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欧商业评论
“思维力成就决策力”,《中欧商业评论》依托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强大的资源优势,以最深入和前瞻性的触角,透析瞬息万变的商业世界,为中国企业提供最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案,并提升中国商业精英的思维力、决策力、领导力,被誉为 “商业决策必读物“。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FT中文网  ·  中国必须反击即将来临的特朗普关税 ·  12 小时前  
铝途  ·  93年女孩成400亿光伏巨头掌门 ·  昨天  
商业洞察  ·  中国人内卷,韩国人怎么先哭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欧商业评论

王健林作息表里健身排第一,你有什么理由不运动?

中欧商业评论  · 公众号  · 商业  · 2016-12-09 12:04

正文


编者按

前几天,朋友圈被王健林的一日作息表刷屏,不知道细心的你有没有注意到首富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健身。行程虽然密密麻麻,但天天都不一样,而健身很可能是王健林每日的必选动作。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运动那么好,你为什么说不?

文 / 郑新德 本刊编辑总监


你每天有至少30分钟的中等强度的运动吗?每周是否有至少150分钟的适当的体育锻炼?


在科幻世界的未来人类假想中,有一种看法是人类的大脑将越来越发达,而四肢则会萎缩。英国小说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erbert George Wells)深受赫胥黎进化论思想的影响,他在科幻小说《百万年的人》中表示,未来人类会越来越依赖科技和大脑,对身体的依赖却越来越少,“用进废退”,我们的肌体就会萎缩。


运动的悖论


未来人类真的会越进化越异化,甚至灵与肉分离吗?这个还不得而知,但随着人类对科技依赖程度的加深,我们越来越疏于运动却是个不争的事实。《柳叶刀》杂志的调查表明,全球1/3的成年人运动量不足。现代人久坐不动的生活习惯导致的死亡人数几乎与吸烟致死的人数相同,在2008年全球5700万死亡人口中,6%-10%的死者要归因于运动量不足和久坐不动的毛病。


印象中美国是世界上最喜欢运动的国家之一,但美国国家癌症研究院追踪美国人的日常运动量后,其结论也是惊人的:仅42%的6-11岁儿童的每日运动量达到或者超过了每天30分钟运动的“及格线”,而随着年龄的增加,这一比例骤降——青少年中,只有不足10%的人每天运动超过30分钟;20-59岁成人中,更是仅有3.5%平均每天运动超过30分钟。仅以美国为例,缺乏足够的运动使得医疗体系每年付出超过5070亿美元的代价,而每年仍然有超过25000例死亡要归咎于缺乏运动。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成人每天有超过1/3的时间在职场,经年累月的工作压力、外食及缺乏运动,都会对员工产生负面的影响。而研究表明,运动能减少压力、提高员工的产能、降低请病假天数及医疗费用。


管理大师德鲁克曾经借鉴体育比赛告诉企业界,团队有3种模式:棒球队、足球队和网球双打组合。事实上,企业促进员工运动,也有助于团队精神和组织凝聚力的培养,促进职场合作行为,从而帮助企业发展。


运动的好处甚至在组织管理领域掀起了一个新显学:许多企业致力于投资员工健康促进计划。而促进企业员工运动的应用如 Yomp、Global Corporate Challenge、Keas、GetHealth、MaxwellHealth等B2B创业公司也已经深受资本青睐,快速成长进行中。


为什么我们运动不起来?


许多不运动不锻炼的人们的托辞是“没有时间”,而企业和HR人士在促进员工运动时也很挠头,他们感觉无法调动员工的充分参与,让员工形成持续运动的锻炼习惯更是奢谈,因而显得员工健康促进计划的投入产出比不足。


>>>

越进化越怠惰


其实,作为进化的人类,我们在运动方面越来越疏懒甚至于讨厌运动是情有可原的。根据进化生物学家Daniel Lieberman的研究,不运动或尽量少运动,是深植于我们进化本能的一种行为。


人类的进化史是一个人类适应环境的故事。科学证据显示,人类祖先起源于东非大地。在生存竞争异常激烈的稀树大草原上,食物有限,人类祖先除了采集野果果腹之外,必须锻炼出长途追杀猎物的本领。他们不偷袭、不隐蔽,也不设陷阱,就是死追猎物,直追到猎物口吐白沫,倒地不起。这种长途追杀的办法很笨,却是必需的,因为人类祖先没有狮子那般的高效猎杀本领。


在这样食物稀缺的环境里,捕猎马拉松之余,人类祖先就会尽可能的休息以保存能量,没事就去走两步和跑跑跳跳其实是不利于生存和繁衍的。也就是说,在运动和休息的拉锯中,运动作为获取食物的一种手段,对人类先祖来说是无从选择的行为,而休息则是进化中增加生存机会的本能行为。所以“不要运动啊”也许就是进化机制潜伏在我们身体里的呐喊,这也是为什么很难劝说人们去锻炼的原因。




>>>

缺乏自信 


虽然没有了生存压力的刺激,我们有越来越怠惰的倾向,但对于理性的现代人类来说,知道运动的种种好处却仍然疏于锻炼,更关键的一个主观原因是对运动的信心不足。


想象一下,你第一次去参加瑜伽课程,毫无基础,看着满屋的人们轻松地做着各种拉伸、弯曲的动作,而你甚至对这些动作的名称都一无所知,僵硬的身体完全跟不上趟,这时候的你是不是会想要夺门而逃?


相反,如果你对运动已经很在行,就像那些运动达人一样,那么此时你不仅可以在运动中享受到乐趣,也更容易去探索新的运动项目,并更可能形成持续锻炼的习惯。


正因为对运动的信心不足,人们或者感觉自己在运动中会窘态百出,或者担心自己的运动能力不足,感受不到运动的乐趣,也就能搬出“没有时间”“没有运动基因”等借口。


事实上,Daniel Lieberman指出,人们花在体育锻炼上的时间并非浪费,而是肯定会有所回馈的。无数的研究表明,人们参与体育活动越多,他们的注意力就越集中,记忆力也越好,工作效率也会更高。


至于“运动基因”,每个人的体质肯定有遗传的影响因素,但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和锻炼,即使一个完全没有运动天赋的人,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弥补。


刺激运动的有效途径


生活中的一些意外可能会提升自主运动的内驱力,比如因为失恋而去健身,因为身边的亲朋好友突然离世刺激到生命意义的思考而去锻炼等等。对于大多数内驱力不足的人而言,则可以循序渐进,积小成大。


虽然从进化的角度看人类天生讨厌运动,但运动可以带来亢奋感、刺激创造力,也是进化保留给我们的礼物,当我们跨越运动初期的不适感后,就能逐渐体会到运动带给生活和工作的积极效应,甚至可能会因此运动成瘾。


>>>

提升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行为的自信程度,或者说,它是一种特殊情境下的自信心。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人类运动学和社区健康教授Edward McAuley指出:自我效能的概念可以应用于你能想到的每一个健康行为,它是让我们穿越每一天,穿越每个艰难时刻的真正重要的因素。自我效能感更高的人,更愿意接受更高挑战性的任务,也更能努力工作并持之以恒,即使要面对早期的失败。


所谓“熟能生巧”,自信心是建立在成功的基础上的,提高自我效能最可靠的方法,就是在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中,反复体验成功。对于害怕运动的人们来说,体验运动可以从很小的地方切入,比如每天攀爬楼梯/台阶30分钟,或者每天散步至少30分钟。最关键的是要先动起来,而一旦真的投入到哪怕很小的运动中去,并持续体验小小的成功后,正向循环就能运转起来。

 


>>>

让运动更有趣 


通过运动App记录运动、边运动边听音乐、从跑步机切换到户外去跑步等都可以让你的运动更有趣。


团体性的、社交性的运动也可以让运动更有趣,也更容易使参与的人们得到沉浸体验。研究显示,如果你的配偶在锻炼,那么你也会投入运动的几率会提升五倍。作为社交动物,如果你和朋友一起运动,那么你的锻炼计划也更容易坚持下去。


哈佛大学健康服务中心(HUHS)对本科生的一项调查表明,非团队运动员的学生很少有足够的运动,而且四分之一是久坐不动的。同样的调查也显示,学生自身的健康和幸福感和他们报告的锻炼量密切相关,那些抑郁和焦虑越严重的人运动量最少,而那些最快乐的学生,其运动量也是最多的。


现实中很多企业的员工健康促进计划效果不彰,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就是不够有趣、不够社交化、多样化。比如,局限于室内运动。事实上,相比室内运动,室外活动可以降低参与者的紧张、焦虑和愤怒等情绪,更能促发员工的参与感,让他们感觉更富有能量,体验感也更强。从电子世界和工作场所中抽离出来,进入到自然世界去远眺、去呼吸、去聆听,可以让参与者体验到自然界的奇妙疗愈作用。

  

>>>

设计奖赏机制


台湾有一家企业,不但领导者身体力行酷爱马拉松,还鼓励员工投入运动。公司出台了一个“5铁”奖励法,员工只要在5年内完成登玉山、自行车环台、全程马拉松、泳渡日月潭、铁人三项等5项赛事,就可获得5万台币的奖金,而且是每完成1铁,就可以马上获得1万台币,甚至去年台中的全程马拉松挑战性高,奖金还提高到2万台币。


该公司一名女员工说,之前经常感觉找不出时间运动,但自从公司带头运动后,除了产假无法参加马拉松外,她拉着老公一起参与单车环台、泳渡日月潭都拿到了奖金;他老公也因此加入公司的羽球社,养成了运动的习惯。


事实上,运动习惯的养成会增加员工投身运动的边际效用。不过,人们似乎总是系统性地低估了他们目前的行为对未来行为效用的影响,并对未来的效用大打折扣,因此,大多数人在良好习惯的养成方面总是投资不足。而企业的财务刺激,可以激发员工投身运动,既可以在客观上达到“强制”大家去运动的目的,也可以帮助员工培养出锻炼的好习惯。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