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
包饺子、蒸年糕,打灯笼、放鞭炮。”
还记得小时候的这首儿歌吗
那时候对“过年”的盼望很多很多
几乎是一年中最快乐的事情
头条菌真心觉得
小时候我们的春节那才叫
“过年”
现在充其量只能叫
“放假”
老早,几乎每个小孩子过年必有一套从里到外都必须是“擦刮里新”的衣裳。因为那时候一年买不了几件新衣服,就全指望过年的这身新行头。
衣服定是早早就买好放在衣柜里的,从买回家到大年初一穿那段时间真是特别难熬,趁大人不注意,总要溜进衣柜里,翻出来偷偷试穿过把瘾。
直到除夕晚上把它们搬出来放在床头,整整齐齐地从头到脚码好。
一觉醒来,以最快速度穿上所有新行头,那种满足感至今难忘。
而现在,
购置新衣已经成为我们的家常便饭,
想啥时候穿都可以,过年对新衣的期待也渐渐没有了,
那种纯真的快乐也随之消失了。
老早,过年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贴门神,有的自己写,有的买来贴,人们把自己的愿望都写在春联上,用春联来表达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还记得小时候的这种挂历吗?每年购置年货的时候,我们就在一旁当参谋挑挂历,上面几乎都是漂亮的阿姨,有空姐港姐文艺兵啥的,还有些是性感朦胧的泳装照。
现在,
很少有家庭门口再贴春联了,
有的嫌麻烦,
有的过年也回不了家……
老早,在家里吃一顿热热闹闹的年夜饭,绝对是春节里的重中之重。那一整天,妈妈都是围着厨房在转,小灶里炖着红烧肉,中锅里焖着猪蹄,大锅里煮着整鸡,整个房间都飘着肉味。我们这群小孩子就像小馋猫一样,在灶台边转来转去,赶都赶不走。
那个时候,上海人的居住条件不宽敞,但是“圆台面”这样东西几乎是家家必备。有时候,为了摆下一张圆台面,甚至要将家里平时睡觉的床都拆掉。但即便如此麻烦,为了一年一次的团圆饭,大家依然兴致高昂。
而现在,年夜饭已经从“家里忙”变成了“饭店忙”,
一些火爆的饭店甚至都要提前半年预定,年夜饭就真的变成了一顿饭,在服务员“你们的用餐时间到了”的催促中,就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了。
老早,春晚是最辉煌的娱乐盛典。吃完年夜饭,一家人就守在电视机前,生怕错过一个好看的节目。
那会儿的春晚,一年就这么一次,载歌载舞,说学逗唱,热闹极了。全家人一起开开心心地看到十二点,然后一起到院里伴着四周此起彼伏的爆竹声燃起新年的鞭炮,迎来新的一年。
头条菌还记得,那时候年纪小,从来就不能熬夜等到将春节联欢晚会看完,往往是看着看着就睡着了,醒过来的时候,主持人已经在倒数5、4、3、2、1……然后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就把电视声给淹没了。
而现在,很多人只顾着在春晚的时候
刷手机、抢红包,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热闹了。
老早,
春节期间的聚会,就是我们一群“小鬼头”的疯玩疯闹,最好玩的当然是放鞭炮,这些小时候玩过的
“炮仗”,你还记得吗?
那会过年期间,路边总会有一个卖鞭炮的小摊子,几个孩子凑凑身上的钱,买些小鞭炮和花炮,就够玩上一下午了。
小伙伴们成群结队,走一路放一路,脸上都绽放着幸福甜蜜的笑容,清脆的炮仗声,永远留在童年的记忆里。
而现在,烟花爆竹是不好放了的,小孩子也没有那么好打发了,都要玩手机或者平板电脑游戏了。
看着孩子们,越来越被这些数码产品“绑架”,你心里是什么滋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