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公众号:九行
ID:jiuxing_neweekly
我们已经进入大众旅行时代。老艺术家注意到,这几年旅行界出现了好些诡异的新词。突然萌发一个念头,不如给你们写个辞典。
共享旅行
这年代,什么都可以共享
Uber和Airbnb(现在叫爱彼迎)这两位共享经济元老出现时,一定没想到它还能带出共享单车、共享衣橱、共享充电宝、共享女友甚至共享猫咪。
某互联网旅行公司说要搭建“旅行共享平台”,让所有人可以分享资源。比如你可以“共享”一辆越野车,一个厨房或一顿饭。
其实好久以前中华大地就有共享经济了,最佳代言人就是《西游记》师徒四人。不过那时候共享还不需要钱,而唐僧也不会毁掉别人家的房子。
共享猫咪/Lens
朋友圈able
不发朋友圈的旅行都是伪旅行
朋友圈able是当下最时兴的旅行风向标:不以发朋友圈为前提的旅行都是耍流氓,不发朋友圈的旅程都等于没去。
完成朋友圈指标,需要练就一套神乎其技的摄影技术:在人山人海的寺庙,如何找出一个角度,让照片看起来岁月静好?明明不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应用滤镜让食物看起来super delicious又不显得太假?更重要的是,如何让150cm的身高拍出180cm的大长腿?
摄影选材也需谨慎,能去网红店喝咖啡,千万不要吃沙县。不过,沙县轻食除外。
沙县轻食/凤凰网
烧钱城市
比如三亚、丽江
据某旅行网站的报告,2017年前4个月,人气火爆的三亚、丽江成为境内最“烧钱”的城市,旅客人均花费分别达到4821元及4464元。而境外消费最多的目的地,则是洛杉矶、悉尼和东京。
哪个城市的旅客最爱烧钱?原来是东北银。东北壕在前十排名中稳占六个宝座,前三位分别是长春、哈尔滨和沈阳。另一个重磅消息是,二线城市旅客的旅行消费指数远超一线城市。有人总结道,东北经济复苏了!有人回应,不,这他喵的都是代购。
伸手党
总把别人当成搜索引擎
首先来定义一下伸手党:他们总想直接索要别人的劳动成果。伸手党就是小时候那个不抄你作业就不做作业,一直在弹橡皮筋的同学。他只有在借你作业本的时候,才假装跟你很熟。
伸手党的常见台词是“求xx路线及攻略”“应该在哪个出口上去”“求指导求带”。老艺术家只想说,亲,你还是先重新学习一下怎么使用搜索引擎吧。你这样,即使到了目的地也很难生存呢。
不会google百度360吗?/石头
36小时
周末打飞的
中产阶层崛起,有钱但没闲应该怎么去旅行?国外时兴“36小时”概念,纽约时报旗下的旅游专栏推出一系列36小时旅行指南,比如《36 hours in Berlin》《36 hours in Osaka》。从周六上午到周日下午,36个小时,在一个城市吃喝玩乐或假装随便逛逛,就是加班汪的最大福分。
如果以广州为中点,大概可以出个《36小时在潮汕大吃大喝》《36小时在广州长胖》《36小时深圳看展》。
纽约时报出版36小时指南
旅商
你TQ也太低了吧
不止IQ、EQ,人也需要点TQ——“Travel Quotient”,即旅行商数。它综合考量五个方面的能力:规划旅途、行程管理、应对突发、丰富旅程、深度体验。不过本艺术家建议,应该加上这一项作为重要参考:行为得分。
这些就是TQ低的表现:逗海狮以致被拖入水、在泰国佛塔及皇室先王骨灰前拍照、吊到一只保护动物并且把它吃了……
网红店
排到腿软也要去
早些年,一些好吃的小店被网民挖掘,倒是造福大众。但近来网红店乱象频发,有店家自雇演员排队的、有黄牛党炒作的、山寨的……。
网红店的味道如何,名到底副不副实,倒不是最重要的。装修一定要朋友圈able,食物一定要好看,而且最重要的指标是一定要有人排队。
网红店套路/秒拍
体验消费时代
“玩玩玩”
“体验消费时代”,与“爆买时代”相对应。2015年,“爆买”成为旅游界消费热词,不单奶粉,奢侈品、电饭煲和马桶盖也是买买买风暴的中心。
某旅行网站的《全球旅游消费报告2017》称,“爆买”现象仍在,但已经out了,具体显示为人均购物消费额下降,而文娱消费翻倍。对比起“买买买”的物欲消费,潮流更时兴“玩玩玩”,人们讲求个人享受了呢!
云旅行
浪漫还是现实
云旅行有两种释义。一种很浪漫很丰满:建筑设计师蒂亚戈·巴罗斯说要将一堆连在一起的巨大气球放到城市的云端,游客可以在球体上漫步,没有特定目的地,云朵随处飘去,这个灵感来自20世纪的齐柏林飞艇。
另一种释义则相当骨感。一般人每天都必须在办公室里打坐,所以只能“云旅行”。看着朋友圈的旅行大片,就感觉自己已经去过那个地方。而当自己终于出去旅行一趟,一定要发朋友圈并附上地标,这样才算“到此一游”并且“有来有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