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日发长文聊了聊“建构主义所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样的学习和教学?” 这篇专业文章虽阅读量不太大,但给我留言者不少,也给了我的激励——看来还是有很多人在持续的学习建构主义,故今日继续聊“建构主义”的话题。
学员在建构主义的课堂是如何学习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克努兹认为学习是一个具有社会性的、互动的概念,所有的学习都包括内部心智获得与加工的过程,与所处环境的互动两个过程,两个过程是同等重要的,并且获得和互动是同时发生的。互动过程具有社会属性(可理解为群体属性),需要依赖于学习时的群体环境和物质条件,也依赖于时间和空间,通常是能够被察觉的,而获得过程具有生理属性(200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坎德尔的研究发现,学习导致了大脑的某些区域发生了生理性改变),通常是个体心智的获得过程,发生在个体互动所蕴含的冲动和影响之中。
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群体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情境:
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协作:
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
会话:
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协作的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意义建构:
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
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前面提到的“图式”,也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
由以上所述的“学习”可知,学生学习的质量(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的方法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以下四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
一. 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让每个学员去建构属于他自己的知识的意义;
二. 在这个建构意义过程中,要用各种有效的的手段让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
三. 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
四. “联系”与“思考”是意义构建的关键。如果能把联系与思考的过程与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即交流、讨论的过程)结合起来,则学生建构意义的效率会更高、质量会更好。
协商有“自我协商”与“相互协商”(也叫“内部协商”与“社会协商”)两种,自我协商是指自己和自己交流(自我谈话self talk)、自己和自己争辩什么是正确的;相互协商则指学习小组内部相互之间的交流、讨论与辩论。
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面发挥指导作用:
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二. 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三. 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总结: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
这样,我们就可以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在这种模式中,1.学生是在课堂所学的所有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2.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3.教材(课本)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老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
4.媒体(PPT投影)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显然,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但是这些作用与关系也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因而成为教学活动进程的另外一种稳定结构形式,即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
7月21~23日(周五、六、日)三天,我的第二期公开课“牛师修炼训练营“,会在课程中贯穿“建构主义”与“五星教学”,感兴趣的小伙伴可关注“老田培训讲坛”或点击链接“田俊国公开课:牛师修炼训练营第二期”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