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王驰1960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王驰1960

先前那点事儿第三部 31

王驰1960  · 简书  ·  · 2018-03-05 20:29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这一突然的宣布,大家有些措手不及。

对此,老岩几乎束手无策,采取请病假的方式,消极抵抗,新所长对调查所的情况一无所知,老岩不配合交接,工作无法开展。

关键是,下面绝大多数员工对新所长不了解,不相信新所长的管理能力,采取消极不合作的态度。

很多内情,我当时并不知道,确切地说,也不想知道。我开始只是想,无论谁做这个所长,只要是这个管理机制能够保持,工作自主空间足够大,我就干下去,如果这些条件不保,我也可以脚下抹油。

我清楚就我在调查所创造的成绩和我本人的能力,不用为“后路”发愁,对我来讲谁当所长都一样,只要是为调查所好,我自己有发挥空间,我都能够接受。

作为所里的业务骨干,重要部门的负责人,不少人也把目光盯着我,我知道我的一举一动,对很多员工特别是我们部门的员工,都有很大影响。

上级主管部门找我谈过话,要求我站稳立场,不要和老岩跑。

我从来就没打算也不想和老岩跑。

我本人曾主动跑到老岩家里,了解情况,但他只是遮遮掩掩,鼓励我们和上级派来的人斗。

他的观点我绝不苟同,我到调查所是工作的,不是和上级单位玩阶级斗争的,我当时只希望知道事情的真相,但老岩不给我交底,我心想,既然如此,我也不刨根问底了。

我本人不会和任何人、任何组织玩“内斗”游戏,我的诉求只有一个,让我有一个空间,我在这个空间中去努力工作。

经过谈话,我发现情况不是我想的那么简单。

内斗甚至涉及到一些个人恩恩怨怨,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具体的细节和原由,我当时一直搞不清楚,后来也不想搞清楚,但我发现确实也搞不清楚,而且也没必要搞清楚。

总而言之,双方表面的言辞都是冠冕堂皇,但表层下,有一些挺扯淡的想法,其间应该含有个人因素的“内斗成分”。

这是我最不想看到的,但我知道,这种内斗已经不可避免了,其结果必然会葬送调查所。

“内斗”是当时很多单位的通病。

有人说,我们民族的一个“通病”就是内斗,对此有专门的学者做过不少研究,就我当时数年的工作积累,我也深深体会到这种内斗,确实在很多单位广泛存在。

对内斗,我无能为力;这种民族的“劣根性”,至今都存在。

我也没有时间和精力陪他们玩“内斗”,我不会向任何一方的个人效忠,更不会玩胡传魁“忠义救国军”那一套。对双方,我都不表态,这就是我的态度。

调查所发生问题,在行内不胫而走。另外一个中国**调查事务所,找到我和几个所里的骨干,试图挖墙脚。

那个所长是文革早期被伟大领袖接见过的红卫兵代表,对这种人,我觉得太复杂,只想保持距离。

我明确表示,没有兴趣过去工作,同时我也不想把他当救命稻草,有点不领情。

那个所长一把挖走了调查所一多半骨干,我没有跟着走。那几个打算走的人,想说服我一起过去,我思忖后,决定不和他们走。

我有自己的思考:

打算过去的那几个骨干,其实都属于执行力比较强的人,我应该和开拓力、管理力比较强的人在一起,这样才有可能打开新局面,另外我也想就此机会,做一个转型,毕竟自己年轻,可以换一种思路,考虑自己未来的发展。

他们的离去,对调查所影响很大,不少人也都离开了。我这个处长已经名不符实,随他们去吧,这个时候,明哲保身是人的天性。

我也并不想等待调查所内斗结果出来之后,再“挑边儿”站队,我当时想,不管那个上级主管单位是对是错,他们这种做法,我看不惯。这件事肯定是有私人恩怨的内情,按原则本该公私分明,结果是把私人恩怨上升到组织上来了,这就有些过分。

老岩固然有他的优势,但他的一些做法,我也觉得不妥,即使他能够继续担任所长,我也不打算和他再合作了,我最后的决定是,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不管去哪里,找机会重新开始。

原来我曾想过,若能够在调查所这种机制下,再好好干上一年,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一定可以找到一个新的突破口,打开一个新天地。但这种想法,已经不可能实现了。

在调查所工作半年多,是我以往职业生涯收获最大的几个月。

收获一:自信心大幅度提升。经过几个月的项目磨砺,我的自信心不是盲目爆棚,而是实实在在的获得了提升,我当时相信,只要让我找到感觉,看清楚方向,我一定能做更多我自己也想不到的事情,能够取得更多我自己也想不到的成绩。

收获二:观念上的转变。这一点很重要,虽然我不是“三门”学生,但在研究院和大学,一共工作学习了7年,周边的人文环境,都是知识分子,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四十多岁以上的知识分子,这一阶层的知识分子,颇有“象牙塔”的特色,理想主义色彩浓郁,对我很有影响。

但调查所是一个能力比拼的职场,在这个职场当中,会逼着人从那种理想主义的思维模式,向现实主义行为模式转换。而我恰恰很顺利地完成了这个过渡,开始真正融入这个社会了。

或许正是因为我本人对当时社会结构、制度、体制有一定的了解并完成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再加上在部队和研究院的历练,因而能顺利地适应并且充分利用调查所的管理机制和工作理念,不仅做到运用自如,甚至是如鱼得水。

这一过程,就是从象牙塔般的理想主义到人情练达的现实主义的转换。

收获三:能力的全面提升。

关键是组织管理能力、对事情的分析判断能力、辨别机会的能力,还有敢于放开自己的胆识,在复杂事物当中洞悉关键点的“打七寸”能力,都有了一定幅度的提升。

在调查所,我也有很多自身的问题,其中一点最危险,也就是我的自信,后来事实证明,我有些过于自信了。

把控自己的自信,是一门艺术,这一点,很多年我都很难做到。

伟大领袖说过“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一点我觉得恰好点到了我的死穴,我在调查所的成功,让我对自己有些高看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