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HYPEBEAST
次世代生活态度
51好读  ›  专栏  ›  HYPEBEAST

从「锅炉房」到「潮潮音乐周」,合成器文化正大行其道?

HYPEBEAST  · 公众号  ·  · 2017-06-04 15:20

正文


5

月 21 日,在北京中心城区上演的一场国内先锋音乐节,潮潮音乐周落幕了,音乐节是鼎鼎大名的豆瓣主办的,仔细想来这其实是一件挺奇妙的事:草莓和迷笛音乐节已经做到了相当的规模,但是在国内文艺界——尤其是影视和音乐方面——相当有地位的豆瓣才刚刚蹚进这潭水。



相信只要是稍稍关注音乐的朋友在上个月一定多多少少看到过关于潮潮音乐周的资讯,为了把这第一炮打响主办方还是花了不少力气,而 HYPEBEAST 作为媒体朋友当然是很早就了解到了这次的演出阵容,说实话,第一眼看到名单的时候 90% 的名字我是不知道的,通过一个一个去做 research 之后才大约有了点数:这份名单里的人的共性是「先锋」,以玩电音为主,其他为辅,并且电音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氛围」或者「实验」类型,特点是「小众」及「黑暗」。



很遗憾笔者未能前往北京感受现场的气氛,但是通过朋友的评价和一些严肃媒体的报道,结果基本证实了我的猜测:与野外类型的音乐节不同,对于在糖果酒吧里举办的这个室内音乐节,观众的评价走向了两个极端,要么非常喜欢,要么非常反感。这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潮潮」这个名字起的的确到位,撇开官方的解释不谈,要能够欣赏这样类型的音乐,首先你得要潮,非常潮,如果你不够潮,对不起你也许会觉得自己听到了噪音;而除了不够潮的人群之外,另外一个不喜欢的人群主要是一些传统业内人士,他们不喜欢的原因概括来说是对「合成器文化」的保留态度。



好了,关于潮潮就说到这里为止,下面要耽误大家几分钟时间看一段视频:



视频中的内容来自于今年 3 月在 Boiler Room 里的一场电音表演,内容是传统非洲的舞蹈节奏与电音的结合。在这里,音乐本身究竟水准如何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来聊一聊 Boiler Room 我想才应该是正经事。2010 年,那是新媒体开始萌芽准备承前启后的时代,对于 Blaise Bellville 来说或许也可以称为后博客时代,他是一个音乐类博客的管理者,但同时,在各类型音乐快速发展的伦敦,他还有另外一个理想,就是建立一个没有规则和定律的平台,让艺术家们来自由表演,帮助他们生存的同时还能够起到宣传的作用。



Blaise Bellville 在 2014 年的一个采访中说:「我不是想要做一个 Club,也不是商业电台,我只是想要找一个地方每周二晚上请朋友们过来做做表演,并且利用网络传播出去。当时我面临两个问题,第一,要做什么类型的表演,现在网上最流行什么?第二,场地」,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他很快确定了,首先当时网上相当流行电音 Mixtape,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后来的 Boiler Room 一直是以电音 DJ 的现场为主要内容;另外,他和朋友在办公室附近找了一个老仓库,这个老仓库是一个废弃的 60 年代的锅炉房,于是顺理成章的,「锅炉房」亦即 Boiler Room 这个名字就被沿用了。



在采访中,Blaise Bellville 一直把「Underground」一词挂在嘴边,的确 Boiler Room 的卖点并不是表演者的大牌与否,他们卖的是「品味」,同时也能够帮助支持和展示最好的地下电子乐,而这里标志性的表演形式也很契合创始人的理念:DJ 不会站到一个高台上,而是与观众处于同一水平线,并且背对观众表演(现在有时也是身处人群中间,总之不是居高临下面对所有观众),如果你看过直播,会发现 DJ 本人永远是摄像头的焦点,他的一举一动都展示的非常清晰。这样的形式传达出一个非常明确的信息:在 Boiler Room,主角是音乐人而不是观众,与夜店不同,DJ 不负责炒热气氛。



如今,Boiler Room 已经成为了现象级的存在,从 UStream 到 YouTube,从声音直播到影像直播,它不再只是一个旧仓库,而是成为了一个品牌,根据英国卫报的数据,Boiler Room 在 YouTube 上已经直播了超过 35 亿分钟的表演,有超过 120万人订阅它们的频道,每次直播的在线观看人数都以十万记,全世界的电子音乐人都希望能在那里做现场,而事实上,这个锅炉房现在也的确不单存在于伦敦,而是满世界插旗,纽约、柏林、墨西哥、智利、俄罗斯、东京甚至北京和上海都出现过它的身影。

 

那么又究竟是怎样的音乐人才有资格去锅炉房呢?根据 Blaise Bellville 的说法,当下的音乐类型已经被细分为了无数个模块,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个都是小众,对于 Boiler Room 来说它要尽量的去涉及到每一个最小的模块,给予平等的机会,所以到了今天,每年都有上千个音乐人会以 Boiler Room 的名义表演。当然这种做法造成的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当某个音乐人的风格太过于「孤芳自赏」的时候,观众会感到无聊,现场会非常冷,并且这种尴尬的场景会被直播到全世界,对于这个事实,Blaise Bellville 是这样解释的:「是的,来我们这里演出的人大多是没法上音乐杂志封面的,因为他们没名气,是小众的,所以 Boiler Room 就更要给他们提供机会」,嗯,听起来似乎没什么问题。



以上所写的内容算是一个简要的介绍,说「简要」,却也用了差不多 1800 个字,非常感谢各位读到了这个地方,但无论是潮潮还是 Boiler Room,其中那些让人感到矛盾的事实哪怕再来个 1800 字恐怕也难以说清,所以倒不如提出问题,来跟各位讨论。

 

一方面,电子合成器是一种强大的工具,它突破了传统音乐的界限,有天赋的音乐人可以用它创造出天马行空的音乐世界来;另一方面,合成器并不是乐器,「准入门槛」相对较低,但真正能像 Aphex Twin 那样给人留下深刻映像的人确实不多。借鉴「当所有人都去玩股票的时候,离崩盘也就不远了」的定理,当「电子音乐人」们批量出现,满世界的演出让你目不暇接 ,它真的还能保证品味的质量吗?

 

但说到品味,又是谁有资格定义品味的高低呢?什么是「好」的品味,什么又是「坏」的品味呢?

 

能确定的只有一点:今后每一批将出现在豆瓣潮潮音乐周或是 Boiler Room 的阵容对大多数人来说都依旧会是一份陌生的名单,毕竟他们的数量实在太多、太多、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