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化”与“清洁化”转型深入汽车行业,引发整个产业链的连锁变革,与智能汽车相关的技术与商业模式创新亦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今,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产业已经成为带动经济复苏、技术进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然而,随着技术的迭代、人才的汇集以及资本的涌入,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侵犯知识产权与不正当竞争事件频发,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行业创新型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此外,随着国内外监管体系的不断升级,数据安全与法律合规也已经成为智能汽车企业在全球化发展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两大问题。
为进一步促进智能汽车相关产业的持续创新发展,不断完善智能汽车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法律环境,提升企业知识产权与法务人员的能力与水平,建立健全良性的国内国际竞争机制,
2024年7月6日,在北京市知识产权局的指导下,由中关村知识产权战略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智能科技法律研究中心、北京环世知识产权诉讼研究院、自动化及测量系统标准协会联合主办的“2024智能网联汽车知识产权与法律论坛”在北京成功举行。这是继去年3月“2023智能网联汽车法律论坛”成功举办之后的第二届论坛活动。
本次论坛的举办还得到了
北京阳光知识产权与法律发展基金会、北京市海淀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北京知识产权管理运营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本次论坛以“公平竞争、海外布局与创新发展”为主题,由开幕式与主旨演讲、2024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知识产权十大案件发布仪式及四场分论坛(数据安全与法律合规、标准必要专利的许可授权机制与费率、知识产权侵权与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智能网联汽车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与海外布局的机遇与挑战)组成。
来自行政、司法、学术、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专家、学者、代表等150余人现场参与了此次论坛。
7月6日上午,论坛正式拉开帷幕。
开幕式由北京环世知识产权诉讼研究院执行院长张继哲
主持,
中国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马一德,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李寿平
分别发表致辞。
马一德
在致辞中总结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当前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并强调了各方协同努力的重要性。
他指出,新能源汽车是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转型的重点领域。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智能化和电动化的转变中抓住了机遇,形成了竞争优势。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和出口量创下新高,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然而,伴随产业逐渐发展成熟,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也主要面临着两方面新问题。一方面,由于政府政策支持和国内市场发展,大量社会资本涌入新能源汽车领域,导致国内市场知识产权纠纷和恶性竞争加剧,内卷的竞争环境下国内新能源汽车企业目前多数尚未盈利。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的海外布局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打压和阻击,美国、欧盟等相继提高了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关税或设置贸易壁垒。马一德表示,本届论坛的三大主题“公平竞争、海外布局、创新发展”很好地点出了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并呼吁理论界、实务界、产业界、政府集思广益,推动不断完善智能汽车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环境、法律环境、产业环境。
李寿平在致辞中表示,智能网联汽车是新科技革命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网络科技的发展与汽车行业深度融合的产物,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和核心引擎,代表着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方向。
如今,智能网联汽车正从实验室走向现实。未来,智能网联汽车的科技与市场发展、人才培养、竞争规范、安全治理等,都离不开国家法律和政策的促进与保障。具体而言,首先,应站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高度来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因此,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应注重人与车、车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保持在人类控制范围内,同时确保产业发展的绿色、环保、可持续。其次,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法治保障必须注重法律与伦理的结合。在新的国际竞争形势背景下从伦理建设和法治建设的双重角度,加强对数据安全、数据流动、人工智能科技保障、知识产权等重点法律问题的研究。最后,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还需企业加强合规建设,包括一般企业所涉及的劳动人事合规、税务合规、知识产权合规,以及更为重要的数据合规与出口管制合规,企业合规也将成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走向未来的最重要的保障。
进入主旨演讲环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涉外法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校竞争法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委员会专家咨询组成员黄勇,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顾昕,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专家赵帅,科睿唯安亚太区知识产权顾问总监王琦
先后发言。
黄勇首先以“《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对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为题发表演讲。
他指出,随着当前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加速,竞争政策和竞争法领域内的相应问题也日益显现。对此,国家反垄断监管部门已迅速采取行动。特别是今年5月通过的《公平竞争审查条例》,旨在依照《反垄断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规定,约束政策制定机关的行为,保障市场公平竞争,对于电动汽车行业具有重要意义。黄勇强调,从竞争政策和法律角度来讲,电动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洗牌的压力。对于该行业而言,初期的政府支持固然重要,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遵循市场理念和市场机制才是行业长远发展的关键动力。在此背景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实施,有助于我国高水平对接国际规则,不仅能够改善国内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还能减少电动汽车企业在海外扩展时遇到的反垄断法律障碍,从而真正实现电动汽车行业从政策推动到市场驱动的转变,为行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顾昕以“汽车产业数据知识产权的试点实践和理论成效”为题发表演讲。
他指出,国家知识产权局目前已从完善制度、强化保护、促进运用等三方面开展了数据知识产权规则的构建工作,国务院办公厅公布的知识产权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改革方案中,新增加了构建数据知识产权保护规则、推动建立数据知识产权保护行业规范、研究推动数据知识产权保护国际规则制定等三项中央事权。他表示,在我国的政策语境下,数据知识产权保护的对象是经过一定规则处理后的数据集合,在保护方式上则应最大限度避免干扰数据的正常流转,仅禁止他人不正当获取及不正当披露和使用数据集合的行为。通过浙江、北京、江苏、山东等十七家试点地方两年多的探索,数据知识产权的保护对象在司法判例、政策文件、行政规定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涉及智能网联汽车的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已在多地成功开展,其中包括了行车数据、充电桩使用情况数据、停车平台数据、新能源汽车风险评分数据、汽车产业信息数据、车辆环境监测数据等多维度的数据登记。在权益保护上,智能网联汽车数据无论采用商业秘密保护、还是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公开流转交互,事前通过数据知识产权登记,都可以一定程度把握大数据的特征和内容,为后续侵权纠纷提供证明依据。
赵帅以“智能网联汽车法律合规现状与趋势研判”为题发表演讲。
他指出,从技术标准和政策法规的角度出发,智能网联汽车行业目前的主要需求包括公平竞争、出海、创新和安全协调发展三方面。如今,随着智能化和网联化的发展,智能网联汽车行业的研发、生产、营销、运营等各环节都会产生大量数据,数据体量和安全隐患也在增加。为此,国家发布了覆盖数据分类、确权、流通等方面的多项政策法规,工信部和中央网信办也出台了高级别自动驾驶的准入、数据跨境流通等方面的多项规定。不过,重要汽车数据的定义、分级分类识别、流向和安全监管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明确。此外,在整个汽车行业普遍“出海”的大背景下,国内智能网联汽车企业的数据跨境流通变得更加复杂,企业亟需熟悉和应对各国法律法规对数据传输的不同要求,并根据《网络安全法》《数据保护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路径要求,做好境外数据“入境”和国内数据“出境”的数据双向流通合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