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桃桃淘电影
一份影迷带给影迷的电影小杂志,来自微博 @桃桃淘电影 。每天分享各种最新的电影信息,推荐经典或冷门电影,院线电影推荐和评论,各种电影相关的趣事。以及电影的一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市场监管报  ·  春节假期国内出游5.01亿人次;《哪吒之魔童 ... ·  11 小时前  
中国市场监管报  ·  春节假期国内出游5.01亿人次;《哪吒之魔童 ... ·  11 小时前  
光明网  ·  刚刚!登顶!中国影史票房之王! ·  昨天  
格隆  ·  春节档,太爆了! ·  3 天前  
格隆  ·  春节档,太爆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桃桃淘电影

国庆档第一枪,不负期待

桃桃淘电影  · 公众号  · 电影  · 2024-10-02 09:51

正文

刚刚上映的《志愿军:存亡之战》里面的第一场戏,就让人印象很深。

作为一部大制作、大场面、全明星阵容的战争历史类大片,影片开场的设置却有意做得很小:

就是李家这一家三口难得的一次相聚。

虽然只是寥寥几笔,仅有那么三四场戏,而且,那段节奏又飞快,大家都急匆匆的,匆匆相聚,又匆匆离开,甚至话都没说上几句,就各自奔向了战场。

但,虽然只是这么几场戏,却好像整部戏的一个魂儿,它串起了这一整部电影,有明线有伏笔,马上就让整部电影有了更多神采。

使这满是血与炮火的战场,多了些情感的味道,也就有了更多温度。

这使得这部场面宏大的战争大片,有了更多血肉。

没错,《志愿军:存亡之战》当然是一部关于战争的电影,这是一部关于志愿军战士的电影,还是一部关于英雄的电影。

但,就好像那句经典的” 谁是最可爱的人 “。

英雄,首先也该是一个人,是有血有肉、有喜悦与悲伤的人。

而这次的《志愿军:存亡之战》,很显然也是想从这方面有所表达。

即便这确实是一部战争大片,而且,影片对铁原狙击战的描述也非常立体和全面,包括很多战略、战术的演示,具体实战场面的描写,都非常细致。

但是呢,如果只有这些战争的大场面,是不停地冲锋、扫射、牺牲,场面倒是很刺激,但留给观众的回味,一定不会太多。

而真正会让我们记住的,必然是一些小人物,一些小事情和小细节,丰满了这些,电影才会更容易跟普通观众产生共鸣。

就好像张宥浩饰演的杨三弟,是一个专门记录战损的士兵,虽然会被其他战士生气地呵斥他晦气。

但,他就是要记录下这些名字。

每一个牺牲的战士,都不只是一个又一个的数字,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恨有爱的人。

所以,这部《志愿军:存亡之战》就是要帮这些英雄角色丰满起来,有血肉起来。

当然, 《志愿军:存亡之战》 首先还是一部战争历史题材,是一部大片。

就好像本片的票房开局就猛超预期,

接下来的票房表现,也是超出购票平台的单日预测,一扫映前对这部续作的“唱衰”之势,出师大捷!


而且,从战争大片的角度,这部电影也确实很精彩。

就好像上面提到的,第二部的叙事节奏非常之快,印证了陈凯歌曾说过的那句“风驰电掣”;

此外,实战场面更极致,战术呈现更具体,人物勾勒更微观。将“存亡之战”——铁原阻击战的战略背景和战术打法都呈现得清晰、透明。

观影中大家的心情也高频跌宕起伏: 揪心、震撼、泪目。

毕竟这是一场2.5万志愿军对近5万“联合国军”的绝地反击之战,却打出了一场轻步兵史上的巅峰之战。

双方武器装备和物资补给,悬殊极大。

并且,来势凶猛的重装甲敌军,还实行火力制胜的疯狂打法。

疯狂到什么程度呢?

平均每门炮每天发射炮弹350发,一夜能用44000发炮弹。这种弹药消耗,也被称之为“范弗里特弹药量”,堪称恐怖。

但我志愿军战士却坚持鏖战12昼夜,最终将“联合国军”打到谈判桌前。

而这种敌我悬殊的战争,注定就会非常精彩。

因为,虽然大家都知道,最终志愿军战士们确实创造了奇迹,但他们到底是如何实现奇迹的,又做了哪些准备与牺牲,这部电影里,其实都有很详细的描述。

是触目惊心的,也是让人热泪盈眶的。

不同于那种全景式的超级战争大片,这次对战争的描绘其实更加具体,是那种短兵相接,甚至有很多肉搏场面,也让战争场面的血腥和残酷程度更加让人印象深刻。

细节上,会有很多对于战术细节的描绘:
比如:“联合国军”的作战特点是“美式橄榄球”方式,主力在行军中绝不肯将自己的侧翼和后方暴露给对手,必须形成一条线向前进攻,这种作战习惯给了志愿军绝佳机会。
而189师师长蔡长元(韩东君饰)把全师化整为零,以连排为单位分成了200多个战斗单元,分布在20公里的宽大正面,每个阵地都成为一根插在“联合国军”身旁的“钉子”。敌人陷入了不断“拔钉子”作战,不可避免地放慢了前进节奏。
这种两边各自出招,战术对决的方式,会让影片增加很多智斗的快感。

而从战术细化到具体作战方式上,同样有非常多细节的描写与刻画,也让整场战争变得更加真实可信。

毕竟,敌人的武器装备远远先进与强大于我们,但是,我们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击败的敌人,获得的胜利,这是影片必须要讲清楚的一个问题。

所以,影片用了很多一部分时间,去细致描绘这些作战细节,很紧张,也很精彩。

就包括与敌军的坦克作战,就展示了多种方法。


当然,其实每种方法,最终都是伴随着巨大的牺牲的。

这里面也有非常多、非常精彩的细节描写,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片中那一位无名小战士,以身示范的“ 抵近进攻 ”。

吴本正(朱亚文饰)这个角色在第一部时,带着一种正向的态度提出了一个疑问:

凭什么认为可以打赢?

这基于他的理性和依赖数据的态度。因为敌我装备悬殊过大,想打赢这场战斗难如登天。

第二部中,当吴本正真正走入战场的时候,他才得到了抵近进攻的信息。

年轻的小战士前面还吃着果子,提出武器的使用感受,后面紧急作战时则迅速反应,勇敢抵近投弹,就牺牲在了吴本正眼前。

抵近 ”这个信息,小战士在说的时候,几乎是轻描淡写。

但这个轻描淡写和下一秒的勇猛无畏之间的对比,把吴本正的内心击碎。

所以,吴本正也被感染,他从怀疑到相信,再到崇敬,最终加入——钻进敌人坦克打敌人。

观众的视角其实与吴本正的视角缝合,见识到了志愿军钢少气多的威慑力。

是的,其实 志愿军们就是这么把命豁出去,干!

最终,志愿军也让敌军彻底领教了人类轻步兵的巅峰之战。


就像陈凯歌导演之前所表示的,第二部与第一部最大的不同,就是要写战场上的人。

所以,我们才得以在第二部看到了很多这样的角色,如上面提到的李家三口,或者那个小战士。

以及经历过松骨峰战役且患上失忆症的孙醒(陈飞宇饰)——记忆失去了,但作战能力和精神就像肌肉记忆一样,敏捷如初。

战损记录员杨三弟(张宥浩饰)则喊着“我早就是个战士了”,终于拉开了巴祖卡打掉敌人坦克,战士杨传玉(李卓阳饰)在“水淹七军”的战斗中也牺牲得十分惨烈。

每个战士,都诠释了他们为何而胜的根本——

不仅仅是战术,也不仅是智取,关键也在于不怕死、无所畏惧的牺牲精神。

他们的感受、遭遇与种种细节,让”英雄“这个词也变得更加立体了。


难忘的细节还有,张子枫饰演的李晓,对着“联合国军”宣战的时候,唱了一首传统民歌,就是那首大家都很熟悉的《黄河对口曲》。
张老三,我问你,
你的家乡在哪里?
我的家,在山西,
过河还有三百里.
…………
这首歌的使用,也是颇有心思的,除了歌曲本身的含义,更勾起了志愿军战士们的思乡之情。
还是那样,大家都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在这片狰狞的战场上,唯一的希望关乎于物象、色彩与气味。

“你们河南种大豆,我们江西种芝麻”,食物与想家同构。

一丝的甘甜,是彭总司令送的一颗糖,是军工专家分给战士们的山果子。

食物与敬意同构。

一丝的香味,是那本子里夹的干花,那就是“好日子的味道”。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