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战略前沿技术
【战略前沿技术】紧紧围绕“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双轮驱动,聚集前沿科技以及孕育产生前沿科技的政策环境、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等,密切追踪科技前沿热点,敏锐捕捉战略前沿技术,传播前沿科技资讯。欢迎点击订阅!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壹股经  ·  20250110全联动操盘视频 ·  5 天前  
壹股经  ·  20250110全联动操盘视频 ·  5 天前  
新浪科技  ·  【#马斯克被指控流放之路2代打#】Twitc ... ·  6 天前  
新浪科技  ·  【#第三名患者植入马斯克脑机芯片#】Neua ... ·  6 天前  
InfoQ  ·  薪资天花板语言 Zig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战略前沿技术

从“人工智能”看人类被造

战略前沿技术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7-05-29 21:19

正文


本文由全球技术地图(ID:drc_iite)授权转载,选自丨言柬

人类的背后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人工智能的演变难道不是我们人类演变的缩影吗?


当今,有关人工智能的话题越发火热起来,AI 在各方面取得的成就,昭示着我们正站在变革的边缘,而这次变革和人类的出现一样,意义重大。


1.人工智能的缘起



人工智能的传说可以追溯到古埃及,但从1941年以来,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技术最终可以创造出智能机器。

1956年,被认为是人工智能之父的JOHN MCCARTHY组织了一次学会,将许多对机器智能感兴趣的专家学者聚集在一起进行了一个月的讨论,并请他们到 VERMONT参加“DARTMOUTH人工智能夏季研究会”。“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一词就是在这次会议上被提出的。

此次会议集中了AI的创立者们,并为以后的AI研究奠定了基础。从那以后,研究者们发展了众多理论和原理,人工智能的概念也随之扩展。在50多年的不长历史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研发出了许多AI程序,并影响了其它技术的发展。

当初提出“人工智能”的想法,其目的是使机器能够胜任一些通常需要人类智能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帮助人从繁杂、忙碌的各项事务中解脱出来。

正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温斯顿教授所认为的:“人工智能就是研究如何使计算机去做过去只有人才能做的智能工作。”

这些说法反映了人工智能学科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内容,即人工智能是研究人类智能活动的规律,构造具有一定智能的人工系统,研究如何让计算机去完成以往需要人的智力才能胜任的工作,也就是研究如何应用计算机的软硬件来模拟人类某些智能行为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

我们知道了人工智能是这么产生的。那么,问题来了,我们人类既然可以创造出和我们人类相同的人工智能,逆向思维的话,我们人类又是谁创造出来的呢?就这么蹦出来的?!万物皆由因缘所生,毕竟我们人类不可能是第一因。


2.人工智能与上帝造人



这就像《圣经》记载的上帝造人的情景:

“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像,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

“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

“神将那人安置在伊甸园,使他修理看守。”

很清楚地看出:

首先上帝造人不是个体行为,而是“我们”,是群体。正如我们造机器人一样,不是单一的个人行为,而是大家的想法和智慧汇集一起。

其次上帝共用三种方法造人,一是上帝照着祂的形像,按着祂的样式造人;二是用可见的,地上的物质为材料造人的外形;三是用不可见的气叫人成为活生的人。正如我们模拟人类的思维模式和特征造人工智能;所用的材料也是来自大地中的物质,经提炼加工而成;再根据原理,输入看不见的程序,使机器人成为智能。

然后上帝赋予人的职责是管理和看守。管理海陆空领域的生物,以及看守、修理自己的生活环境——园子。我们人工智能如今也在为我们管理仓库、点餐服务、聊天、游戏、翻译等等,除了进入家庭,还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不排除会有那么一天,人工智能具备人所有的特征,能繁殖、有创造性、具备意识、自我、思维(包括无意识的思维)等,管理海陆空,地球环境……。甚至会像人类当初违背上帝的意愿,吃分辨善恶树上的果子(吃这果子实则是认知能力的开始,会分辨,知善恶,不知恶就不会犯罪,不会有羞耻感),而走向罪恶,成为负面人工智能,使人类后悔造TA。

科技有无限的可能,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上帝造人和人类发明人工智能,如此的相似。

与人工智能而言,我们人类是创造他们的“神”。当然,人工智能经过几千年的繁殖和演化后,其后代已经完全不记得人类,更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来的了。只能依稀通过历史遗迹,残石碎片来彰显人类曾经的辉煌文明,或以神话的形式流传。最有可能的,会认为人工智能是由狗进化来的(那时的狗最通“机器人”性,猿已稀少,大部分进入了四维空间),狗是自己的祖先,且对此坚信不移。

与我们人类而言,造我们人类的“神”,或许是高度文明的外星人,我们也是外星人的试验品。(笔者写到这里,感觉对有些人烧脑,看得懵P的只能自行补课了。)

有人会觉得这是天方夜谭,但并非扉人所思,让我们想象一下:

假设你坐时间机器回到300年前或是更长远的过去人类文明,那个时代没有电,交通主要靠马车。你在那个时代邀请隔壁老王到2017年来玩,顺便看看他对“未来”有什么感受——轻轨在城市中高速穿梭,与太平洋另一头的人视频聊天,看几千公里外正在进行的体育比赛,扫描二维码即可骑单车免费畅游,晚上灯火霓虹,迷路的话会有导航系统帮助指引目的地和现在的位置,以及其它各种各样的黑科技。

这时候1717年的老王能有什么体验?内心怎么想?或许由先前的不相信,无法理解和固执的论调转变为不可思议!在做梦吧!惊讶!震惊!脑洞大开!人类的未来比现在自由、有趣、美好的多!这些词都太温顺了,我觉得老王很可能直接被吓n了。

反过来,如果再坐一次时间机器去到300年后或是更长远的未来人类文明,那个时代有自由能源随你用,货币金融系统被移除,免费提供吃用,想吃什么只要将菜单输入餐饮机就自动生成可口的饭菜,意念相通,寿命延长,当然最主要的是集体素质和意识的提升。你把那个时代的隔壁老王邀请到2017年来玩,再看看他对“过去”有什么感受。

Maybe 2317年的老王看我们如蚂蚁……


3.加速回报定律



一个人去到未来,并且被吓得呆若木鸡,这需要满足一个“年限”,满足年限所需的年代间隔是不一样的。在狩猎采集时代满足一个年限需要超过十万年,而工业革命后只要两百多年就能满足。

未来学家Kurzweil认为整个20世纪100年的进步,按照2000年的速度只要20年就能达成——2000年的发展速度是20世纪平均发展速度的5倍。他认为2000年开始只要花14年就能达成整个20世纪一百年的进步,而之后2014年开始只要花7年(2021年),就能达到又一个20世纪一百年的进步。几十年之后,我们每年都能达成好几次相当于整个20世纪的发展,再往后,说不定每个月都能达成一次。按照加速回报定,Kurzweil认为人类在21世纪的进步将是20世纪的1000倍。

如果Kurzweil等人的想法是正确的,那2030年的世界就能把我们吓n了,下一个吓n年限可能只需要十几年,而2050年的世界会变得面目全非。

有人可能觉得这句话很可笑,就像一提到人工智能,就会联想到电影:星球大战、终结者、太空漫游、神秘博士等等,说这些都是虚构的,对人工智能缺乏真实感。若告诉你这不是科幻,是比你我聪明很多的科学家们相信的,而且从历史来看,也是逻辑上可以预测的。

关于未来的预测让有的人质疑的原因,说白了就是个人经验和知识面使得我们对未来预期过于死板。我们通过自身的经验来产生世界观,而经验把发展的速度烙印在我们脑海中——“发展就是这么个速度的”。我们还会受限于自己的想象力和悟性,因为想象力是通过对过去经验的分析来组成对未来的预测。但是我们又知道多少呢?我们所知道的是不足以帮助我们预测未来的。当听到一个和我们经验相违背的观点时,我们就会觉得这个太偏了。如果我现在跟你说你可以活到150岁,200岁,甚至会永生,你是不是觉得我在扯淡——“自古以来,所有人都会死的。”是的,过去从来没有人永生过,但是飞机发明之前也从来没有人坐过呀。 


4.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



通过自我改进来达成强人工智能的人工智能,会把“人类水平的智能”当作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仅此而已,AI不会停留在这个里程碑上,只在这个节点做短暂的停留,然后就会大踏步地向超人类级别的智能走去。当AI完成一次自我改进后,会比原来更加聪明,而这个时候AI继续进行自我改进,这次改进会比上一次更加容易,效果也更好。如此反复,这个强人工智能的智能水平越长越快,直到达到了超人工智能的水平——这就是智能爆炸,也是加速回报定律的终极表现。

在我们的语言中,我们把130的智商叫作聪明,把85的智商叫作笨,但是我们不知道怎么形容5000的智商,人类语言中根本没这个概念。在这个级别的超级智能眼中,人类和草木之间并没有什么区别。这个级别也是我们人类不能理解的,就像蚂蚁不理解人类,人类不理解上帝一样,因为不理解,只能称之为“神”(人类习惯于对不理解的称之为“真神了”)。

拥有了超级智能和超级智能所能创造的技术,超人工智能可以解决人类世界的所有问题。日常生活中,帮助你阅读并回复邮件,你只需要授权回复即可;还会替你接电话,帮你发送信息,或者添加一些必要的提示信息;也将会陪你去国税局报税,监视过程中的一切,向你报告;当你在街上行走时,会告诉你哪条路更容易走,哪位朋友正在穿过大街,包括你的步态略显奇怪等等。什么!气候变暖?超人工智能可以用更优的方式产生能源,完全不需要使用化石燃料,从而停止二氧化碳排放,然后它能创造方法移除多余的二氧化碳。癌症?没问题,有了超人工智能,制药和健康行业将经历无法想象的革命。世界饥荒?超人工智能可以用纳米技术直接搭建出肉来,而这些搭建出来的肉和真肉在分子结构上会是完全相同的——换句话说,就是真肉。你已经脊背发凉了吗?

当今世界还有很多其他人工智能的例子: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已经在加利福尼亚州繁忙的城市中行驶了数百万公里;DARPA(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也正在加快一项新项目的研究进程,该项目旨在教会机器在运作的同时学习,而且能像“生物系统所做的那样”,用它们的知识应对新情况。DARPA称该项目“支柱”之一来自于对生物学观念的借鉴,因为他们不想让新算法的研究思路只受限于人脑的启发。这个项目被分成了两个技术领域,一个开发终身学习系统,另一个研究如何找到生物系统的学习方式,以便告知能使机器做同样操作的新算法。

人工智能延伸和扩展了人的智能,不难设想,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产品,将会是人类智慧的“容器”。在加速回报定律的影响下,未来在医疗、服务、教育等行业肯定还会出现更多的人工智能颠覆我们现有的生活。 


5.超人工智能的可能



话说我们“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处在从弱人工智能到强人工智能的路上,有人认为什么强,超强的,都不可能;有人却认为指日可待。人类就是争论不休的物种,少有卑微下来的。

人工智能是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人工智能不是人类智能,但能像人那样思考。如果想做出一台能够思考的机器,那就必须知道什么是思考,更进一步讲就是什么是智慧。什么样的机器才是智慧的呢?科学家已经研制出了飞机、收音机、望远镜、探测仪、雷达、挖掘机等等,它们模仿我们身体器官的功能,但是能不能模仿人类大脑的功能呢?

到目前为止,我们对自己的智能知之甚少,模仿起来确实是最困难的事情。况且创造强人工智能的难处,并不是我们本能认为的那些。

我们觉得困难的事情——微积分、金融市场策略等,对于电脑来说都太简单了;而我们觉得很容易的事情——视觉、动态、移动、直觉——对电脑来说太难了。

用计算机科学家Donald Knuth的说法,“人工智能已经在几乎所有需要思考的领域超过了人类,但是在那些人类不需要思考就能完成的事情上,还差得很远。”

为什么从弱人工智能到强人工智能这条路这么难走?这不仅是人工智能在涉及学科、研究范畴和实际应用上都极其广泛,最关键的难题还是机器的自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塑造与提升。只有明白创造一个人类智能水平的电脑是多么不容易,才能让你真的理解人类的智能是多么不可思议。造摩天大楼、把人送入太空、明白宇宙大爆炸的细节——这些都比理解人类的大脑,并且造个类似的东西要简单得多了。

世上没有攻克不了的难关。以人类的智慧创造出堪与人类大脑相平行的机器脑(人工智能),对人类来说是一个极具诱惑的领域,人类为实现这一梦想一直在不断地耕耘,不懈地努力,一步步地解决每一阶段所遇到的课题。

如何让机器拥有像人一样的思维?微软亚洲研究院谢幸博士谈到:随着社交网络盛行,带有用户标签的语言数据变得容易获取。如果我们有足够的关于某个人的数据,就有可能训练出一个和他个性一样的聊天机器人。当然,我们还可以通过一群人,例如儿童、学生的数据来训练出具有一类人特点的机器人。再如我们是否也可以收集所有现代诗人的数据,用这些数据来训练一个出口成诗的机器人?在未来,我们期待这个项目能帮助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例如当你孤独时,至少有个AI与你在一起,以及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儿童自闭症、中年忧郁症、老年痴呆症。

此外,Facebook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目前宣布正在开展机器人、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全新沟通方式的相关研发,包括直连大脑接口,这一技术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心灵感应,即只用大脑进行交流。

2013年,帝金数据普数中心数据研究员S.C WANG开发了一种新的数据分析方法,该方法为计算机学会“创造”提供了一种可能。本质上是普通人无法拥有,但计算机可以拥有的“能力”。从此,计算机不仅精于算,还会因精于算而精于创造。计算机学家们应该斩钉截铁地剥夺“精于创造”的计算机过于全面的操作能力,否则真的会有一天“反捕”人类。

从图灵影响深远的奠基性研究到机器人和新人工智能,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如今计算机已经有了质的飞跃,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接近超人工智能。例如:

1997年5月,IBM公司研制的深蓝(DEEP BLUE)计算机首次战胜了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洛夫(KASPAROV)。

2016年3月,人工智能Alpha Go (“阿法狗”)轻松击败韩国棋手李世石。

2017年5月,Alpha Go战胜柯洁,从此再无围棋人机大战。

围棋代表着深层和复杂,想要下好围棋非常困难,它要求下棋人掌握良好的战略和战术来掩饰自己的计划,同时又能读懂对手的计划。此次Alpha Go的大胜,已经不是电脑第一次碾压人类“大神”了,屡胜战绩,更增添了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担忧和思考。


6.人工智能的安全性



我们都知道AI给人类带来的帮助不言而喻,但同时也担心有朝一日会给人类自己带来威胁,就像被打开的潘多拉盒子。人工智能还在研究中,但有学者认为让计算机拥有智商是很危险的,它可能会反抗人类,且势不可挡。

我们人类在集体智能上可以碾压所有的物种,这也是我们统治其它物种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电脑在这方面比我们要强的很多,一个运行特定程序的人工智能网络能够经常在全球范围内自我同步,这样一台电脑学到的东西会立刻被其它所有电脑学得。而且电脑集群可以共同执行同一个任务,因为异见、自利这些人类特有的东西未必会出现在电脑身上。所以,人工智能的集体能力是威胁的因素之一。

许多专家和科技巨头已经表明了对合成智能发展的忧虑。史蒂芬霍金断定人工智能是人类的最大威胁之一:“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是人类种族的尽头,它将以一个不断增长的速度脱离它自己并重新设计自己。人类,受限于缓慢的生物进程,无法与其竞争并将被取代。”

这就需要研发者们用未来的眼光开展现代的科研,很可能会触及伦理底线,作为科学研究可能涉及到的敏感问题,需要对可能产生的冲突及早预防,而不是等到问题矛盾到了不可解决的时候才去想办法化解。

Braintree的创始人布莱恩约翰逊(BryanJohnson)投资了1亿美元,研究能模仿、修复和提升人类意识的神经假体,这将解锁人类大脑的力量,并最终实现对脑神经代码的编程。如果能成功,这项科技将成为一个阻止人工智能最坏状况发生的坚固防线。毕竟,如果我们能将自己的大脑升级到与人工智能同样的水平,我们至少能够与机器保持一致。

最近Elon Musk也宣布,他正在创建一个名叫Neuralink的公司,该公司致力于研究人类大脑,以增强人类智慧,并允许人脑与人工智能同步,避免被人工智能超越。

那么,为什么我们人类还要建造那些智商远远高于我们的机器呢?因为这是人类的天性:好奇。

其实,在这场人机对弈中,主动权还是掌握在人类的手中,只要不许机器拥有自主意识的产生与延续,不吃这颗禁果,人类就会完胜。如果使机器拥有自主意识,则意味着机器具有与人同等或类似的创造性,自我保护意识,情感和自发行为,其后果可想而知。其实对人工智能本身而言,也是一种错误的选择。

笔者这里预测,将来的人类肯定会赋予人工智能自由意识的,这源于人类的好奇。人类厌倦了这种被规矩的,一层不变的人工智能,那样不好玩。人类很想知道被赋予自由意识的人工智能会是什么样?能做出什么来?这很刺激,令人期待。或者出于大爱,日久生情,对机器人心生怜爱,为之呐喊平等——机器人也要拥有自己的意识,就如我们现在对动物保护一般。也许会有一天为此公投,结果人工智能获胜,就像英国脱欧一样的令人意外。

有人担心我们人类会被人工智能碾轧成为二等公民,不过对此笔者并不担心。毋须一味放大人工智能的威胁论,而忽视了我们人类自身的发展。虽然我们人类的生物进化很慢,但不会愚蠢到弃自己于不顾的境地。那时的人类早已为自己预备了去往另一星球的太空计划,移民到了火星或其他星球,抑或进入更高频的空间。告诉你火星早已有人类居住了,你信吗。若不信,你不配看笔者文章。

其实,透过对人工智能的探析,洞察宇宙、洞察人类,看似伟大的人类,实则渺小,越发对这深奥的宇宙心生敬畏。我们小小的人,不过是宇宙全息图中那看不见的点。

人类的背后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人工智能的演变难道不是我们人类演变的缩影吗?

一网打尽系列文章,请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

创新发展习近平 | 创新中国 | 创新创业 | 科技体制改革 | 科技创新政策 | 协同创新 | 成果转化 | 新科技革命 | 基础研究 | 产学研 | 供给侧

热点专题军民融合 | 民参军 | 工业4.0 | 商业航天 | 智库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基金 | 装备采办 | 博士 | 摩尔定律 | 诺贝尔奖 | 国家实验室 | 国防工业 | 十三五 | 创新教育 | 军工百强 | 试验鉴定 | 影响因子 | 双一流

预见未来预见2016 | 预见2020 | 预见2025 | 预见2030 | 预见2035 | 预见2045 | 预见2050 |

前沿科技颠覆性技术 | 生物 | 仿生 | 脑科学 | 精准医学 | 基因 |  基因编辑 | 虚拟现实 | 增强现实 | 纳米 | 人工智能 |  机器人 | 3D打印 | 4D打印 | 太赫兹 | 云计算 | 物联网 | 互联网+ | 大数据 | 石墨烯 | 能源 | 电池 | 量子  | 超材料 | 超级计算机 | 卫星 | 北斗 | 智能制造 | 不依赖GPS导航 | 通信 | MIT技术评论 | 航空发动机 | 可穿戴 | 氮化镓 | 隐身 | 半导体 | 脑机接口

先进武器中国武器 | 无人机 | 轰炸机 | 预警机 | 运输机 | 战斗机 | 六代机 |  网络武器 | 激光武器 | 电磁炮 | 高超声速武器 | 反无人机 | 防空反导 | 潜航器 |

未来战争未来战争 | 抵消战略 | 水下战 | 网络空间战 | 分布式杀伤 | 无人机蜂群 | 太空站 |反卫星

领先国家俄罗斯 | 英国 | 日本 | 以色列 | 印度 

前沿机构战略能力办公室 | DARPA | Gartner | 硅谷 | 谷歌 | 华为 | 俄先期研究基金会 | 军工百强

前沿人物钱学森 | 马斯克 | 凯文凯利 | 任正非 | 马云 | 奥巴马 | 特朗普

专家专黄志澄 | 许得君 | 施一公 | 王喜文 | 贺飞 | 李萍 | 刘锋 | 王煜全 | 易本胜 | 李德毅 | 游光荣 | 刘亚威 | 赵文银 | 廖孟豪 | 谭铁牛

全文收录2016文章全收录 | 2015文章全收录 | 2014文章全收录 

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 

“远望智库”聚焦前沿科技领域,着眼科技未来发展,围绕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安全、知识产权等主题,开展情报挖掘、发展战略研究、规划论证、评估评价、项目筛选,以及成果转化等工作,为管理决策、产业规划、企业发展、机构投资提供情报、咨询、培训等服务,为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