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人工智能正进入集中爆发期。
去年11月,市经济信息化委发布了推动大模型创新发展“11条举措”,从算力、语料、模型、测试等方面,作了全面布局。
目前,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书生”、商汤“商量”等24款大模型通过国家备案,居全国第二,形成了“1+4”的通用大模型格局(1款开源、2款商用、2款在研)
;今年通用大模型正在逐步收敛,一大批聚焦制造、金融、政务等垂类模型,正加快孕育。
在开源大模型方面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
打造了首个面向大模型研发与应用的全链条开源体系
,已开源“书生•浦语2.0”,贯穿了数据、预训练、微调、部署和评测5大环节,给予企业和开发者免费商用授权。
在基础模型方面,
商汤在今年4月发布了
全新升级的日日新5.0大模型
,以及
国内首款金融大模型检索问答一体机
,拥有6000亿个参数,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等能力进一步夯实,也加速迈进了To b的应用场景。同时,上海还有MiniMax、阶跃等创新企业,今年3月也发布了新的大模型产品。
在垂类模型方面
,24个通过国家备案的大模型中,基于上海在生活互联网领域的优势,
一大批企业聚焦网络视听、出行服务、游戏动漫等方向,开展垂类模型应用
。比如:为用户提供智能视频创作、定制旅游行程、网文写作助手等功能。
在工业领域
,聚焦上海重点发展的集成电路、汽车、生命健康、航天航空、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等重点产业,
加快推进垂类模型赋能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缺陷检测、运营管理等核心环节
,提升工业感知、认知和决策等能力,从而进一步推动工业发展走向“自适应、自决策、自执行”的智能化新阶段。
模型正在逐步成为民生应用的重要赋能工具。很多垂类应用直接或间接和民生领域相关,大模型正在帮助传统业务转型升级,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比如以下几个方面:
“大模型+气象”。
去年4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AI大模型“风乌”亮相,使全球气象有效预报时间突破10天,准确预测了去年“泰利”、“卡努”等台风的活动路径。今年3月又发布高分辨率气象大模型
“风乌GHR”
,通过这位“大侦探”,
能对天气进行10公里级的建模,精准度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此外,还有伏羲大模型聚焦中短期预报
。
“大模型+医疗”。
面向医生和患者两端,已成为“多专多能”的智能助手
,已覆盖导诊问诊、健康咨询、智能读片等20余个细分医疗场景
,目前在瑞金、中山、新华等医疗机构落地。
“大模型+招聘、客服”。
大模型企业与头部招聘平台合作打造招聘Agent;在企业面试过程中,通过大模型,进一步提升求职的匹配度和成功率,让求职者找到合适的岗位,同时让企业更精准找到合适的人才。另外,大模型企业也与互联网平台合作打造智能客服,进一步提高用户投诉处理效率。
“大模型+手语”。
去年底,在徐汇牙防所开设了全国第一家牙科助聋门诊,基于手语大模型的交互式数字人手语翻译,让AI手语翻译应用于聋人就诊的医疗场景,
实现了聋人群体无障碍就诊
,助力提升特殊人群就医的获得感。
此外,还有上个月举办的第39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整场音乐会都以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为主要创作手段,由AI作曲系统诠释国乐文化,让AI绘出海派民乐的底色。
目前,人工智能正赋能千行百业,大模型在各领域的垂类应用会不断加速落地,更多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