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大会展览重点围绕核心技术、智能终端、应用赋能三大板块,聚焦大模型、算力、机器人、自动驾驶等重点领域,集中展示一批“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最新成果,首发一批备受瞩目的创新产品。
当前,“AI+”正真实地走进生产和生活,赋能千行百业。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丰富的智能应用场景与体验,都在向外界宣告:AI技术的产业化、商业化进程正加速推进。
在施耐德电气展台的玻璃橱窗内,一个打乱的魔方,在机械手的全自动协同下,6秒内成功还原。
在玻璃橱窗内,一个打乱的魔方,在周围六个机械手的全自动协同下,6秒内成功还原。视觉监测、算法、决策、驱动……看似简单的场景,实则是AI功能集大成的体现。
“产业发展不是为了AI而AI,而是随着原有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为了提升业务效率、运营优化、能效提升而引入一种工具。”施耐德电气展台工作人员说。企业今年展出的人工智能平台EcoStruxure AI引擎,通过提供经过验证的AI模型和场景案例,实现一站式AI模型构建、部署与运维。
“目前EcoStruxure AI引擎已应用于汽车、食品饮料、楼宇、数据中心等多个行业,平均每年可提升3%至5%的生产效率,并降低5%至10%的能耗。”比如,位于佛山的百威啤酒工厂,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价格较高的硅藻土过滤杂质。经AI算法分析,可节省约20%的原料成本。
在商汤科技展区,农业种植大模型应用服务平台展示出农业的新“智慧”。依托日日新大模型体系,商汤构建了面向农业生产的“地界”遥感大模型和种植大模型。
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前者具备全球领先的耕地地块识别、多分辨率作物分布识别、长势监测等解译分析能力,相较传统农业遥感的人工目视解译方式,它的解译效率可提升5至60倍。后者则融合大量专家经验和知识数据,可根据作物生长数据自动输出种植方案,指导自动化灌溉设施、无人智能农机、自动化温室设施实施种植作业,实现无人或少人农场的建设。
依托日日新大模型体系,商汤构建了面向农业生产的“地界”遥感大模型和种植大模型。
本次大会上,晶泰科技带来了XmartChem® 智能合成工作站的首秀。这是一款由晶泰科技独立自主开发的全流程高通量合成筛选工作站,能够打通合成实验的全过程,解放实验室人力,提高实验室效率。
“不同领域的实验也会有一些共性技术,像是化学、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的实验,在微观世界里有着共性特征。”晶泰科技展台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这一智能合成工作站的共性技术已经溢出到新材料、新能源、石油化工等领域。
XmartChem® 智能合成工作站。
一些“跨出去”的商业化成果已经落地。2024年6月,晶泰科技顺利交付给复旦大学化学系麻生明院士团队一台XmartChem® 智能合成工作站(手套箱工站),用于团队某催化剂的合成筛选研究;2023年7月,晶泰科技与研一签订战略合作,以AI和自动化实验赋能,共同推进新一代锂电池新材料的研发。
在一些用户更能直接触达的领域,AI也“无处不在”。
在阶跃星辰展区的一块大屏上,记者看到了一位“投资顾问”——由国泰君安联合界面财联社、阶跃星辰共同打造的君弘灵犀大模型。
这是业内首家千亿级参数多模态证券垂直类大模型,应用场景涵盖君弘智投、综合诊断、智能选股、热点资讯、多模态处理等十大功能,致力于解决传统模型在语义理解、多轮对话和答案丰富性上,存在的表现不佳、运营成本高、投资服务匹配度低等问题。
除了钱袋子,另一个“健康顾问”也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
科大讯飞这次带来了讯飞晓医App。它依托讯飞星火医疗大模型,通过智能识别和分析技术,实现症状自查、药物查询、饮食建议和报告解读等功能。
在该App中输入自己的症状,系统会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帮助用户判断可能的疾病类型。同时,应用新上线“个人数字健康空间”,根据电子病历、检查报告、体检报告等用户个性化资料,构建个人数字健康空间。
据工作人员介绍,讯飞晓医App已通过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多类权威认证,进一步保障健康数据的安全。目前能够覆盖1600种常见疾病、2800种常见药品、6000种常见检查检验,满足用户在看病前、用药时、检查后的核心场景健康需求。
应用赋能、智能终端方面的开花结果,离不开背后核心技术的发展。此次人工智能大会,核心技术也是主要展示的内容板块。
7月2日下午,记者看到展区北侧入口不远处,多台来自不同厂家的人形机器人正在紧张调试,准备以最好的状态迎接正式开展。这些新产品,便是技术升级的体现。
这些机器人中,包括达闼最新的双足机器人。在不远处的达闼机器人展台,几台人形机器人正与数字人共同翩翩起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过去一年,人形机器人技术层面取得了很大突破。这是为什么最近“具身智能”概念火了,也是为什么去年人工智能大会上,人形机器人大多是尝试性应用,今年不少已经落地,而且国内人形机器人厂商也越来越多。
“工信部去年发文说,要打造人形机器人‘大脑’和‘小脑’,其实就是人工智能大模型,以及本体控制系统。”该负责人表示,过去一年,算力有了支撑,大模型从单模态走向多模态,进步明显。而本体控制层面,达闼也优化了算法模型,改进了结构,使机器人抓取能力等各方面都有了提升。
目前,这些人形机器人不仅能跳舞,还能进养老院当“护工”,从事量体温、送药等简单工作。
“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是新贵,而大模型则是从去年火到了现在。本次人工智能大会上,商汤科技“商汤日日新5.5”、科大讯飞“讯飞星火大模型V4.0”、星环科技“基于AIPC的星环无涯大模型”等新一代模型将进行首发首秀。
这些大模型一代代升级的背后,正是企业核心技术的不断提升,也构成了产业应用不断落地的技术底座。
在科大讯飞展台,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了科大讯飞大模型在产业层面的各类落地应用,但随后话锋一转,说道:“产业应用加速落地,是因为星火大模型不断升级。”
去年人工智能大会上,科大讯飞展示的还是讯飞星火大模型V1.5,如今的V4.0,最大变化在于升级为多模态的复杂大模型。
“最早的大模型回答问题相对简单,有一些内容会重复,基本是网上摘抄整理,现在我们可以上传多个文件素材,包括文字、音频、视频、长图文等,然后给予它一个人设,让它做出更精确、个性化的回答。”负责调试大模型的工作人员说。
这位工作人员表示,正如这次科大讯飞展台的标语“更懂你的AI助手”,一年来,大模型更加懂用户了;在工作中,要使用大模型的场景更多了。
据悉,讯飞星火V4.0已能够全面对标GPT-4 Turbo,而且是完全自主可控的大模型。
核心能力提升的背后,也有算力的支持。2024年,科大讯飞联合华为,打造中国首个万卡国产算力平台“飞星一号”AI数据湖存储底座。而在业内,优质存储堪称大模型时代的“黄金门票”。
说到算力,今年芯片企业也没有缺席,在海飞科展台,记者看到今年企业也推出了一些新的应用,企业将最新的算力卡装到电脑主机中,制成AIPC(人工智能电脑),让普通人不用联网,也能训练自己的AI助手,而这背后,同样是核心技术的升级。
去年,海飞科带来的Compass C10算力卡,每秒可以执行128万亿次操作。今年海飞科带来Compass C20算力卡,算力提升为原来的两倍。
算力提升靠的是企业在技术架构上的创新,而这正是AIPC出现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