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是在北大旁听,其实就是偷学。
那时候信息化没现在普及,门卫查的也不严,年龄都差不多,20左右。我当时住六郎庄,离学校不远,120一个床位。花50块钱找门口修车的买了辆二手自行车,十几分钟差不多就到了。到学校门口的时候,不用停,车速放慢,做个下车的动作,踩着脚蹬子滑过去就可以。
没人查你。
刚开始还挺紧张,毕竟做贼心虚。接近校门前都要做心理斗争,手心上是汗,万一人家查你怎么办?
后来就习惯了。
根本没人搭理你。
我最开始学的经济学。
那会儿厉以宁还在,光华管理学院的课我听的最多。每到他的大课,教室里全是人,过道里都是。早上5点钟就要爬起来,跑去占座。晚了,没位置。
刚开始特兴奋,感觉自己发现了一条人生捷径,原来到北大上课这么简单。早知道这样,根本就不需要参加考试,直接进来听课不就完事了。
但很快发现,遛进来其实没啥用。
因为你根本就听不懂。
差距太大。人家是高中三年,一路过关斩将,经过层层筛选,考进来的。很多教材都是英文原版,别说听课,单词都认不全。
课倒是听了,但人家讲的啥?
不知道。
每次坐在教室的后面,根据前面人的反应,猜。
人家下课,打球去了。
你不行,找个自习室,恶补。
那是我人生中最刻苦的一段时间。
当时我有个女朋友。千禧年认识的,家里做钢材生意。
有次她父亲路过北京来看我。
那年夏天特别热,一天两遍凉水澡。都是男生,成天光着膀子。也没有风扇。脖子上常年挂着条毛巾,擦汗用。恰好那天没课,他进来的时候,我正趴在桌上看书,怕打扰我,他拉了个板凳坐在旁边等。
一等就是一个小时。
心思全在学习上。
不努力跟不上!
努力了也跟不上。
我在北大旁听了两年。
没学到啥真正有用的知识。不是人家讲的不好,是你根本接不住。
但就是那两年,我培养了自己最重要的一个能力:自学能力。这都是后话,当时并没有意识到。
那段时间,是即自信又焦虑。
自信的是,我一直在努力,非常努力。我坚信:付出一定会有回报。都是那本成功学(《思考致富》)害的。
脑海里一直有一个信念:
“相信自己,你可以的!”
后来周星驰把它变成了一句电影台词。
焦虑的是,学了两年,啥都没学到。前途渺茫。
钱也快花没了。
有段时间一直在吃大户。我们当初一块来北京的有4个人。两个人学习,两个人工作。
我当初在西安,吃的也是他俩。
后来被我成功的忽悠来了北京。
事实证明,
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游说”。
后来有人问我学历重要吗?
当然了。
我不止一次向大家证明了“队友”的重要性。
但同时你要记住:友谊是相互的。
一定不存在单方面索取的友谊。
当时的一个主要收入来源,我兼职了几个论坛的版主。一些网站为了提高活跃度,会给做的好的论坛发奖金。真金白银,又不占用上课时间。很适合我。
我每个月都有奖金。
很少,但够交房租了。
除了经济学和哲学,我还自学了一门编程语言:C #。当时不叫这个名字,叫Cool 。测试版,微软开发的。我本来就有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又在论坛当版主。写完就随手贴到论坛上。
后来有人顺着论坛找到我,让我帮着写写代码(我之前就写过公司网站,后来又学了些脚本)。
挣点外快。
再后来,微软发布了正式版。
学习这门语言的人越来越多。
有一家公司找到我,问我愿不愿意当老师,给初学者讲C #。
几天后,我“离开”了北大。
搬进了中科院研究生院。
公司是中科院计算所的一家下属单位,单位宿舍就在研究生院的博士楼里。一个房间两个人。
刚开始还在所里办公,路上遇到的不是研究生,就是研究员。
感觉生活有了“奔头”。
除了打篮球,没啥业余爱好。
每天不是上课就是学习。
遇到第1次来北京的年龄相仿的学员,投缘的,我总是带他们到北大、清华转转,听听课,去食堂吃顿饭。有几个硬生生被我忽悠到了北京。
有一年,胜利油田来了十几个人,全是搞技术的。
专门定制的课程。
每天9:00上课,下午5:00下课。
下课了也没什么事儿,吃了晚饭,继续讲。晚上下班时间,也不用讲什么规矩。不用按套路出牌,一边喝酒一边讲。程序员,都是用代码直接招呼。整整一个礼拜,每天晚上都要等到门卫来敲门,才算结束。
那会儿没什么心机。
用别人的话讲就是“傻”。
恰恰是这个傻,让我结识了很多人。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差不多半年后,油田给我打电话。问我愿不愿和他们一起开发一个叫“数据迁移”的项目。
我想了想,同意了。
带了三个人,一个北大的,一个北航的,还有一个写了10年代码的老程序员。加上我。共4个人,赶赴东营。
这是我正式组建的第一个团队。
但不是我人生中的第1桶金。
我不但没挣钱,还亏了很多。(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