target Social、大V店和狼人杀的案例,会告诉我们,在一个圈子中搞定几个人,一个圈子基本就搞定了,并且,这些圈子会不断扩散蔓延,吸引来更多圈子。我曾问过很多社群运营高手,基本上搞定一个大型社群,只需要搞定小部分人就足够。
捞月狗、借贷宝、朋友印象、PMCAFF的案例则会告诉我们,用户来了之后如何持续活跃、转化。
第一次写《社交红利》时,最大的毛病就是讲理论多,案例比重不是十分高。这次花了特别多时间在核心案例遴选上,就是希望降低阅读门槛和理解门槛。
三、游戏类案例
讨论到社群的持续活跃、转化时,现有社群多不能很好地阐述,除了游戏类。游戏一直是虚拟社交,十余年来,游戏中的社交系统、社群相关的功能比重就不断加大,从师徒系统,到团战、国战、公会系统等,都在不断增加。
《小群效应》也约访了几个游戏公司高手,从腾讯系到蓝港系都有涉猎,也拿到了许多关键文档学习。邹克、冯海利、林思恩博士、产品经理对《王者荣耀》的研究等等等等,在描述用户的长期活跃、用户进阶、付费转化和弱运营等,都起到了关键作用。
四、一些遗憾的案例
快手和陌陌都算是比较遗憾。关注快手是因为产品经理们试读后提出建议,认为快手是最新的社群形态,值得关注。但那时书稿已经在排版、等待印刷中了,为此紧急联系宿华,跟进采访和搜集数据,不过时间关系,实在等待不了太多时间,最后是宿华在腾讯内部的一次分享帮上了忙,算是一个中小型的案例吧。
陌陌则是公司政策导致的,实际上我在写作三本《社交红利》系列中都有联络陌陌官方,请求采访,数据和案例支持,都没有得到响应,似乎陌陌的市场策略不支持公开和分享数据、方法论、案例,最常见的宣传是发了新版后出一批公关稿。最后直接找到了我认识的陌陌朋友完成了采访。
这两家公司本可以写的更深入,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还有很多垂直社群、社交APP,两年多来我一直都有联系,寻求数据和案例帮助,也是因为各种原因而未能提供,也是很大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