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山遗址博物馆是一个建于特大型战国贵族墓邱承墩原址的遗址类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和国内文博界认定为中国长江以南规模最大、馆内展线和展陈手段最科学合理最具创意、与周边自然环境结合得最好的遗址类博物馆。中国吴文化博物馆则是国内首个全面系统开展吴文化研究和展示的专题博物馆,同时为鸿山遗址博物馆提供全方位的历史人文背景展示。
展馆总序厅的设计,除了给出具有地方性历史文化象征意义的视觉标识外,特别强调为观众理解展览提供宏观背景的传播性功能。经过对展览文本和吴地文化史的细致解读,我们选取吴文化始祖太伯作为展馆总序厅的主题元素。太伯放弃了中原大国的王位,来到东南吴越,为吴地先民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文化,并在万民拥戴之下成为首领,开创了吴地文明新的篇章。雕塑上方的玉璧在漆黑的夜空中绽放出绚丽的光彩,寓意东南文明的灿烂;左右两侧大型浮雕墙分别展示出吴越春秋的历史画卷和鸿山墓群的典型器物纹饰,为观众勾勒出吴文化和鸿山遗址的大致轮廓。整个设计将艺术创作与历史主题巧妙结合,主题突出,内涵丰富,显得疏朗大气而意境深远。
吴文化序厅
为使观众迅速地为参观展览作好心理上的准备,我们在序厅处理上作了一些环境营造上的处理。采用大块的木质材料和浮雕装饰的组合共同表现出历史的古朴与稳重感。高大的门廊配以深色木纹,下方饰以青铜器纹样,简洁中不失细腻,大气而不乏精致。
吴越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这正是我们在设计中试图传递的核心信息。在下沉式地台中,按照时间的进程将太湖地区的重要史前文化有序排列,中心采用了新型展示手段---雾屏技术,篆体“吴文化”三个大字悬浮在半空中,寓意吴文化在文明的曙光中诞生。背景地图上标示出重要先吴文化的遗址分布点,形象而直观。
作为吴国崛起的背景介绍,我们将吴国大事记、吴国疆域变迁图和吴国世系表整合在一起,为吴国崛起的过程勾勒出清晰的脉络。观众可以通过互动式的电子地图了解春秋时期吴国疆域变化
太伯奔吴,建勾吴国。背景采用大幅油画与干栏楼虚实交融,构造出河流纵横、水沼分布的江南水乡地貌;太伯在荆蛮地区定居之后,与荆蛮人打成一片,逐渐把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和耕作技术传授给当地百姓:场景侧面的大幅地图清晰显示出太伯奔吴的定居之地---梅里平墟,从而点明展览主题-无锡是吴文化的源头。展板上展示的是吴越后人对太伯的追崇,风格形式上则与场景巧妙地融为一体。
季札被孔子誉为“至德第三人”,流传下来的传说和遗迹都不胜枚举。我们从中选取了“ 为徐君挂剑”作为重点表现对象---展区中央的树干雕塑上孤零零地挂着-把宝剑,从形式上来看,十分简练;从意境上来看,则有无穷深意,给观众以巨大的想象空间。背后壁画分别是三让王位、季札挂剑、季札观周礼。
背景壁画为阖闾时代的吴国疆域图,同时以国画的表现形式展示阖闾夺位、拜将、筑城、攻楚、伐越等经典故事。阖闾威立于“文台”之上,祭天地之神、检臣民。展区另一侧则用仿制汉画像砖形式来表现专诸刺王僚的故事。
春秋时期,随着吴国的崛起和强盛,吴地筑城也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时期。展厅中央砖石材质构建的闾门显示出非凡的气势,城墙上以巨幅视频向观众立体地展示了吴国高超的筑城技术以及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展厅四周以文献资料、实景照片和缩比模型相结合的方式对其它吴国城址进行浮光掠影的介绍,突出吴国古城的悠久历史。
历时二十余年的吴越争霸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序厅设计重视氛围营造,入口两侧按照吴越二国军事营帐的造型设计,将国号、旗帜、疆域图等元素巧妙地镶嵌进岗楼中。基本色调方面,吴国选用玄黑,越国用赤红,符合族群特点。中间的营门上方是吴国最具特色的兵器之一长矛, 烘托剑拔弩张的气氛。
吴王夫差亲率吴国精锐水师与来犯越军激战于太湖,使夫椒之战成为了吴越争霸中的经典战役。设计运用场景复原的方式再现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和气势恢弘的吴军水师:远处大型壁画构造出烟波浩淼的太湖水面,湖面上吴越战船千帆竞发,烘托出战争的壮阔场面。近处按比例复原的战船模型上,吴王夫差的雕像披坚执锐,充分显现出一代霸主的英姿。地面采用数字技术模拟湖面景观,通过大型的液晶屏幕观看水战,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
开凿邗沟
春秋末年,吴王夫差为北上争霸,筑邗城,开邗沟,为吴国交通运输和军事扩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后多次重建,最终汇入京杭大运河,为沟通南北作出了持续而巨大的贡献。展厅中央以巨幅地图和实景照片相结合,标明邗沟的地理位置。
石室为奴
勾践战败,在吴国为奴三年,取得夫差信任后返回越国,卧薪尝胆,发奋图强,最终采用谋臣文种的灭吴九计,打败吴国而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这段历史的故事性很强,又有发人深省的教育意义。因此,在空间处理上,我们通过对文本的仔细解读,将这段故事中的人物通过不同形式整合在一起:勾践石室为奴的场景、美女西施翩翩起舞的雕像、谗臣伯豁蛊惑吴王的背景浮雕等,手法多样,又紧密相关。如此组合,无须太多着墨,观众即可领会其中深意。
夫差时代的吴国日益强盛,在黄池会盟时达到鼎盛。我们在设计中采用艺术形式与历史场景相结合的方法来表现这-时期吴国的强盛。展厅中部是吴王夫差剑指天下的场景,夫差雕塑披甲执剑,显示出一代霸主的英姿。
为了表现吴地人民创造出的极其灿烂的物质文明,在此单元的设计中我们极力突出一个“华”字。整个展厅采用青灰系冷色调,在吴文化历史区和吴地华彩之间形成有效的空间分隔。观众走进展厅如同走进了春秋时期的吴越地区,领略先人在青铜器、瓷器、玉器、造船航运、农业种植等各方面的突出成就。
吴地青铜器的展示设计将展厅氛围、实物精品和展品信息有效组合,引领观众走进吴地的青铜时代。展厅中部地面以及两侧立柱、展墙上饰以吴地青铜器的典型纹饰,在灯光和色调的效果下烘托出肃穆的气氛。珍贵的青铜器采用独立柜展示,充分表现其造型之美观,纹饰之精致,铸造技术之精湛。
通过对春秋五霸所产宝剑的类比,凸现吴国青铜兵器的铸造工艺水平之高。宝剑上方为仿宝剑前端的菱形雕塑,刻有春秋五霸名称。左右两侧的壁柜中陈列吴王夫差剑的复制品,并附图文版介绍其技术三绝。整个展区的基调为青灰色,显得凝重而阴森,和宝剑散发出的凛凛寒气相得益彰。
吴地先民发明青瓷,对世界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此展区的设计中,在展示青瓷之美的同时将着重揭示其文化内涵。左侧展柜造型似地层剖面,模拟器物出土之前的埋藏环境。
展厅正中的沙盘为鸿山遗址全貌的地屏投影,向观众简要介绍鸿山遗址的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历史沿革和文化源流,配以展板向观众展示鸿山墓群的基本情况,给人留下宏观的整体印象。该展项的最大亮点在于将鸿山墓群在吴、楚、越、秦时期所处的位置示意图、鸿山墓群地理位置示意图、鸿山遗址的自然环境风貌、鸿山遗址航拍照片、鸿山遗址全景鸟瞰效果图以及鸿山遗址保护规划图等多重信息整合在同一个沙盘中。静止状态下,沙盘显示鸿山大致地貌。观众可通过面前的触摸屏控制沙盘,触动遗址点按钮,背景隐去,显示该遗址的相关信息。沙盘背后的显示屏循环播放鸿山遗址的相关影视资料。
鸿山墓群中得到系统发掘的7座东周墓葬共可分为五个等级,不同等级的墓葬在形制和随葬品方面具有显著差异,因而是我们表现的重点。该展区入口处被设计成为丘承墩土墩墓剖面的形式,让观众在高度拟真的环境中对鸿山墓群进行探索,入口两侧的灯具形制和灯光色调等都依照先秦文献上的记载而定,意在还原凝重而真实的历史气氛。
观众沿狭长的“墓道”走入展厅,随即进入了丘承墩的“墓室”,通道两侧为鸿山墓群中特大型、大型、中型墓葬的对比陈列,给观众留下最直观的印象。通柜内为墓室复原场景,电光显示特定文物的出土位置,配以发掘现场照片资料。观众点击下方的触摸屏,场景部分淡出,利用HOLO屏技术播放该遗址考古发掘记录片,充分体现动静结合,互动交流的展示效果。
穿过“墓室”,观众继续沿“墓道”进入第三单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名为“墓中撷珍”的圆形展区。在这个部分,我们对鸿山墓群中出土的大量礼器和生活用品进行集中分类展示,通过数量和气势使观众获得最直观的视觉体验。
贵族奢华生活的场景复原是本单元的表现重点,通过对吴国宫廷宴享排场的模拟,突出吴国的国力之富庶,礼乐制度之齐备不输于中原强国。场景中点缀的礼器及各国朝贡的礼品,则充分展现了吴国称霸后的等级尊贵,声名显赫。
鸿山玉器
在鸿山玉器展区,我们通过灯光效果突出鸿山玉器的晶莹剔透,而玉飞凤更是代表着鸿山微雕玉器的巅峰之作。因此,展厅中央单辟独立展柜,观众可从360度的视角范围欣赏玉飞凤及其放大虚像,形成强烈的视觉聚焦效果。在展品说明牌方面,我们突破了传统的“展版加标签”模式,选用移动式多媒体查询机-- -当屏幕移动至竖隔断处时,对应的展品信息将会显示在屏幕上。查询机下方还有抽屉式文物柜,便于观众近距离欣赏。
鸿山遗址出土了大量制作精巧的玉器,由良渚玉器中的阴线细刻发展而成的微雕技术突出反映了吴越玉器奇巧和细腻的特征。由于器物体型都偏小,在表现创意上,我们特别强调“小中做大”,通过墙面放大投影、多媒体展示等技术手段,将文物本身放大若干倍,并通过器物影像的旋转等动态展示,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春秋时期,列国混战,除宴享音乐外,军旅音乐的种类和内容也日渐丰富。鼓、諄于、丁宁、振铎都成为战争中用以鼓舞士气,协调步骤和警示敌人的重要工具。这四件乐器在鸿山遗址中首次同时发现。在军旅之音展厅,我们辟出4个独立柜展示这4件乐器,辅以背景音乐、壁画和人物雕塑,烘托出战场上的紧张气氛。
以富丽的黄色帷幔和精美的红色木料装饰渲染出宫廷乐宴场面的氛围,通过组合乐器复原和帷幕背后的乐队剪影,既给观众带来非同寻常的视觉感受,又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鸿山墓群出土乐器陈列于通柜之中,与演奏场景相得益彰。展厅中播放先秦吴地音乐,观众徜徉在展厅中,如同在吴国贵族的宫廷乐舞现场。
在展示成套乐器的部分,除了利用大通柜对文物本身进行展示外,还可于观众演奏互动。游客轻触下方斜面台,就会听到悦耳的声音。触碰不同的区域,会有不同的音符发出,从而按照乐曲韵律,可以弹奏出美妙的音乐。
展览至千古之谜处达到高潮,展览末尾出现的盘蛇玲珑球更是将问题留给了前来参观的观众,我们通过单辟一个独立展 区的做法,将玲珑球“小中做大”,配以空中成像、放大图像和灯光效果,烘托出其精湛的制作工艺和尚未得到合理解释的神秘性。
丘乘墩特大型墓遗址保护展示厅紧贴墓葬封土,将文物和游客分隔在两个不同温湿度环境中,并采用国际先进的遗址展示技术,使游客身临墓葬遗址现场,在充满神秘感的环境中近距离、多
角度欣赏大量的文物遗存,既可看到墓葬遗址原貌,又可了解出土器物最原始的埋藏状态,学习文物考古发掘和修复的过程,获得一份真实而独特的参观体验。
全部24套文化馆目录:
方案获取方式:
对于这个设计,您有什么感想
欢迎点赞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