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陈为
☞ 正和远景创始人、CEO(来源ID:zhenghedao)
推荐人 吴晓波(吴晓波频道创始人、财经作家):
两年多前,我跟陈为第一次见面,当时他正在写一本关于新媒体与个人品牌运营的书。后来知道,他带着一支小团队,正在运营正和岛的微信公众号。再后来,我们就形成了“同志”的关系。
目前,正和岛(ID:zhenghedao)微信公众号的订户将近120万,成为中国第一个百万级的企业家社群。这既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情,也代表着一个新的开始。未来,在互联网的社群平台上,企业家通过价值认同和知识共享的方式,彼此找到,形成一支社会的进步力量,将成为一个全新的景象。
期待正和岛给我们带来更多有价值的知识营养。
10年前,我是凤凰网的一个小编。在我印象里,凤凰的新闻视角是“全球视野,中华情怀,兼容并蓄,进步力量”,这是“情怀”这个词比较早的发源之处。
那时候,整天家国天下,热血沸腾。私下却也茫然,觉得绝大部分大事其实跟我们自己并没有什么关联。后来被领导荐读一本书《激荡三十年》,觉得里面的故事精彩又务实,自此对商业开始萌生兴趣。
5年前,写第一本书《一本正经》,有机会采访吴晓波。3年前,写第二本书《自品牌》,再次采访他。其时,他刚开始做新媒体,也开始试水新媒体投资。
再后来,吴晓波就成了我们的投资人。去年,“正和岛”公号过100万订阅用户时,吴老师主动拨冗推荐。
如今,正和远景所运营的正和岛微信、微博、微报,总共已有近160万高端用户(其中微信订阅用户近120万);我们的品牌营销业务已经服务了100多家优质品牌客户,包括BAT,央视、宝马、巴西航空工业等等;新近成立的远景商学先后推出了《陈功看大势》、《领导者曾国藩》等知识付费专栏,举办了“企投家正和岛班”、“雄安投资研修班”、“中国餐饮天团”等在业界颇有影响的企业家实战课程。
“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前路漫漫,任重道远。我们会一直在路上,和企业家相伴同行。而下面这篇文章和这段视频,或可烛照出我们的初心与努力。
这一刻终于来了!2016年底,“正和岛”(ID:zhenghedao)微信订阅用户过了100万。
微信大潮里,我们算是最早的一波冲浪者。2012年底,微信订阅号出炉不久,我们就注册开通了账号。
4年多来,死磕内容,做到今天。
在微信大号里,做到百万级别的,我们速度不算快。但
可以自豪的是,
我们影响了这个国家一部分的政商领袖和知识精英。
列出我们的重量级用户,单子会开得很长:柳传志、马云、郭广昌、张瑞敏、刘强东、马蔚华、周鸿祎、周其仁、许小年等等。他们都是我们的读者,并和我们发生过或深或浅的关系。
这个公号也得到了业界的褒奖和认可。
几年来,“正和岛”微信分别获得新榜“中国微信500强”、人民网“十大最具影响力财经账号”、胡润百富“中国财经自媒体最佳表现奖”、腾讯财经“最具价值自媒体号”等殊荣。
不过,最让我和团队有成就感的,是这样一些小事:有一回在山东出差,一位企业家告诉我,他向公司所有管理层推荐了正和岛微信,希望他们订阅;公司一位员工去某银行办工资卡,银行职员看到他填写的单位名称时说,行长要求他们每周拿出固定时间研讨“正和岛”上的干货文章;还有一个朋友的朋友自己创业,说这几年从正和岛微信受益良多。
虽然微信公众号从2012年至今不过短短四年多,但形势变化非常快,通过运营正和岛的经历就能窥知一二。
2012年,虽然正和岛(ID:zhenghedao)入场早,但谁都未曾料到微信会是今天这般景观,并没足够重视。当时用短资讯的形式做了好几个月,用户增长很慢。后来我们沉下心来,明确聚焦企业家人群的定位,找准选题和栏目方向,才渐渐进入正轨。
2013年,微信的各种规则尚未完善,属于野蛮生长时期。我们抓住机遇,广泛选取好文章,开始驶入快车道,在一众微信号中有了自己的位置。
2014年,在发力内容的同时,我们开始试水商业化。因为用户高端和内容扎实,主动寻求合作的品牌客户很多,这使我们看到了微信的商业前景和更多可能。
2015年,是一个比较艰难的过渡期,对应微信的生态变化,我们步入转型原创内容的阶段。这一年,我们举办了一场在业界颇有影响力的企业自媒体峰会,对行业发声。
2016年初,新媒体团队从正和岛独立出来,公司化运营。在做了一系列用户调查和尝试之后,
定位为面向商业决策人群的知识服务第一入口。
回头看,一路走来,我们过的坑和坎不少,也积累了一些所谓的经验。
一是用户意识。
这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也是检视传统办法与新玩法的一个分水岭。在优秀的公司,注重用户意识是一种标配,如阿里、华为、小米。对公众号来说,首先需要了解我们的用户,知道他们在哪、是谁、需要什么、如何与他们连接,这是正和岛已经开始并将一直深入的核心工作。
二是找准自己的定位。
说人话,做自己。我们不玩概念的游戏,语言的狂欢。清楚自己的角色,在自己的位置上不断摸索,打造核心竞争力。你可以多花时间研究琢磨别人的优点和成功之处,但不要盲目跟风,走别人的路。
三是在内容上保持媒体人的敏感。
热点并非都只能等,也可以自己开发创造,如我们做过的“全球最贵的合影诞生了”,“10大佬研判中国经济:只有L没有V”,“郭广昌的三个相信”都曾火爆一时。在内容上,要借势,也要造势,保持主动和自信。
四是注重团队建设。
新媒体工作团队既要敏感,也要钝感。工作性质决定我们对外面的风吹草动都会有感知,但是较大的工作压力,也会带来心理波动。所以团队建设很重要,及时沟通更重要。
五是坚持价值和价值观驱动。
坚持给用户提供好看、有用的内容。不作恶,不作假。敢于对一些不好的风气和潮流发出自己的声音,敢于坚持自己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