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群学书院
群学书院由南京大学学者举办。秉承百年学府悠远文脉,依托全球领域智库资源,定期举办各类专业课程、沙龙、研讨、参访。传播多元文化,共铸人生理想,为创造健康社会不断前行。总部地址:南京中山陵永慕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玄鸟书屋  ·  《道德经》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 ·  3 天前  
视觉志  ·  为什么北方人都爱吃饺子?看完想家了 ·  3 天前  
视觉志  ·  七言 | 暗恋是风,喜欢是海啸 ·  5 天前  
东七门  ·  哈湫!被喜人知识冷到了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群学书院

家园、情感与巫术 | 作为文化隐喻的朴槿惠现象

群学书院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17-03-11 08:59

正文

22个小时前,韩国最高法院一声槌响,朴槿惠成为韩国历史上第一位被弹劾的总统。韩国宪法法院代院长李贞美表示,参加弹劾案最终表决的8名法官全部投赞成票,同意罢免总统。


本文是群学书院同仁、文化人类学者杨渝东博士的专稿。作者近年来主持国家课题,潜心研究韩国文化传统与族群认同,别开生面的从深层次矛盾角度解读了朴槿惠现象的文化根源。


最后,文末一如既往的有福利。

 

01

 

昨天,罢免总统的那一槌,开创了韩国政坛的历史,有人为之弹冠相庆,高喊民主万岁,有人为之愤愤不平,认为其命运遭民意绑架。不过这些争论对于朴而言已经毫无意义,这一槌肯定是极其沉重地敲在了她的心上。

 

2009年的前总统卢武铉,卸任后尚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庆尚道的峰下村,并最后选择了在家后的一座小山殉道。而朴槿惠,即便能从这次的政治风暴中全身而退,即便她能够接受命运的安排过上一个平民的生活,她也将面临举目茫然,无家可归的孤独处境。

 

朴的独特身世,让她经常宣扬自己“以国为家”,竞选总统时她说,“我没有父母,没有丈夫,没有子女,国家是我唯一希望服务的对象”。这个口号曾唤起了无数国民对她的支持。但如今,国家为她定罪,家园也就支离破碎了。

 

无家,曾经是朴槿惠的一面政治旗帜,但现在看来,这也可能是导致她犯错的情感根源。朴槿惠内在生活充满了矛盾,而矛盾的两面又相互叠加在一起。她没有家,但她在内心深处想要一个家。这个家不是指现在和未来,而是指向过去。

 

家是在记忆中的。从已经公开的《朴槿惠日记》中我们看到,虽然她对自己先后遇刺身亡的母亲和父亲怀有完全不同的情感,但对他们的思念在三十年间却从未中断过。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些日记中对家的眷念却隐藏在为国民献身的宏大叙事当中。朴槿惠是处于情感困境中的雅努斯,公共的形象向前看,端庄理性;私人的世界向后看,充满怀念。



02

 

有趣的是,这种个人形象,恰恰反映了韩国社会文化的深层内涵。

 

自古以来,韩国文化的总体就是两条线同时并行发展:


明的一条,从高丽以来先后是佛教、儒家、基督教和现代的工商业文明,它们从组织化和制度层面上规定和展现了这个社会的基本理性,


暗的一条,则是韩国自古以来的对巫的信仰,它代表着对不确定性的理解与处理。我们已经从丰富多彩的韩流当中已经感受到了韩国现代性达到的高度,但往往现代性程度越高,对不确定性,不安全感的体会就更强烈。这也使得这股巫的潜流与理性的一面一直相伴相随,还以各种方式相互融合与渗透。


到过明洞购物的中国人或许不太清楚,在喧嚣蒸腾的购物街的最南头的一条巷子里,还有一条算命街,也几乎开到晚上12点才打烊。到里面去求卦的人,大多是过几天要考试、求职或者做生意的人。他们在做这些人生大事之前,都要卜上一挂,以测吉凶。同样,在东大门市场的门口,这样的算命屋也隐匿在炫目的灯光阴影之下。这或许是韩国最有趣的一道“地景(landscape)”,它直指这个社会人心的分布。

 

这个格局从古至今,从上到下,以不同方式弥漫于整个社会。朴槿惠也是在这个社会中长大的人。如果说大多数人韩国人的失去家园,是她父亲一手打造的的急速工业化和都市化所致,那么她的失去家园,却更为直接和残酷。如果说一些韩国人在面临家园失却时以皈依基督教来进行应对,那么朴槿惠则更直接地寻求了韩国最传统的心理治疗手段——巫医。崔顺实的父亲崔太敏就扮演了这个角色。


我曾经看到过一篇美国学者关于1960年代韩国乡村宗教生活的描写,提到了巫医会用腹语模仿死去的亲人与生者对话。生者如果是陷入极度痛苦与思念当中,往往就会去寻求这样能够让死者附体的巫医来获得内心的解脱。崔太敏会不会这一招,我查阅了一些资料也没有定论,但他无疑是用一些仪式的方式让朴槿惠暂时消除了痛苦,并由此逐渐获得了朴的信任。



03

 

借用戏剧表演论的话来说,朴在生活的后台有一个“家”,这个家是她的情感世界,然而它的存在高度依赖于崔太敏父女。后者所代表的巫文化,只要不进入高度理性化的领域,比如教育或者政治,都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甚至,有位知名的韩国学者告诉我,首尔最有名的汝矣岛纯福音教会里面,最早一批的牧师也是靠巫医治病的方式来吸引信众。换句话说,巫本身是可以和基督教的实践混融在一起。但是,政治领域却不允许。


现代世俗国家的总统可以合法地相信某一宗教,但绝对不能用该宗教的教义治理国家,更不用说用巫的理论,或者是被巫师所左右。所以,如果朴槿惠不当这个总统,或者甚至如她梦想那样当一名文学教授,她的这些后台生活或许都不会导致今天的后果。但不幸的是,她生来就嫁给了政治,当了总统更成了世俗政治的象征,公众投射在她身上的是高度稳定与理性的期待。她选择“与巫为邻”,就成为“现代性的敌人”。

 

而更进一步说,公众对朴的想象实际上比简单的现代政治“理性”二字要丰富。2013年初,就在朴当选总统后几个月,有个35岁左右的韩国朋友从首尔来宁,吃饭时聊到朴槿惠,他直摇头,用生硬的中文说,“这个年轻人不喜欢的,年纪大的喜欢!”


去年年底,我到全罗南道的光州去做调查,恰逢全国性的倒朴运动如火如荼,全罗道因1980年光州民主运动对朴正熙深恶痛绝,此时对朴的支持率降到全国各市道的最低。我又问一位55左右的中年人是否支持朴,他毫不犹豫地回答,“从来没支持过啊,她是独裁者的女儿!”。

 

也就是说,朴在韩国政治当中既是保守派的代表,同时在部分民众当中还因其父有负面形象。她赢得大选主要是依靠韩国的权贵保守代表,以及一部分对“朴正熙时代”经济增长还心存感念和期待的普通民众。同在光州的一位老人就对我说,我们选她是觉得她可以像她爸那样干得好。此外,她在2004年大国家党面临危机时的挺身而出,让很多人觉得她是和她父亲一样有担当的政治人物。


在经过卢武铉、李明博两类对立的政治类型之后,民众也希望政治的钟摆停在中间的位置。指针恰好指向了朴槿惠,她既非平民,也非财阀,既是孤身铁女,又不乏女性的柔情,符合民众对政治现实与政治美学的双重期待。可惜的是,这一切期待,如今统统化为泡影。


老人们不再相信她能再创第二个汉江奇迹;财阀集团对她的亲信四处伸手感到厌恶,党内同仁则力图自保,甚至还在上个月初把党名从新国家党改成了“自由韩国党”,以撇清她所造成的恶劣影响。



04

 

今天的宣判,虽然说是韩国民主政治的胜利,但却并不意味着韩国政治就能借此机会反省自身存在的问题。朴槿惠个人的政治悲剧却遮掩不住着她作为一个真实人情感世界的失落。当一切尘埃落定,多年之后《朴槿惠日记》中的以些段落依然值得细细品味:

 

2004年10月24日 落叶

……

看着纷纷落地的秋叶我们往往百感交集。那是因为看到秋风扫落叶,我们的心也随之恍惚飘摇

……

无可奈何花落去,一时的权力和荣誉也不过是一片落叶

……


群学书院今日荐书


《韩国人在想什么》

李圭泰  著

赵莉等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韩蜜”和“韩黑”都应该读的一套书。


本书初版于1983年,在韩国畅销30年,重印30词,受到各个年龄层读者的欢迎。随着近年来韩国经济文化的显著发展,“韩流”也在我国也掀起了一阵热潮,引发了我国广大中青年对这个国家的关注。本书比较了日常生活中外国人与韩国人的行为,从自然风土、历史传统、文化习惯、衣食住行等宏观与细节方面寻找原因,试图解释韩国人为何会形成固有的、极具代表性的意识结构。通过自我认知与重新审视,使之有可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经营等各个领域得到发展性的利用。


欢迎文末留下您客观、理性而独立的见解,群学书院将送出三套《韩国人在想什么》(四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