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期间的消息非常乱,基本上凡是跟投资沾边的大V,都在讨论股市。
观点也十分极端,要么高喊牛市已至,要么就直接给这轮行情下一个“只是反弹,继续看空”的结论。
看多的,往往以情绪输出为主,突出的就是一个“满仓干”。
看空的,一般都会列出相对不那么积极的基本面数据,做一个理中客,泼一点冷水。
市场的真实情况究竟如何,哪种观点才是对的?之后行情会怎么走,我们又应该如何应对呢?
院长整个国庆假期都没闲着,下面我们就把这几天的研究成果一一分享给大家。
乐观的大A
我们先来探讨第一个问题:目前,市场的真实情况究竟如何?
无论是从开户、资金净流入,还是从休市期间外盘交易的国内资产涨幅来看,乐观仍旧是主旋律。
从开户情况来看,院长目前找到的一个相对靠谱的估算是,
近期累计的开户数大约是在千万这个量级。假设平均每个人充值10万元,那就有上万亿的增量资金入市。
这还没算老股民的充值额度。
为了防止巨量资金涌入造成拥堵,很多银行和券商已经把明天银证转账开放时间从9点提早到8点左右了。但是否可以全部完成充值,院长估计还是有一点疑问的。
而外盘情况来看,港股在我们休市期间涨幅在10%左右,富时A50期指也是大涨。
因此,明天开盘时的局势,毫无疑问是相当乐观的。
另外,院长了解到的一个关键消息是:有相当多的股指期货的空头,上周已经多次追加保证金,处于爆仓的边缘,明后两天可能会非常危险。
这些空头也不是故意想做空,只是在过去很长时间的行情里,对牛市不太相信,因此选择了对冲的方式:每买入1万元股票,就卖空1万元股指期货。
这样做,在之前的行情里,相当于无论大盘怎么跌都无所谓,只要手上选的股比大盘跌得少,就能赚到选股能力的钱。
但是在目前的行情里,这种保护措施会造成很大的额外干扰。
原先用于对大盘下跌进行保护的股指期货被打爆了,就会剧烈放大向上的波动。
要知道,中证1000是含有创业板个股的,涨幅可以超过10%。但中证1000的期指涨停板只有10%。
如果这部分期指空单被平仓,万一又叠加中证1000股票涨幅超过10%,可能会造成期指连续封死涨停板,形成很强的上涨气势,并且引导大盘继续惯性上攻。
因此,本周的四个交易日,在新开户散户、召回老散户的巨量充值下,叠加被打爆空头的强制平仓,有可能会形成所谓“轧空”行情,产生比上周更强大的情绪冲击。
考虑到明天上午10点还要放利好,整个大盘涨停都不是不可能。
总的来说,宜满仓。哪怕明天买了,后天就卖,也不妨一试。
基本面分析已经失效
有些分析师和投资者,基于基本面或估值上的因素,觉得现在市场已经不便宜了,可能担心短期冲高回落甚至是长期见顶。
确实,如果按照估值来看,沪深300目前总体市盈率在最近10年里已经高于70%的时间,属于预警高位了;PB倒是还在34.50%,但这显然也不是什么很便宜的价格。
如果大盘再涨个10%-20%,那真的是很难下得去手。
但是,冲高回落是一段时间以后的事情,而不是明天、后天的事情。
在巨大的增量资金和正面情绪冲击之下,任何的技术分析也好,基本面分析也好,都是暂时失效的。
股票的价格最终还是由买卖双方的出价决定的。钱多的一方,才是老大。
如果新增资金都认为指数应该上5000点甚至10000点,如果空头的强制平仓会导致期指涨停,那你一个搞基本面分析的,你算老几啊?
聪明人看空永远正确,但傻子做多在赚钱。当这类傻子足够多的时候,暂时加入他们的队伍,才是聪明人。
基本面分析的确只是暂时失效。但我们投资的目标是赚钱,用什么方法来分析市场,那只是手段上的不同,并没有优劣之分。
偶尔,不妨也可以做个投机者。
有的朋友可能觉得不敢加仓,坚持自我,也没关系。但最起码,
一定不要提前减仓,等情绪过去再说。
至于什么时候卖的问题,一旦我们先赚到20%-30%的利润作为安全垫,只要别上头继续加仓,之后岂不是随便卖吗?
而中期来看,按照国内和国际上的11次暴力反弹历史经验,这类大涨之后,惯性冲高是大概率的事件。
要到20天之后,大盘才会进入震荡期,60天之后根据相关数据二次决定方向。
如果大家还是想捡便宜不愿意追涨的,或者想去弱留强做些调仓的,都可以在10月下旬以后逐步实施。
目前的大盘究竟是贵还是便宜,本轮行情究竟是反弹还是反转,现在还不知道,要看60天之后,也就是年报预告前后的相关数据。
届时这波情绪已经消散,市场还是会逐步回归基本面分析法。
如果总体环境变好了,大盘也会更强一些;复苏相对更强的行业,机会也会更大一点。
今天就到这里了,大家明天见。
风险提示:
无论是股票ETF/LOF基金,都是属于较高预期风险和预期收益的证券投资基金品种,其预期收益及预期风险水平高于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
基金资产投资于科创板和创业板股票,会面临因投资标的、市场制度以及交易规则等差异带来的特有风险。基金资产投资于港股或海外市场,除以上风险外,还会面临汇率风险,提请投资者注意。
板块/基金短期涨跌幅列示、个股短期业绩仅作为文章分析观点之辅助材料,仅供参考,不构成对基金业绩的预测或保证。
以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或承诺。在投资相关基金产品前,请您务必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与自身实际情况相匹配的基金产品。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