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知识付费
互联网知识经济 x 读懂互联网未来
作者:方军
【百道编按】9月20日,百道学习方军老师带班第一季落幕,此次开班有近80位学员,其中有33位学员提交了毕设,方军老师一一摘录重点并进行评析,过万言。
这些摘录和评点,勾勒了知识付费和知识服务的框架,最为弥足珍贵的是,毕设是出版业同行思考与实践写真版,方军老师的评点更为点晴,进一步帮助学员思维拓展,打通关节。
本文系方军老师对第一季毕设评议的音频总结文稿。
方军,知识专家,著有《付费: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兴起》(2017.5)、《知识产品经理手册:付费产品版》(2018.5),其中《付费》获评CCTV“2017年中国好书”。
你好,这是知识服务方军带班课的毕业设计点评。在过去几周里,大家一起学习了知识服务的课程,每晚分组讨论,并完成了毕业设计。
我们已经以文字的形式,对毕业设计进行了逐一点评,这里以音频的方式,集中讨论两个话题。
01
骑在新世界的背上
第一个话题是,我们该如何参与知识付费热潮?
这一次参加带班课的,主要都是来自出版业的,有的做图书出版,有的做数字出版,有的做融合出版,也有的已经开始做一些知识音频方面的尝试。
对于这几年的知识付费热潮,大家都有些直观的感受,这是参加课的原因。“怎么参与”,则是很多人现在在想的问题。
我想,就“我们该如何参与知识付费热潮”这个话题,我们可以分三步来讨论。
第一步,这是我们在每晚讨论的过程中,反复提到过的,要做知识付费,首先是自己先当用户去体验,去听各种知识音频。
我们这些人都对书面文字有着一种强烈的偏好,也善于通过书面文字来学习。因而,面对现在的知识付费热潮,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首要的事,就是去听大量的音频节目,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选择畅销的产品,多听,对它们有一个直观的体验。
我知道,很多人在这过程中,可能还是会觉得说,我还是喜欢看文字学习呢。比如这次课,就有同学在毕业设计里面说,其实她没有听音频,而是看的配套的文稿。我觉得这是错误的做法,你如果不能亲身体验,你永远无法理解知识付费的好,或者不好。
第二步,是考虑自己去做知识付费的可能性,以及亲身去尝试。
这一次的毕业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都在就自己的出版领域,考虑各种可能性,比如教辅市场,比如传记,比如文学,等等。
这非常重要,可以让我们把一个外部的热潮,和自己的业务结合起来,思考自己切入进去的路径。
但这第二步,我想特别提示一个小小的点,就是除了考虑可能性之外,同样重要的是,
各位都是知识产品的生产者,现在应该去亲身试一下。
比如说,请你尝试一下,想一个主题,比如就把你的毕业设计,拿着手机讲述一遍,然后仔细地听。之后,再反复地修改文稿,重新录制,这样反复几回,体会一个简单的音频制作中,你有什么经验教训?
又比如说,你在得到,喜马拉雅上,找一本书的音频解读,自己去看一下书,然后尝试着,自己撰写文稿,录制一个25分钟的音频。我们还可以拿自己录制的,和得到、喜马拉雅的,进行仔细对比。
在这样的实际的尝试性录制过程中,你会对知识产品有了更加真切的体会。
预告一下,在下一次的带班课中,我们就特别增加了三集音频,讲述如何制作一个图书音频解读:如何读书,如何撰稿,等等。
第三步,就不是纸上谈兵,或者在家里练兵,而是要真正在战场上、在实践中学习。
我们不是在岸边观潮,而是要下水游泳。
我建议各位都仔细地考虑,怎么样实际地推进一个项目,并订立计划,真正地开始。
这里就是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具体分析了,各位有了想法,欢迎找我或百道学习的同事一起讨论,我们非常乐意给各位一些意见与建议。
这里我想,只有一个建议,就是:
开始规划项目的时候,不要贪大,尝试着做一个一两个月,最多一个季度,就可以上线的产品。
原因也很简单,知识付费是互联网速度,行业演变非常快,我们自己做产品,快速是非常重要的要求。否则,等我们的产品做出来,别人的产品、经验又往前大幅度迭代了。
建议就是,真正地动手去做,做第一个产品。借用吴晓波在吴晓波频道上线做的发刊词,他说:“骑到新世界的背上”。
不要只是看着新世界的热闹。
所以,就这第一个话题,我的建议总结起来就是:
第一步,作为用户,去大量地听音频。
第二步,作为讲者,亲身去录制一节音频。
第三步,快速地在一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实际做一款产品。
02
知识服务是一个互联网现象
我们做这个毕业设计点评,要讨论的第二个话题是:
知识服务是一个互联网现象。
在课程讲述中,我们已经花了很多时间讨论出版业的经验,比如傻瓜书的经验,比如书系图书系列的经验,比如日本的文库本、新书本的经验,等等等等。
在我们每天的讨论中,我们也都是从图书出版的经验出发,往外来思考。我想,出版的经验我们讲得够多的了。
这次的毕业设计中,有一位同学说了一个金句:
永远要记得知识产品是长着一张互联网的脸。
重复一遍:
永远要记得知识产品是长着一张互联网的脸。
在讨论的时候,我会说,和知识、内容有关的产品,就像一碗饭,碗里面盛的饭。很多人会重点说,你看,饭变了,而我强调的是说,要注意,是碗变了。
不过看了她说的这句话,我觉得说得比我形象,说的比我文艺:
永远要记得知识产品是长着一张互联网的脸。
互联网的脸,这是我们讨论今天的知识服务的一个大前提。
如果你做的产品,跟互联网没什么关系,那么它可能就不对。
我一直觉得,海尔的张瑞敏在讨论智能家电时有一句话讲得特别好。
什么是智能家电?这个很难定义。而张瑞敏说了一句话特别形象、从上到下每个人都能听得懂、用得起来,也可以参照着做。张瑞敏是这样说的:
不能联网的冰箱,不准出厂。
智能冰箱,也许有很多的功能,但是,联网,是最最基础的要求。并且这句话是一个可以执行的标准,没有联网的功能,就不允许出厂。
放在我们今天讨论知识服务,我们可以这样说,
如果用户不是从互联网上购买、收听,这个产品可能就做错了。
我们还可以往更具体说,在过去两三年,未来两三年,我们在讨论知识服务产品的时候,其实我们讨论的就是互联网上的
知识音频
,最重要的关键词是“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