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时代,是一个打脸快、翻脸更快的时代。遥想两个月前,京沪等地网约车细则草案一出,以滴滴与易到为代表的平台企业就开始大声叫屈,反应激烈——但就在昨天,北上广的网约车地方细则一落地,滴滴易到立马翻脸,一改之前苦大仇深的样子,“秒速”回应表示“强烈支持”,同时在回应中佐以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数据:万亩树林的碳减排、千万级的就业机会、每天数亿的司机收入……如果仅看这些,还以为网约车产业,已经是滴滴与易到两家的后花园。
如此短的时间内,对根本上并没有太大调整、仅仅是略微放宽了车辆准入条件的新政细则的态度出现如此颠覆性的变化,不得不让人怀疑这些网约车C2C平台企业到底打的是什么算盘。
网约车C2C平台企业一直以来践行的商业模式是试图通过以补贴方式找一个价位低于出租车的空间,利用互联网技术平台技术将大量消费者与C端车主、车辆带上“贼船”,以通过流量寻求营收突破、进而拉高估值——这也是缘何落地的新政地方细则被其追捧的主要原因,车辆轴距与排量限制的门槛放宽,对平台公司意味着更多的司机、更多的车辆、更多的流水与更大的盘子——这是支撑其高估值和商业模式继续下去的最主要动力。
但这种商业模式的弊端显而易见,网约车产业虽然是新兴市场,但服务业的本质未变、对高品质服务的要求也不可能改变,这一点绝不会因为流量提升而得到提升,反而会因为良莠不齐的参与者涌入而成反比锐减,最终造成因服务质量低而造成消费体验降低、损害全行业利益的现实问题。尤其是在没有寻找到适合的盈利方式、培养出足够的造血能力的时候,这种商业模式对于整个市场而言无异于透支。
滴滴与易到在昨天对于京沪细则的回应中,仍然试图继续将“故事”讲下去:滴滴号称在自己的平台上,“每天有600多万人次通过拼车和顺风车的方式出行,不仅缓解了交通拥堵,每天减少碳排放量也相当于1万亩树林的生态补给。”同时还宣称“每天直接为207万司机提供了人均超160元的收入。2016年为全社会创造了超过1700万的灵活就业和收入机会。”而易到的回应更加直接,表示”已覆盖全国190个主流城市,注册用户超过数千万,平台注册司机超过400万。”并且直接喊出了口号:“易到作为中国网约车的先行者,未来还将在新政引领下继续为中国的交通出行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不难看出,这种在回应中的“自吹自擂”是颇具深意的。C2C平台企业在新政大限来临之际,试图的以平台数据与社会影响力寻求官方背书的小花招有着一箭多雕的功效:一者数据繁荣可以掩盖自身在天量流水背后造血能力的缺失;二者发家起步阶段的共享概念被扔进了角落,顺利的回到了互联网企业流量决定未来的老路上;三者也唯有繁荣的数据,才有可能掩盖其商业模式上的硬伤,吸引全新的、不明真相的投资者入局接盘。
京沪细则的落地,更直接的作用在于,对滴滴、易到等C2C平台的商业模式执行了“化学阉割”,令其商业模式丧失了维持下去的能力与可能,而这种“阉割”,无异于灭顶之灾。