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iamsujie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个口号生来就是找喷的…… iamsujie,阿里8年产品经理,现在服务创业者,良仓孵化器创始合伙人,B12合伙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植物星球  ·  蜡梅树下有很多小蜡梅苗,你要认识一下不 ·  2 天前  
植物星球  ·  杜衡的叶子长这样,气味你很熟悉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iamsujie

当我们讨论“平台”,我们在说什么

iamsujie  · 公众号  ·  · 2020-11-18 15:15

正文

本文通过一些词语解释的方式进入这个话题,这些词,在各种资料里说法不尽相同,我加上自己的理解表达如下:

管道 vs 平台
管道是线性的业务模式,基本模式是上游原材料进来,"厂家"加工处理一下,卖给下游购买者,自工业革命时代起,大多数公司都是管道。
今天我们说的平台,通常是一个信息传递的网络,而追溯过往,人类已经创造过交通运输网来传递物质,电网来传递能源,它们有很多特性是类似的。
平台要连结至少两 边(加底色的词后面会解释) 的用户,处理好多种 网络效应 ,促进用户与 价值单元 互动 不断优化 过滤器 从而让多边的用户通过平台发生(广义的)交易。

价值单元
平台上,用户可交换的有价值的东西。比如抖音的短视频;ins上的一张照片;招聘平台上的一份简历、一个职位;电商平台里的一个商品。价值单元可以在平台内流动,也可以体外循环(是一种很重要的拉新促活手段,如把拼多多的待拼商品发到微信里)。

互动与流动性
用户发起的,与价值单元的互动行为,这种行为需要是可持续的。比如美团上的点餐、滴滴上的叫车、抖音里点小红心、B站上一键三连。
我们可以借用金融行业里“流动性”的概念来衡量互动行为(也是一种广义的交易)的多少,这是平台早期的关键成功指标,比如闲鱼,早期有一个指标是关于"卖家发布商品后, 特定时间内 被询盘的比例 "。

平台的边
边,即某一种相似的用户群体。平台的某些参与者是否为边,牵涉到平台的开放/封闭程度,如果封闭到一定程度,则不被视为一边,而被视为平台自身的一部分,或者叫供应商、战略合作伙伴。
简单的原则:只要平台与该群体的关系是通过“中立规则”被纳入生态圈——无论该审核体系多么严格——我们都可以称其为开放的“边”。
举例:iOS对比Android,iOS的硬件制造商不算一边,而Android的手机终端厂商算一边,iOS虽然对软件开发者的审核大大严格于Android,但也依然是一边。

开放 vs 封闭
顺着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开放或封闭各有利弊,它们不是非黑即白,而是一个连续的光谱,是在丰富度与质量之间的权衡。常见的做法是先倾向于封闭,自己给未来的参与者打样,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开放。

网络效应
可以从两个维度细分:正向 vs 负向, 同边 vs 跨边。
以上两两结合,可以有四种网络效应,即:正向同边网络效应、负向同边网络效应、正向跨边网络效应、负向跨边网络效应。
正向 同边网络效应 :即梅特卡夫效应,是一个供需同体的网络,比如典型的通用社交网络,每一个节点都会收发信息,既是信息的需求方,也是供给者,网络价值与节点数的平方成正比。
负向 同边网络效应 :同边的参与者存在竞争关系,如打车场景,太多的乘客会削弱每个乘客在网络中可以获得的价值。
正向 跨边网络效应 :也叫双边市场效应,通常有供需关系的双边,都有这个效应,如民宿平台,更多的民宿卖家可以给买家带来更多选择,更多的买家也会给卖家更多的成交机会。
负向 跨边网络效应 :一边的节点增多反而引起另一边的节点减少,如一个内容平台,过多的低匹配度内容可能引起读者的反感,从而转而选择一个少而精的内容平台。这个问题的出现,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过滤器不对头。

过滤器
顺着价值单元与用户匹配的话题,又有一个重要概念——过滤器。
等到平台每一边的用户数都足够多、价值单元也足够多以后,如何匹配具体的价值单元与具体的用户就变成了大问题。这时候,就需要加大过滤器的建设投入,整体而言,早期可以通过人工运营,比如小编推荐、垂直频道,后期一定是算法模型的天下,千人千面效率才足够高。

多归属
某一边的用户,同时使用多个平台的现象,叫做多归属。比如商家同时在淘宝、京东、拼多多开店,你同时装了美团、饿了么,就是多归属,具体什么领域更容易多归属,在下面讲“赢家通吃”的时候再说。
已有巨头希望该领域的多归属弱,而新进者肯定希望用户可以多归属。通常,一种用户的多归属现象强,补贴策略才有用,比如多年滴滴和快的多补贴大战。


被补贴者 vs 付费者
在平台的多边中,通常会有更想占便宜的,和愿意花钱的。
补贴谁?补贴对价格敏感(弹性大)的,单用户的服务边际成本低的,有正向同边网络效应的,多归属可能性高的(意味着用户切换成本低),收费困难的(如某平台一边是B一边是C,通常补贴C)。
如何切割出付费者?不一定是某一边全部付费,还可以切割得更细,比如游戏里,玩家中的“高级玩家”,内容平台里观众中的“不想看广告的观众”、招聘平台里求职者中的“急于找到工作的求职者”。
常见的变形玩法:用“未来”补贴“现在”。如明星选秀节目,现在的观众是被补贴者,免费看内容,主动参与了未来之星的"营销",这些观众中会有一部分人成为明星的粉丝,在未来付费。很多互联网产品,先补贴拉新,再“慢刀子割肉”也是类似,只是,你需要确认用户不会占了便宜就跑。

利润池
平台到底从哪里收钱?因为平台模式比管道模式涉及的用户生态更复杂,所以,经常能看到的情况是,某平台把某管道 的利润池直接打掉,即把管道中的付费者变成了平台的被补贴者,这样就构成了一个所谓的降维打击。
举例,传统杀毒软件厂家,把杀毒软件用户当做利润池,而360把杀毒软件用户当做被补贴者,可以免费用,然后让广告商成为付费者。
再例,单纯的共享单车公司,普通用户(骑行者)是利润池,是付费者,而对于美团来说,大平台把自然人的骑行者角色看做被补贴者,以此来拉新,赚LTV的钱。

补充几个非平台也可以有的效应。
头部效应 :成为某市场中的龙头,从而产生的各种优势,如消费者的说服难度降低(流量汇聚)、与各方谈判时的话语权提升。平台和过大的头部玩家关系通常都很微妙,比如快手与辛巴家族,于是,经常有类似“基尼系数”的指标来监控这事儿,一家店,得有老主顾,但客太大了也是会欺店的。
规模效应 :上量以后的边际成本递减,有供给端的规模效应,如原材料的集采(促成了工业时代的大公司),举例:当以汽锅鸡为主打菜的云海肴做大了以后,甚至自己开始养鸡。另一种是需求端的规模效应,如单客户服务成本的降低,典型如SaaS类产品,多一个客户的边际成本很低。
协同效应 :多样性的产品服务互相促进,从而产生了某种成本优势。举例,对于自营电商公司,之所以要扩品类,是因为在供应链侧,可以部分复用,在消费者端则可以“一鱼多吃”。但,这种多元化可能引起管理成本的上升、公司战略失去焦点,需要综合权衡。

冷启动
平台明显比管道难启动,这里有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记住这句话:平台初期的网络效应太小,这段时间必须给潜在用户提供一点“非网络效应的价值”,以引诱早期使用者进入。
举例,视频平台以简单易用的视频剪辑工具切入,先把一批视频生产者和视频内容抓在手里。
当然,新用户也可能对平台已有的网络效应感知较弱,这时候也需要给其他价值刺激,比如拼多多的百亿补贴。
当然,如知乎先搞定一批“大V”;如facebook先从哈佛、藤校的微市场切入;校内网的送鸡腿、春运事件营销;网课平台自己先养老师做供给(单边启动)……都是常见的冷启动方法。

多边平衡
平台启动以后,有一个多边平衡的问题,需要判断哪一边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影响力,平台方要从中平衡,就像和面,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平台的话语权其实来自某一边的话语权,比如出行平台可以和司机说“我们这里乘客多,而且都是有钱人”。失衡的话,可能会引发负向跨边网络效应,后面再说。

数据产能
平台大了以后,过滤器的进化就越来越重要。前面说过,过滤器的后期进化靠机器算法,于是,数据量的多少就很关键,而这个量又取决于用户和价值单元的互动行为的"流动性",所以,大量的用户、大量的较轻快的价值单元、高频次的各种互动,都是提升过滤器“饲料”产能的要素。仅从这个角度,抖音强于B站,短视频强于长视频,图片优于文字,单品优于店铺。

增长飞轮
所谓增长飞轮,可以理解为平台要素,即多个边+价值单元,的互相促进,你要设计一个正反馈闭环,亚马逊的例子很经典,就不说了。其中有个要点是——通过某个群体赚到的钱,有一部分必须回归到平台生态圈中让利给其他群体,所谓做大要靠“想清楚和谁分钱、找到共生者,把朋友弄得多多的”。
过程中要小心的是,如果出现负向网络效应,则飞轮可能越转越慢。举例,打车平台的多边平衡没做好,短时内司机太多了,则司机空载增多,司机倾向于提价来弥补空载损失(假设平台有这个机制),于是乘客需求减少,进一步导致司机空载增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