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在网上频繁参加一个竞猜活动,活动方提供两张内容类似的图片,明确告诉大家其中一张是真实图片,一张是 AI 绘画,要求你从两张图片中找出实际拍摄的那一张。
我看到之后二话不说,撸起袖子就直接下场。什么人也敢开这种盘口?不知道我是资深 AI 画家吗?不知道我浸淫此道数以年计?不知道我对 AI 绘画作品的所有细节了若指掌?知不知道什么叫 AI 老司机?现在就让你知道知道!
十几天参加下来,我的胜率不超过 50%,和扔硬币让老天帮忙回答一个水平。
后来我干脆放弃了,因为心态彻底崩坏,无力继续,只想隐匿。最近我终于调整好心态,可以直面这个问题。就我个人分析,问题主要出在心态上。作为 AI 绘画工具的使用者,我每生成一套图出来,最关心的问题不是哪一张最假,最不像,而是找出其中看起来最真实,最像的那一张。
每一次生成图片,我都要这么选择一次,日积月累,就像是一种持续的练习,练到一眼就自动选出最好的那一张,自动抛弃剩下的几张。而所有那些并不参与 AI 绘画的网友,他们的日常行为和我刚好相反:看到一张图片,首先问自己是不是假的,是不是 AI 绘制?看到一段视频,首先问自己是不是实拍,是不是多机位摆拍,是不是有剧本,是不是摄像头长在脸上,以及,是不是 AI 生成?
所以要论起鉴定经验,哪怕我用 AI 画了上万张图,我也比不过一个整天在网上冲浪的普通网友,他的鉴别训练时间远比我长,鉴别经验远比我丰富。
除此之外,我在心态上还犯了一个常见错误:因为这件事我做得足够多,所以我就足够熟,因为我足够熟,所以我肯定全都懂。这是人们的常见病,自我认知总是会覆盖掉真实认知,然后不断外溢。比如说我就见过一位 IT 硬件大佬,搞了几十年服务器,偶然在席间和我聊起微信、微博、抖音这些互联网产品。谈话很不愉快,因为他打断了我十几次,大概的话术是这样:
---「你根本不懂」。
---「我搞了几十年服务器,整个互联网就是我们建起来的」。
---「我们在三十年前就开始做互联网产品,哪一个产品没试过?」。
---「你不要和我争,在互联网产品上你没有任何发言权,你就根本不懂什么是产品」。
IT 硬件也许是他非常精通的领域,但是从硬件领域跳到互联网要跨很大一步,从互联网到互联网产品又要跨很大一步,从互联网产品到移动互联网产品还要跨很大一步。这样不停跨步,很容易变成劈叉,形成悬空一字马。一只脚搭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上,一只脚直接跨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上,中间全靠一口真气撑着。
我的问题也一样。的确,我在用 AI 绘画,但我对模型毫无兴趣,也就毫无认知。我专注在一款 AI 模型上,对于其他模型没有多少经验,也就不知道它们如何工作,效果如何,又是精专具体哪一个绘图领域。而精专于特定工具和特定领域的人,只要超出他的认知范围,其实通常可以直接等同于白痴。像我这样的一个白痴,自信满满觉得可以分辨图片真假,就属于严重的自我认知外溢,结果就拉伤了胯,扯到了蛋。
在这个过程里,我学习了一下其他网友鉴别图片真假的方法,学习他们如何通过细节、光影、景深来做判断。这对我的帮助很大,之前因为我太想得到一张「好」图片,或者一张「真」图片,我大脑里的「橡皮擦」会主动擦掉我眼中所见的那些小瑕疵,以此达到一种自我满足,以至于失去了鉴别能力。
通过他人的鉴定方法,反倒让我得以换用一种视角去观察先前我的画作,对于应该画什么,怎么画心里有了一些明悟。AI 绘画存在着我之前不在意的缺陷,它们对应着短板,我不承认是短板而已。现在,我终于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琢磨如何用长板绕过短板,不要在短板上和数字画家他们正面竞争,免得劈叉太猛,变成一个刚烈的人。
是这样的,老司机也可能不认路,因为他可能只是精专于开车,精专于处理路况。而人的心也是一位老司机,在路上开多了开久了,它就会认为自己可以在海里开,在天上开,所以要时常警策约束,把它限制在合适的路面上。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在竞猜中的惨败其实也不是什么坏事。
Prompt:Christmas --ar 16:9 --sref 2179831466 --p --v 6.1个人转载内容至朋友圈和群聊天,无需特别申请版权许可。《拆礼物》
南派,这些《夜归人》送给你。
以上几款产品的详细介绍参见:《新品美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