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公司(不管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的生意注定是做不下去的,必须转型才有生存的可能。转型就是一次涅槃,不管描述的多么动听和完美,转型本身就是重大的风险,一般来说,多数的转型不会成功。今天的故事主角就是这样的类型,一上市就面临着转型,或许它的上市时间是错误的。
Chegg是总部位于加州Santa Clara的一间致力于为学生提供综合服务平台的公司。Chegg于2001年由Iowa州立大学的三位学生创立。其名字来源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简单话题,起名的灵感来自于创立者毕业后的“没有工作经历就无法找到工作,不工作就没有工作经历”的个人经历。Chegg在成立之初的商业模式非常简单,购进大量课本教材,然后低价租给学生使用,使用UPS快递完成服务。
无论是创立者,还是后来进来的VC,Chegg的使命一直是颠覆原来的教材行业,降低美国大学生和高中生的教材使用成本。然而,这是一件异乎艰难的任务。
和医疗行业类似,教材行业的最终消费者---学生对于教材没有可选择的权利。教材行业由学校的教职员工与出版社商定出版,学生付费购买。教材行业的上游基本被几大出版社寡头控制,其他进入者面临着极高的各种壁垒,尤其是教职员工与各大出版社之间的密切关系。这也是美国教材价格不断飞涨的核心原因。
教材零售的终端,有校园的各种书店,还有各种财大气粗的全国连锁书店(如
Barnes & Noble
),还有亚马逊和谷歌这种巨头。
Chegg
的颠覆使命,在它创立后的十多年依然看不到太多曙光。而且,反而有更加价格激进的参与方出现,这使得
Chegg
的发展并不顺利。无论在实体教材和电子教材领域,
Chegg
的租赁价格都不是最便宜的。这家在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成立的公司,直到它
2013
年
11
月挂牌,经营都是平平,谈不上有多少亮点。
Chegg上市的2013年,收入实现为2.56亿美元,其中79%为传统的教材租赁,而这部分业务的毛利率在10--15%之间,并且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购置新教材或者二手教材),这导致公司的运营利润率一直亏损,净利润亏损,公司的自由现金流长期为负。可以这么说,教材租赁这个生意,对于Chegg来说,既做不大,又在财务上没有任何可行性。如果坚持教材租赁这个业务的原有模式,Chegg基本就是死路一条。
颠覆的使命破碎了,转型迫在眉睫。2010年,Chegg迎来了新的CEO,这就是Rosensweig。这位CEO曾任职于多家公司,在2002至2006年,Rosensweig任职于雅虎公司的COO。从2010年开始,Chegg开始了转型之路。Chegg的转型方向可以用下面两张图来表示,不断降低实物教材的租赁业务的收入,同时,公司不再采购实物教材,全面转向数字收入,由此,从低毛利率、高投入、负FCF的实物教材租赁业务转向高毛利率、轻资产、高回报的数字领域。
上文提及到,Chegg于2013年底挂牌上市的时候,新业务仅占当年收入的比例为21%。2013年,Chegg的收入为2.56亿,毛利率为31.5%,然而,EBITDA为负,无论GAAP还是non-GAAP。随着转型的推进,Chegg的实物教材的租赁收入不断下降,公司的总收入在2014年增长19%后开始出现下降。尽管毛利率上升,公司在2014、2015年的各项指标并没有太大的改变。这给公司的股价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公司2013年底的招股价约11.5美元左右,到了2016年年初,公司的股价跌至最低近3美元。
其实,2015年四季度是一个重大转折。但是,对于一家小市值的公司来说,当收入出现同比近20%下降的时候,市场并没有给予太多思考,仅仅凭借top-line的下降而给予了惩罚。从2014年开始,Chegg和Ingram达成合作,并于2015年5月达成重大合作。Chegg的教材租赁业务的教材采购、配送等所有后台都由Ingram负责,Chegg仅负责前端业务,并收取20%的中介费。这一举措是Chegg业务转型的里程碑事件,标志着Chegg彻底退出原来的教材租赁业务。正是这一举措的实施,2015财年调整后的EBITDA首次为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