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from Internet
本文是针对论文《向婚姻过渡的过程中的优越感轨迹(Trajectories of perceived superiority across the transition to marriage)》的一篇论文解析,该论文于2019年12月发表于《社会心理学(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杂志上。该研究作者包括Miriam Parise, Silvia Donato, Ariela Francesca Pagani, Anna Bertoni, Raffaella Iafrate 和 Dominik Schoebi。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长期的令人满意的亲密关系可促进伴侣幸福健康、儿童适应、阻止犯罪,甚至可促进社会规范的一致性。然而,对伴侣来说,维持一段满意的关系并不容易,面临着诸多挑战。在美国,近一半的婚姻以离异或分居结束,在欧洲也呈现出同样的趋势。因此,对于社会学家、研究亲密关系学者来说,研究夫妻如何随着时间推移维持一个积极的、满足的关系是一个重要课题。
感知优越感,即认为自己的伴侣关系比别人的好,是维系关系的关键机制。
在大多数夫妻生命周期的关键时刻——步入婚姻的过渡期中,感知优越感是否会发生变化,如何变化,人们知之甚少。
本文通过一项纵向研究,调查向婚姻过渡的过程中感知优越感的变化轨迹。研究结果指出了感知优势感的功能价值,它作为一种策略来应对婚姻过渡进程中出现的挑战。
研究方法与结果
研究方法
被试:选取97对正步入婚姻的伴侣,每对伴侣在三种情况下完成自我报告问卷:婚前(T1)、18个月后(T2)、36个月后(T3)。首次问卷取样自婚前课程,第2次、第3次研究人员打完电话后,寄送问卷。所有伴侣在研究期间结婚。T1时,被试年龄30岁左右(女性:Mage=29.3,男性:Mage=31.63),平均关系持续时间为68.1个月。T3时,平均婚姻持续时间为31.45个月,45.6%的被试已为人父母。
问卷
感知优越感问卷,改编自 Martz(1998),包含整体评价、未来、控制感三个方面,首先要求被试对个人的伴侣关系进行评分,然后要求被试对他人平均关系进行评分,得分相减,负数计为0。得分越高,感知优越感越高,0表示无感知优越感。
承诺问卷,使用投资模型量表的承诺水平分量表(Rusbult,1998)。
数据分析
采用Mplus 8.2来处理配对伴侣的三次重复测量数据,并检验承诺和婚前同居的作用。
结果
1、在T1和T3时,男性感知优越感评分显著高于女性;在T2时,不同性别之间感知优越感评分无显著差异。承诺、婚前同居与感知优越感在三次测量时均不相关。
2、男性,线性斜率不显著 [b = .010, p = .935, 95% C.I. (−.235, .251)],二次函数斜率不显著 [b = − .003, p = .958, 95% C.I. (−.111, .105)],表明男性的感知优越感随着时间推移保持稳定性。女性,线性斜率显著r [b = .369, p = .002, 95% C.I. (.131, .607)],二次函数斜率显著 [b = − .165, p = .005, 95% C.I. (−.281, −.049)],表明女性的感知优越感呈现曲线轨迹,从T1到T2感知优越感增长,从T2到T3感知优越感减少。
3、将承诺和婚前同居加入模型中,结果表明对两性而言,承诺均具有调节作用,婚前同居则无作用。为了进一步探讨承诺的作用,研究者分别绘制了男性和女性中高承诺均值一个标准差被试和低承诺均值一个标准差被试的感知优越感的成长曲线。结果表明,高承诺男性感知优越感从T1到T2下降后趋于稳定,低承诺男性感知优越感从T1到T2上升后趋于稳定。高承诺女性感知优越感平稳上升,低承诺女性从T1到T2感知优越感急剧上升,从T2到T3平稳增长。
讨论
已有模型可以描述感知模式变化的冲突:维持假设(Karney & Bradbury, 1995),持久动力模型(Caughlin & Huston, 2006)和愿望实现模型(Murray ,1996)预测了感知优越感的增加或稳定性;幻想破灭模型(Huston,2001)则预测了感知优越感随时间推移下降。从本研究结果来看,这两种模式似乎都得到了证实,这表明这些模型不一定是对立的。
解释一,
过渡到婚姻对于伴侣来讲是非常重要的转变,因此它要求认知到自己的伴侣关系优于他人,对伴侣关系做长期投资。
女性的感知优越感增长是伴侣认同感和满意感的信号,因此可成功过渡到婚姻。
解释二,
考虑到过渡到婚姻需要忠诚和对这段关系投资,把自己的伴侣关系视作优于他人可视作一种使女性下定决心的策略
。
保持前景乐观可以使处于关系中伴侣免于压力情境。女性尤其能感受到婚姻过渡阶段的压力,包括新角色定义、身份转变、家庭关系和社会网络的调整等带来的压力。婚姻过渡阶段,感知优越感增加也许证实女性投资到一段关系中是值得的。
这种解释是合理的,尤其是考虑到承诺对感知优越感轨迹的影响。低承诺者可能对婚姻过渡缺乏准备,更需要感知优越感作为策略来投身于婚姻关系。而高承诺者有内部动机处理好过渡到婚姻的挑战,因此不需要感知优越感来维持他们对婚姻关系的投资。
婚前同居对感知优越感的轨迹没有影响
,可能是由于本研究被试群体婚前同居比例较低,仅有约1/3的伴侣婚前同居。未来研究可选取数量更大、更具代表性的被试群体来研究。
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
1、本研究分三次收集样本数据,未来的研究可更多次收集数据来更详细地描绘感知优越感轨迹。
2、本研究纵向时间长度仅为3年,未来的研究可探讨感知优越感在夫妻关系更广阔的生命周期中是如何变化的。
3、本研究的被试群体取自过渡良好的夫妻群体,未来的研究可探讨感知优越感在夫妻治疗群体中的变化。
4、本研究的感知优越感测量了整体评价、控制感和未来三个方面,未来的研究可采用其他测量方法来重复本研究。
5、本研究主要是描述性研究,未来研究可探讨感知优越感轨迹是否和不同关系结果存在相关。
参考文献:
Parise, M. , Donato, S. , Pagani, A. F. , Bertoni, A. , & Schoebi, D. . (2020). Trajectories of perceived superiority across the transition to marriage.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60(5), 576-588.
解析作者:木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