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和家长们聊天,发现大家的鸡娃心态正在发生转变。
可能因为消费降级的大环境,加上“久卷成良医”的家长们认知升级,原本因为焦虑给孩子狂报兴趣班的家长们,开始冷静下来。
夫妻俩都是博士和医生的笑语爸就告诉我,他们的孩子才一年级,就已经尝试过诸如
音乐、绘画、击剑以及其他各种艺体类的兴趣班,花的钱不老少,但孩子更多只是为了完成家长的任务,并不是真心喜欢,更谈不上形成自驱力和热爱。
这让他反思,一些在家长觉得好的课程,对孩子是否有意义?小时候学的很多东西将来基本会忘记,那么究竟该给孩子学什么才能终身受益,而不是以透支孩子的内驱力和幸福感为代价,去追求短期的收益?
放下焦虑后,笑语爸爸想得很清楚--
“我们身边也有很多博士,但我觉得每个人读书的能力其实80%是天生的,家长决定不了多少。反而是从小内心的塑造和精神上的滋养,才能陪伴孩子一生。”
在
砍掉一众课外课之后,笑语爸妈唯一留下的却是一门实验艺术课——因为这是孩子唯一主动和父母提出说是她真心喜爱,并且想坚持下去的课程。
“也是唯一能激发她心中真正热爱的课
,我觉得这是很珍贵的一件事。”
而这门在笑语爸妈看来能够“滋养孩子内心”、独一无二的课程来自
“丽娟实验艺术创造力中心”
(以下简称“丽娟”)。这家基本靠家长之间口碑相传,但上过都叫好,且一坚持就是10几年的“小而美”机构,非常神奇:
它的学生很多都是来自海淀的北大附、清华附、十一学校,顺义的鼎石、ISB、德威,以及上海的上中国际、包玉刚、SAS、还有公立学校等,一待就是5-10+年
;
它的家长最早是海淀妈妈,后来是北京、上海等地一波儿坚信教育长期主义,希望培养孩子创造力、自驱力的家长。有很多妈妈告诉我,丽娟是在学科补习之外,她们和孩子唯一能坚持下来的课外班,从幼儿园一直上到高中,就连高二高三了,都不愿意放弃;
而它自身不卷应试、不让孩子参加任何考级和比赛,只是每年给孩子们创造大量展览的机会,却在出口端培养了大量进入
普林斯顿、
CMU
、纽约大学、清华大学、罗德岛、帕森斯
等海内外顶尖名校的学生;
它神奇在,虽然是一家艺术机构,却不教画画,反而让孩子们拿起电钻、胶枪、锯子、钳子,用你能想象的到的一切材料,作出小木屋、大船、哥德堡机器、仓鼠的家、悬浮城市、神话世界……
它神奇在,那些去往普林斯顿、CMU的学生都认为,申请名校等短期成果并不是它们在丽娟获得的最重要的东西,反而是创造力、审美力、批判性思考以及从创作中收获的满满幸福感,才是受用一生的能力。
偷偷八卦一下,原来像凯叔、三川玲、郝景芳等名人,以及清华、北大、中央美院的教授和专业设计师,都把孩子送到丽娟接受艺术教育。我在采访了几次丽娟后,也把我家弟弟送进了丽娟,每周3小时,是他一周最快乐的时光。
到底丽娟为什么要做“实验艺术”?它又有什么魅力吸引到帝都、魔都众多高认知的家长?除了培养艺术审美,丽娟最让孩子受用的到底是培养哪些能力?为什么学艺术能进名校?……
■ 丽娟实验艺术创造力中心
带着众多问题,我采访了丽娟的创始人、国内知名的艺术教育家王丽娟女士,并和上海丽娟的两位家长,1年级的笑语爸爸,以及家里三娃都在丽娟的Dylan妈妈好好聊了聊。
采访一开始,丽娟老师首先讲起的却是她童年的故事。
👇也可以直接添加各校区老师具体咨询👇
小时候,丽娟老师是一个妥妥的“学渣”,考试经常全班倒数第一。
“不是因为我笨,主要我不是记忆型的孩子。我弟弟背几遍就能记住的课文,我背20遍都记不住。而公立学校主要考核的一个方面就是记忆力。在那样的环境下,我考倒数第一是家常便饭。”
即便如此,在学校当老师的妈妈却从不批评她“笨死人了”,也不指责她成绩差,反而当孩子做了一点小事,比如缝扣子、画画、做饭,妈妈就恨不得在全校园宣传,告诉大家女儿有多厉害。
“这是什么样格局的妈妈才能做到?!”丽娟老师回忆往事感叹道,“虽然我成绩不好,但我的幸福感爆棚,每天‘小尾巴’都翘得很高,特别爱上学。”
在这样自由的氛围中,丽娟老师不断对周围事物产生好奇,进行了很多勇敢的探索。比如一年四季都在创作个性极强的奇装异服,有像白雪公主一样的斗篷,有用薄泥毡做的礼帽,有比裙子还宽的阔腿裤……
“我特别不喜欢和大家穿的一样,但个性强的衣服在当时又很贵,所以我就自己做,每次做的衣服都特别夸张,像动画片里或者非现实世界里的衣服。我没正儿八经学过裁缝,都是和奶奶学的,缝纫机就像我的玩具。”
别人不敢穿出去的衣服,丽娟老师非但敢穿,还觉得特别美。“我穿着我的奇装异服,带着大礼帽,就跟模特儿一样,骑行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斗篷飞得老高,像佐罗一样潇洒。而我的妈妈永远带着欣赏的眼光看待我,给了我足够的勇气和自信,让我知道做自己有多重要。”
因为有了这样幸福的经历,也体验过做真正喜欢的事情时那种“心流”感,在成为艺术老师后,丽娟满脑子想的都是:
如何用艺术让孩子们获得她童年时的那种美好和快乐,如何在他们心里种下充满能量的种子,如何教会他们爱自己、做自己,如何建构敢于创造的勇气……
“我经常和家长说,在18岁前,
一定要把孩子心中爱的能量小瓶子装满,成人后他才知道如何爱这个世界、爱ta的父母、爱身边人。”
而艺术是丽娟帮助孩子们找到幸福感、创造力的最佳方式。
■ 丽娟实验艺术创造力中心-上海闵行新校区(9月开课)
在丽娟的课堂上,我经常看见一些幼儿园的皮小孩,会旁若无人地专注于自己的创作;看到平时被学业“卷”得不行的大孩子,在3个小时的课堂上,全然放松,打开心灵,体验到了“心流”和投入创作的幸福。
1年级的笑语,10年级的Dylan和他的两个妹妹——7年级的Emma和4年级的Jasin就是这样的几个孩子。
■ Dylan(左)和Emma(右)
今年年初来丽娟之前,笑语也曾学过画画,但爸爸认为,这些过度注重技巧、只能画规定主题的画画班,非但没有帮助,反而扼杀了女儿的创造力。
而丽娟的实验艺术,目的不是为了“技”,而是回归艺术本质,帮助孩子进行自我探索,把内心的所思、所想、所感表达出来,这个方向才是对的!
对笑语来说,每周一次3小时在丽娟的学习就像游戏一样好玩。一般低龄孩子的注意力能在30分钟已经很不错了,但笑语和她的同学们一次能
沉浸地玩
3
小时,
还觉得不够过瘾,不肯下课。
在这里,笑语学到的不仅是画画,还要使用各种胶枪、锯子、电钻、钳子、螺丝刀、木头切割机等工具,去探索木工、雕塑、建筑、服装、工程甚至戏剧等艺术形式。
“本来第一次来丽娟的时候,看到墙上有很多的锯子,还有一些胶枪,一开始觉得很害怕,后来学会了怎么使用它,就不害怕了。”笑语说。
■ 墙上的工具
“丽娟的老师不会规定我们要做什么,
可以自己自由地创作、绘画
。”她最爱的作品是设计心目中理想的学校。“本来我觉得我只能当个班主任,后来我自己当校长了!”当校长的她,想象出了水晶学校、果壳学校,还设计了学校的教室、运动场、卫生间……
爸爸高兴地看到,孩子头脑里的想法“流淌”了出来,非常具有创造力和“心流”,这正是他希望培养孩子的样子。
而让笑语妈妈印象最深的一个主题是
“几何图形的制作”
,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妈妈觉得很枯燥,“几何”能玩出什么花样来?但最后的作品却非常美。
“孩子制作了一幅《清晨和黄昏》,还有一幅《草海》。她和我们说,她是四月出生的,就用几何图形做了一幅春天的草海。我觉得丽娟很厉害的一点就是,可以把看似很枯燥的东西,用非常美丽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孩子能在每一个环节中,都能体会到美的真谛。”
■ 笑语的作品《草海》和《清晨和黄昏》
在丽娟的半年,妈妈说,这是孩子所有的兴趣班里,唯一一个她真心热爱、想去学的课程。
今年10年级的Dylan是在上海丽娟刚创办时就加入进来的,后来两个妹妹Emma和Jasin也在丽娟学习。
Dylan妈妈研究生读的是艺术理论,本身对艺术就有自己的见解。她很早就意识到,艺术是不能功利的,而孩子们小时候上的各种艺术课,却有着太多的引导和机械的重复,禁锢了孩子的思考。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Dylan妈妈买了美国当代艺术家的书,用面团、纸壳、鸡蛋壳等各种材料,在家自己给孩子们启蒙艺术。直到遇到了丽娟,才放心地把三个孩子都交给丽娟。
“因为它正是我想让孩子们尝试的不功利、不受限制的实验艺术。而且
老师很用心,教研体系很完整,不是哄着孩子家长玩儿。”
在丽娟的3、4年,她的三个孩子都做了大量的尝试。Dylan在“上海记忆”的主题中,做了上海的黄包车,从对旧上海车的调研,到画草图,再到模型制作和布展,让我们看到了这个大男孩的细腻和专注。Dylan也因此开始对产品设计产生了兴趣。
■ Dylan的作品“上海记忆”
妹妹Emma做了很多木工、拼贴、观念艺术等实验,在材料的探索上很有自己的风格。
在“死去的机器人”主题里,她设想了很多被淘汰电器的未来所呈现出来的状态:
■《死去的机器人》
在“白色秀场”主题中,她从调研,到概念设计,到服装制作,完整地体验了服装设计和制作的全过程。
■ 《白色秀场》
妈妈说,每周的3小时,对处在中学紧张学习氛围中的Dylan和Emma来说是一次释放自己的出口。孩子们的
创造力和自我表达
被保护得很好,这是妈妈觉得最值得的事情。
“艺术是和
人的成长、内核的发展
结合在一起的,让孩子们的世界变得更宽广,保留了他们本来的样子。不管什么职业,有了这样的艺术训练,对整个人的生命活力特别重要,也帮助孩子们在价值观形成的阶段,能找到自信的自我表达。”
■ 孩子们探索各种材料
创办丽娟20年来,丽娟老师接触过大量家长和孩子,也见证过很多焦虑的娃通过学习艺术变得舒展、更有自信。
“我曾看到一个皱着眉头、不情不愿的海淀孩子,在上完一次艺术课后,松开了眉头,和爸爸妈妈滔滔不绝地聊他的作品,情绪也从低落到高涨。这些年我看到过太多这样深陷焦虑的孩子,因为内卷,他们的情绪常年得不到滋养,各种抱怨、抑郁的情绪就会越来越深。所以
越是内卷就越需要艺术的滋养,让孩子们有平衡、释放、做自己的机会。”
■ 在丽娟,7岁的孩子就可以熟练使用各种工具来完成艺术作品
在丽娟老师看来,“卷”是没有个性的人所做的事情,而艺术
塑造的是孩子们的个性
。
“一些一定要找社会上大家都在做的事情、才觉得有安全感的人,可能是从小就没能成为自己。当这群人成了家长后,很大可能也没有意识到要给孩子‘做自己’的机会,而是别人怎么走,你就怎么走。而艺术是破卷的,是培养个性的。”
在丽娟,孩子们从4岁到18岁要接触
近百种创造工具、近千种创作材料
,通过一个个项目式的主题学习,将艺术与工程、建筑、文学、科学、设计等领域结合在一起,进行跨学科的创作和表达。
孩子们会尝试用不同材料、不同艺术方式去表达、探究。他们不用画得“像”、画得完整、涂色整齐,这反而限制了孩子们的想象力,而是要大胆去做,种下“创造”的种子。
孩子们会构建一整套的“创造方法论”:一起进行观察式调研、头脑风暴、思维导图制作、草图设计、材料实验、工具使用及制作、展示和复盘等环节,形成完整的思维闭环。
等到孩子9岁有了思辨能力,他会发现世界的问题,也会想要去解决问题。这时,丽娟就会教给他们使用各种工具,作出脑洞大开又能解决现实问题的作品。
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也在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通过不断试错,勇敢尝试各种可能。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适合学习技法、提升表达能力。孩子们要完成文本素描、实验素描等技能,将孩子从想法到实践的创作过程完整记录下来,并且培养他们的艺术表现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时期的孩子开始关注社会,有自己的哲学思考,这时可以开始在更高维度进行艺术探索。比如Dylan和Emma都参与过
“我受伤了”的
主题,以及“爱情是什么”“基因”等跨学科课题,跳出艺术边界,从社会学、生物学、心理学等层面解读世界,进行批判性思考。
■
Emma在《我受伤了》课题的
材料实验:她将钉子和气球放在一起“尖锐VS脆弱” 两个材质之间的冲突感被实验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