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业谈债市
我们将在此公众号平台及时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寻找债市投资方向,为广大投资者提供全面、及时、便捷的固定收益市场分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比亚迪汽车  ·  汉家族智驾版|轻松应对通勤难题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业谈债市

一致预期下债市还有哪些利多?丨国盛固收杨业伟团队

业谈债市  · 公众号  ·  · 2024-06-30 17:40

正文



本周债券利率大幅下行,长债利率普遍接近或创历史新低。 本周各期限利率普遍下行,其中10年国债和10年国开债利率分别下行5.1bps和5.1bps至2.21%和2.29%,均创历史新低。而30年国债则大幅下行5.1bps至2.43%,接近历史新低。信用债利率同样普遍大幅下行,其中3年和5年AAA-二级资本债利率分别下行8.1bps和9.1bps至2.13%和2.23%。1年AAA存单利率同样突破2%的关键位置,本周累计下行6.6bps至1.96%。债市整体大幅走强。

在债券利率大幅下行且创历史新低的同时,市场形成较为一致的看多预期。 从交易的层面,这往往意味着多头大部分已经在交易中体现,并引发后续止盈或调整的压力。但事实上,是否会面临调整并不能够只关注现在已经存在的信息,而是需要关注潜在的利多是否已经完全体现,特别是未来是否继续有增量资金进入债市。如果未来依然有增量资金配债,那么即使当前存量机构已经大部分均看多做多,后续利率依然可以进一步下行。

而从当前环境来看,我们认为债市利多尚未完全兑现,后续依然可以期待以下几个方面的利多落地,推动利率进一步下行。

首先,农商行可能在季末之后增加债券配置,成为新的配置力量。 5月底以来,债券增配力量主要依赖保险和基金,而农商行则显著减持。保险增配主要是由于负债端保费保持较高增速,且由于化债等政策推进,城投融资成本下行带来非标等到期压力增加,以及手工补息叫停后协议存款收益下降,导致再配置压力上升。而债市相对较强的收益表现,和其他资产收益低迷,导致债基规模显著增加,6月新发规模显著攀升。这种趋势我们预计在未来一段时期会延续。而受监管持续表态关注长端利率风险,以及季末利率敏感度考核等指标压力影响,农商行从5月底以来持续减持债券,特别是长端利率债。但农商行或难以保持如此快节奏的减持,随着季末过后利率久期指标压力的减轻,以及债市突破关键点位之后,监管动作并未进一步强化。农商存在结束快速减持长端利率,转而开始增配的可能。而这将带来新的债市增配力量,成为债券利率下行新的动力。

其次,跨季后资金季节性宽松,叠加资金需求不足,资金价格中枢有望下移。 本周资金价格上升,主要是跨季因素冲击所致。与往年相比,上升幅度符合季节性变化,此前市场担忧存款回表等可能产生的较大市场冲击并未发生。而从季节性变化来看,季末过后资金往往会出现季节性宽松。另外,资金需求不足,也意味着资金价格中枢的下降。从高频数据来看,资金需求并不强劲。国股6个月转帖票据利率依然保持在1.35%的低位,显示信贷需求并不强劲。而政府债券发行节奏依然缓慢,6月地方债净融资仅为2260亿元,较5月下降4000亿元以上,7月首周净融资再度转负。资金需求不足的情况下,资金价格中枢有望进一步下降。R007有望下降至1.7%左右,这将带动存单利率的进一步下行,结合去年下半年以来1年AAA存单与R007平均利差水平,我们预计1年AAA存单利率有望下降至1.9%附近。

再次,依然存在降息可能,包括政策利率与7天OMO。 一方面,降低实体融资成本依然是政策目标,央行在今年2季度货币政策利率中再度强调降低实体融资成本。而调降LPR带动贷款利率下降,是降低实体融资成本最直接的措施。同时,LPR调降会对银行净息差形成压力,因而需要银行负债成本随之下调。而如果资金价格中枢不降,理财货基等收益率不降,存款利率难以下降,否则会出现存款的流失,进一步加大银行经营压力。因而降低实体融资成本目标下,调降LPR和OMO利率是应有之义。另一方面,如果资金需求下降带来市场资金价格中枢下移,如果央行要保持政策利率的有效性,则需要调降政策利率来跟随。从过去几年情况来看,市场利率变化往往领先于政策利率变化。此次如果市场利率率先反映,同样存在降息来跟随市场利率的可能。

债市将继续走强,建议加杠杆拉久期,继续建议增配1年存单和长债。 因此,虽然利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行,并且市场预期也较为一致。但目前来看,利多并未出尽,未来依然有可能有增量资金进入,驱动利率进一步下行。特别是在目前全社会大类资产收益均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市场风险偏好下降,融资需求不足,这导致低风险资产的资金供给增加,但资产供给不足,资产荒延续。而风险偏好的下降导致持续不断地增量资金进入债市,驱动利率下行。我们建议继续做多债券,预计10年国债在3季度有望下降至2.1%附近,30年有望下降至2.35%附近,1年AAA存单有望下降至1.9%附近。

风险提示: 风险偏好变化超预期;货币政策超预期;外部不确定性超预期。



本周债券利率大幅下行,长债利率普遍接近或创历史新低。 本周各期限利率普遍下行,其中 10 年国债和 10 年国开债利率分别下行 5.1bps 5.1bps 2.21% 2.29% ,均创历史新低。而 30 年国债则大幅下行 5.1bps 2.43% ,接近历史新低。信用债利率同样普遍大幅下行,其中 3 年和 5 AAA- 二级资本债利率分别下行 8.1bps 9.1bps 2.13% 2.23% 1 AAA 存单利率同样突破 2% 的关键位置,本周累计下行 6.6bps 1.96% 。债市整体大幅走强。

在债券利率大幅下行且创历史新低的同时,市场形成较为一致的看多预期。从交易的层面,这往往意味着多头大部分已经在交易中体现,并引发后续止盈或调整的压力。但事实上,是否会面临调整并不能够只关注现在已经存在的信息,而是需要关注潜在的利多是否已经完全体现,特别是未来是否继续有增量资金进入债市。如果未来依然有增量资金配债,那么即使当前存量机构已经大部分均看多做多,后续利率依然可以进一步下行。

而从当前环境来看,我们认为债市利多尚未完全兑现,后续依然可以期待以下几个方面的利多落地,推动利率进一步下行。

首先,农商行可能在季末之后增加债券配置,成为新的配置力量 5 月底以来,债券增配力量主要依赖保险和基金,而农商行则显著减持。保险增配主要是由于负债端保费保持较高增速,且由于化债等政策推进,城投融资成本下行带来非标等到期压力增加,以及手工补息叫停后协议存款收益下降,导致再配置压力上升。而债市相对较强的收益表现,和其他资产收益低迷,导致债基规模显著增加, 6 月新发规模显著攀升。这种趋势我们预计在未来一段时期会延续。而受监管持续表态关注长端利率风险,以及季末利率敏感度考核等指标压力影响,农商行从 5 月底以来持续减持债券,特别是长端利率债。但农商行或难以保持如此快节奏的减持,随着季末过后利率久期指标压力的减轻,以及债市突破关键点位之后,监管动作并未进一步强化。农商存在结束快速减持长端利率,转而开始增配的可能。而这将带来新的债市增配力量,成为债券利率下行新的动力。

其次,跨季后资金季节性宽松,叠加资金需求不足,资金价格中枢有望下移。 本周资金价格上升,主要是跨季因素冲击所致。与往年相比,上升幅度符合季节性变化,此前市场担忧存款回表等可能产生的较大市场冲击并未发生。而从季节性变化来看,季末过后资金往往会出现季节性宽松。另外,资金需求不足,也意味着资金价格中枢的下降。从高频数据来看,资金需求并不强劲。国股6个月转帖票据利率依然保持在1.35%的低位,显示信贷需求并不强劲。而政府债券发行节奏依然缓慢,6月地方债净融资仅为2260亿元,较5月下降4000亿元以上,7月首周净融资再度转负。资金需求不足的情况下,资金价格中枢有望进一步下降。R007有望下降至1.7%左右,这将带动存单利率的进一步下行,结合去年下半年以来1年AAA存单与R007平均利差水平,我们预计1年AAA存单利率有望下降至1.9%附近。

再次,依然存在降息可能,包括政策利率与7天OMO。 一方面,降低实体融资成本依然是政策目标,央行在今年2季度货币政策利率中再度强调降低实体融资成本。而调降LPR带动贷款利率下降,是降低实体融资成本最直接的措施。同时,LPR调降会对银行净息差形成压力,因而需要银行负债成本随之下调。而如果资金价格中枢不降,理财货基等收益率不降,存款利率难以下降,否则会出现存款的流失,进一步加大银行经营压力。因而降低实体融资成本目标下,调降LPR和OMO利率是应有之义。另一方面,如果资金需求下降带来市场资金价格中枢下移,如果央行要保持政策利率的有效性,则需要调降政策利率来跟随。从过去几年情况来看,市场利率变化往往领 先于政策利率变化。此次如果市场利率率先反映,同样存在降息来跟随市场利率的可能。

债市将继续走强,建议加杠杆拉久期,继续建议增配1年存单和长债。 因此,虽然利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行,并且市场预期也较为一致。但目前来看,利多并未出尽,未来依然有可能有增量资金进入,驱动利率进一步下行。特别是在目前全社会大类资产收益均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市场风险偏好下降,融资需求不足,这导致低风险资产的资金供给增加,但资产供给不足,资产荒延续。而风险偏好的下降导致持续不断地增量资金进入债市,驱动利率下行。我们建议继续做多债券,预计10年国债在3季度有望下降至2.1%附近,30年有望下降至2.35%附近,1年AAA存单有望下降至1.9%附近。

风险提示:

风险偏好变化超预期;货币政策超预期;外部不确定性超预期;测算假设不确定性产生的风险。




本文节选 自国 盛证券研究所于2024年6月30日发布的研报《 一致预期下债市还有哪些利多? 》,具体内容请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